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导言、第一讲、当代资本主义.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43153794
  • 上传时间:2023-04-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9.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起源和演变社会主义这一用语,最初起源于1516年英国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在18世纪的西欧,这个词含义仅仅指具有社会性质的人,到了19世纪20年代,这一用语有了新的含义,即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新的社会制度由于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带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在19世纪20——3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与此同时流行的另外一个词语就是“共产主义”从词源上来考察,“共产主义”是从古代的“共有”、“共同体”等词逐渐演变而来,与原始社会的财产公有制有渊源关系社会主义一词主要在知识分子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中使用,强调社会公正平等;共产主义一词主要是首先在工人当中、在法国秘密结社组织中使用,强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这两个词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被作为同义词使用1874年,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相区别,马克思在他的著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首次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来称他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或共产主义理论1916年,列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上,首次用“社会主义”指称马克思分析论证过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种作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科学社会主义有三种含义 思想体系(科学理论):广义:与“马克思主义”同义狭义: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²革命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²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三种含义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第一,历史进程的继起性:思想体系 Ò革命运动 Ò 社会制度 第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共产主义的本质:消灭私有制! 二、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上有过多次重大的突破,并由此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我们主要讲四次最重大的突破:(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只承认暴力革命的修正1848年革命失败以前,只承认暴力革命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是对革命策略的理论基础唯物观的重大发展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70年代以后,提出了可以用暴力的或和平的两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正确的策略应当是提高理论素养,积聚力量,准备未来的决战。

      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世时对社会主义革命一直坚持如下两个观点:一是革命将首先在英、法、美、德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二是这个革命只有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时才可能取得胜利列宁根据时代的发展,俄国的国情和实践的新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个突破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葛兰西称十月革命为“反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的革命三)、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曾试图仿效十月革命模式,试图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中央政权来展开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及之后的三次“左”倾路线,都是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对农村包围城市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新中国诞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我国的过渡时期。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奋斗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基本条件其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内存在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这对主要矛盾,关系到中国今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三,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其意义是:我国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一齐抓,顺利地实现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经验,是对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贡献四)、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社会主义战略的大转变当代新技术革命是在西方首先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仍如恩格斯所说的“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沿着以垄断为主线的道路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发展。

      50年代中期,借助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一些成功之处,包括计划经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做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了明显的自我调整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已由原先在战争和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运用的一种临时性的非常措施,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日常经济运行的必要机制,这是国家垄断资本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标志70年代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现代资本主义模式”在现代资本主义模式中,技术进步要求对科学研究进行大量的投资,而科学研究只有通过大企业并在得到资本主义国家大笔经费资助下才能进行;企业及其综合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起的作用也极为重大,以致这种国际化成为现代资本主义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特征90年代以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明显增长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主要有:§ 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进而到当代的国际垄断的趋势与特点;§ 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 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资本输出形式在同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结合中的变化和特点;§ 国际经济组织,主要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作用;§ 世界范围内发达与不发达两极分化的趋势及其特点;§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单极化的冲突及其走势;§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变化。

      § 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50年代中期,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而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而后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市场化取向的思考、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机制中的合理因素,包括吸收和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修正了对世界大战爆发可能性的过高估计,以及战争引起革命的乐观估计,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长期性;放弃了通过支援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战略,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全球性的两大战略问题;改变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既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一面,又存在继承、借鉴和合作的一面;放弃了有一国成为世界革命中心的传统观点,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强调各国的革命战略,只能由各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下自己探索。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根据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在历史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曾经发生过多次思路的大转折和模式的再选择我们在这里着重考察四次,尽管不止这四次,但我们认为这里讨论的四次是最重要的和最有典型意义的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国家所有合作生产(二)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内,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承认这种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压力,迫使在资本主义范围之内对私有制的扬弃,从而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性日益发展在这些发展的形式中,他们关注的主要有四种:合作制、股份制、垄断制和国有制在这四种形式中,他们认为,有两种形式对过渡到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有直接的意义,这就是合作制和国有制§ 合作制§ 优点:它是国家这个政治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又不依赖于资本家的自愿联合;§ 缺点: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归部分人所有,会造成局部利益压倒整体利益的弊端。

      § 国有制§ 优点: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是生产资料社会性达到全国规模的形式,因而是最发达的形式,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国家政权来改造社会的主要形式;§ 缺点:国家这种凌架于社会之上的组织过于强大,就会压制社会,带来种种弊端§ 国家所有、合作生产作为过渡时期经济制度的设想,可以使两者的优点得到发挥,弊端得到控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认为国有制越多越好,国有化越快越好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通手段真正发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的情况下,国有制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二)、第一次大转折: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 列宁以德国的经验为借鉴,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进入20世纪之时,德国已是公认的后起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的典范,它把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和国家的巨大力量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与英法不同的道路,使本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德国后来居上,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正是以这个经验为借鉴,列宁提出了经济落后的俄国,利用国家的力量,在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赶上或超过西方的设想;在经济落后的俄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走向社会主义,并把社会主义设想为“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

      § 这个设想既包含有十分精辟的思想,也有失误,它主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同新经济政策相通的,它把战时经济与和平时期的经济相混淆的失误,又是同战时共产主义相通的§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前,苏维埃俄国曾实行过三个方案:§ 十月革命后,最初的方案;§ 1918年春,根据初步经验修正了原来的方案;§ 国内战争爆发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列宁把这三个方案都叫做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 (三)第二次大转折: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 在战争结束以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是农民不满情绪的集中反映),于是开始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并非是按照某种预定的计划进行的,它是从形势所迫而采取的某些对策中生长起来的§ 列宁在世时它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1年春 第二阶段:1921年秋第三阶段:1922年春;第四阶段:1923年初列宁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到1923年丧失工作能力为止,曾以全部精力从事这一政策及其相应的理论的制定,但是直到列宁逝世,这一政策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尚未完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既保留了多种经济成分,又存在市场机制,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仅仅是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它的未来仍然是计划经济。

      四)、第三次大转折: 以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列宁去世以后,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很快从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