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当前德育工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doc
6页影响当前德育工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影响当前德育工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摘 要:随着对安徽男生求爱不成放火烧人的“毁容门” 事件的深度剖析,道德教育问题又成为了各界热点讨论的问题,舆论 趋势把更多的责任推给家庭教育实际上,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了 人的教育与成长的外部基本环境,三者都是影响当前德育工作的三大 因素,只有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才能提高当前德育工作的效率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道德观的形成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 和事业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随着对安徽男生求爱 不成放火烧人的“毁容门”事件的深度剖析,道德教育问题又成为了 各界热点讨论的问题各路媒体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对两位当事人 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点滴挖掘,而舆论趋势则把更多的责任推给家 庭实际上,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了人的教育与成长的外部基本环 境,三者都是影响当前德育工作的三大因素本文就影响当前德育工 作的因素及对策提出笔者的看法一、影响德育工作的三大因素1 •社会因素随着经济改革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观念 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形成耍求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成为 追求自身效益最优化的个人。
改革前,主流的道德观念是社会唯一正 统的权力话语,现在,主流的与非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彼此对话,多元 并存主流的道德观念呈现出整体性,非主流的道德观念则更多地强 调个体性原来适用于伦理实体的一套理论规范不再发生作用,取而 代之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道德价值观的多元性客观存在, 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有更多的疑惑和不解作为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两个端口,网络和纸质媒体为信息传播提 供了随时随地接收的可能性就信息输入而言,一方面,网络具有开 放性和虚拟性,学生可以获取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开阔了眼界,拓 宽了视野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口由性、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在此 发表一己Z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学生的道德 观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全部依赖老师、家长和书本,信息接收量的增加 及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酮反映在道徳观念上就是口主化的趋势日益加 强2. 学校因素学校木來应该是开展道徳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是由于学校的徳育 未能与生活紧密相连、过于注重知识教育等因素,学校的道德教育普 遍存在效率过低的情况另外,学校道徳教育的内容不够灵活,方法 不够多样,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所接受,更难抵御社 会一些负面教育的影响。
学校大多开设了思想政治课,也制定了学生 守则和行为规范,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做,禁止怎 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或者是表面接受内心反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通过改变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来提 高德育的有效性3. 家庭因素就家庭结构而言,婚姻结构的不稳定也是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一 大因素我们国家的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夫妻离异以后,家庭结构 发生变化,完整的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了女构成,单亲家庭由于缺 失其中一方而使家庭关系变得单一.且不稳定另外,重新组建的再婚 家庭由于新成员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了女在新的家庭结构中要 重新磨合和适应心理学研究认为“夫妻离婚给孩了带來的消极影响 是十分广泛的,不仅会遏制孩子的智力、性格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而且也会导致其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 [1]在这种高离婚率的趋势 下,离异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增多,势必给家庭道徳教育带来困难此外,根据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分析,现在“80后”和“90后” 的孩了大多是独生了女,他们鲜有经受挫折和磨难的体验,不少学生 貌似成熟,实际上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却仍未“断奶”,更重 要的一点,他们的父母基本是出生和成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 们遇到的问题大多都是父辈年少时耒曾经历过的,有些家庭在沟通上 都存在着困难,更不要说道徳教育了。
家庭成员的沟通是学生情感在 “疏”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疏通,将会 大大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疏”反而“堵” O道德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庭作为道 徳教育的三大环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真止有效的道徳教育就是形 成社会、学校、家庭的德育网络,合力发挥作用二、加强徳育的对策1 •社会舆论的理性化在社会生活中,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社会风气和社区生活等无 不时时刻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在众多因素里面,新闻媒介 的舆论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命题,媒体在进 行某类可能导致个体做出错误判断的报道吋,到底应该秉承怎样的职 业伦理或许有人会说,媒体只是传播的载体,它要为不同的论调提 供一个表达的平台,至于说论调的对错应该交给公众去分析判断,这 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客观中立立场”因为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传 播工具,具有教化和引导的功能,特别是一些严肃的专业问题,青少 年的认知程度很多时候要依赖于媒体的“转化水平”比如药家鑫案、 彭宇案,在一些媒体的过度渲染Z下,被演绎成“富二代”作恶和全 社会道徳滑坡的代表,可是,当事后被揭开的真相退去喧嚣的非理性 潮水后,我们发现原来有很多不理性的媒体在“裸泳”。
从一定意义上來说,每一个社会转型期,往往是道徳理想迷失、道 徳准则失范、道徳行为失序等的多发期传统的、I口的道徳体系不断 解体,新的、现代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两种道德观念、 道徳价值的冲突渗透到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 活等各个领域所以,在一些涉及深层次是非问题上,新闻传媒的舆 论导向的理性冋归就是青少年理性视角冋归,媒体报道多一些理性, 青少年乃至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少一些暴戾情绪2.学校徳育的生活化要客观对待道德教育的作用,平衡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位置 陈惠英在《让德育成为有魅力的教育》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纳粹 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当上一所中学的校长之后,每当新老师來到学校, 他就会交给新老师一封信信中说:“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 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 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丄杀害看到这…切,我怀疑,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这个 故事充分说明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跟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比较,学校开展道徳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后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的程序性、组织的严谨性、活动的可控性和主体Z间的感染性等 特点,可以有计划地利用专门的吋间來开展道徳教育活动。
1)学校可以做到让道徳教育有计划性地回归生活教育自 产生ZI3起,就围绕着人、人生或人的生活起伏着,发展着,变革着, 总是与人类社会及个体的生活发生着多样的联系[2]学校的计划 应该考虑通过班级工作把徳育的因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去, 对班级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德育德育的长远目标是要为学 生的未來或现实的生活服务在目标的指导下,德育的内容应当來源 于学生的经验世界,选择容易为学生感知的事物,避免脱离实际和高 高在上的说教另外,在德育教学方法上,可以多采取现场感受的直 观教学法,虚拟一些与学生生活相类似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的 过程当中更加充分地考虑生活道徳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來说,我 们可以比较一下这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带领学生去观看一场国家球队 的比赛,二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讲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不难想象,前者 的教育效果和质量肯定要比后者的更加好,更能够深入人心2)学校可以有计划性地加强法制教育按照社 会的发展规律,道德是润滑剂,真正能够做到令行禁止的是法律,人 们对法律的敬畏远远要比道徳的劝导更有威慑力学校要把法制教育 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口程,而且要常抓不懈要有专门的 领导或教师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每学期都要结合普法要求和学校 实际情况,研究分析每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法 工作计划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开设法制教育课,有专人负责,切 实做到有大纲、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而且每学期定期召开法制 报告会,真正把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与道徳教育形 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3.家庭教育的时代化对于现在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逐年升高的社会现状,我们应 该客观地看待不可否认,离婚是维护当事人对婚姻的自主权和决定 权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种进步,它是 对死亡婚姻的一种解脱,当夫妻双方确实毫无感情的时候,硬要维护 婚姻的外壳,这不仅会增加双方的痛苦,也会给工作和社会带來很多 的不利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是家庭各种关系的核心 在孟育群、高平主编的《让折翅的小鸟重回蓝天:离异家庭了女教育》 一书中强调,父母离异应该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离婚的方式与过程, 一定要尽力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二是离婚后要注意 因夫妻关系解体而引起的孩了缺少亲情的滋润产&的孤独感和自卑 感三是离婚后的父母要以身作则,以口己良好的心态影响孩子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新的交流工具,新的游戏规则, 新的生活方式,都是对家长提出的新要求家长要与吋俱进,不断学 习才能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社会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当然,当 今社会的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在忙忙碌碌的紧张工作Z后,大多 数家长们都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会造成由于知 识结构不同产生沟通代沟,当了女们对网络津津乐道的吋候家长却懵 懂不知,更加谈不上在一些行为指引上给孩子点亮方向。
家长必须承 认这种差距与代沟,更重要的是要正视这个问题关心吋事,不断学 习,紧跟吋代脉搏,保持自身的活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家长的生活 质量,也有益于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是一举两得的双赢对学生的道徳教育是一项庞大的教育系统工作,因此有必要建立 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道徳教育网络体系, 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承担道德教育责任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