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河峡水库项目地质建议书报告(修改).docx
29页1-1 概述1.1 工程概况平安县响水峡水库位于平安县南部三合乡境内的湟水河二级支流天重河上,地理坐标:东经 101°50'15.08",北纬 36°19'6.58"坝址距平安县城31km,有乡间硬化路通向坝址约 0.4 公里处,交通较便利大坝拟采用壤土心墙砂壳坝,初步设计最大坝高 50m,坝顶高程2774.4m,正常蓄水位 2771.59m水库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导流放水洞、溢洪道1.2 本阶段勘察工作任务2013 年 6 月受平安县水务局的委托,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平安县响水峡水库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勘测设计任务,工程勘察分院承担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根据《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合同要求,本次勘察内容主要有:(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工程区区域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2)进行库区地质调查,论证水库的建库条件,并对影响方案选择的库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3)初步查明坝址区和其他建筑物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初查1.3 勘察工作过程、方法及勘察工作量2013 年 6 月上旬,设计院工程勘察分院根据合同要求及设计大纲,编制勘-2-察大纲并组织勘察人员进驻工地,依据相关规范要求,采用了地质测绘、钻孔、坑探、室内外试验等手段开展野外地质勘察工作,截至 7 月底完成野外勘探任务,完成勘察工作量见表 1-1,提交成果资料见表 1-2。
完成的工作项目及工作量统计表表 1-1天然项目 单位 库坝区建材合计平面 1:1000 km²1:500地质测绘剖面 1:500 km勘探 坑探 m/个物探 剖面 km/条双环试验 组 6野外试验 密度试验 组 6防渗土料全分析 组 4室内颗分 组 6 6取样及室内试验水质简分析 组 2提交勘察成果资料表表 1-2序号 资料名称 比例 图号 数量1 平安响水峡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项目建议书阶段) 1 份2 响水峡水库库坝区地质图 1:1000 XSX-DZ-01 1 张3 响水峡水库坝址工程地质剖面图 1:500 XSX -DZ-02 1 张4 响水峡水库溢洪道工程地质剖面图 1:500 XSX DZ-03 1 张5 响水峡水库导流洞工程地质剖面图 1:500 XSX -DZ-04 1 张6 钻孔柱状图 XSX –ZK1-2 2 张1.4 勘察依据的技术规范及资料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规程、规范有:(1)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 55-2005);(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3-(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 299-2004) ;(4)《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 251-2000);(5)《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DL 291-2003);(6)《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 166-96);(7)《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 31-2003);(8)《土工试验规程》GB/T50123-19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567-2012)等。
勘察工作主要参考地质资料:(1)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西宁幅);(2)《青海省平安县文祖口水库初设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1985 年 4 月出版等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2.1 地形地貌工程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平安县上唐隆台村地形地貌属于侵蚀构造低中山区,本区一般海拔在 2100~3500m 之间,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为本区南部拉脊山,高程为 4328m,最低点为北部的湟水谷地,高程为2100m,工程区位于南部拉脊山山脚下本区相对高差较大,河谷两岸次一级冲沟(支流)较少发育,部分沟谷中有地表水径流长度一般为 0.5~3km,沟谷形态呈敞开的“U”型谷,大多走向与河流走向垂直,切割深度 20~150m 不等响水河自南-北流经本区,至下游 1.6Km 处汇入祁家川河,祁家川河属湟水河(本区北部)一级支流,天重河属湟水河二级支流2.2 地层岩性区域出露的地层岩性有寒武系、震旦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4-寒武系上统六道沟群中基性~中酸性的火山熔岩,出露在工程区以南大坂山脊一带,条带状产出震旦系下统湟源群青石坡组,千枚岩及砂岩,夹有结晶灰岩。
该套地层主要出露在工程区以南的拉脊山地段下第三系紫红色砾岩、砂砾岩,主要出露在平安盆地的边缘上第三系西宁组砂砾岩,中厚层状,其内夹有石膏分布在盆地中部至湟水河沿岸 除此之外,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第四系冲洪积、坡积及洪积等松散地层2.3 地质构造在大地构造上,本区位于祁连加里东褶皱系拉脊山优地槽带(见图 2-1) ,以北西西向紧闭线状褶皱为其特征拉脊山褶皱带为地槽褶皱带,是构造活动区其南北两侧的深大断裂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格架图 2-1 工程区区域构造单元分区图受拉脊山北侧深大断裂制约,本区主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主要断裂有:⑴ 拉脊山北缘大断裂,断层面不规则,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南倾角 45°左-5-右,延伸近 100 余 km,为Ⅱ、Ⅲ级构造单位的分界线,也是山区与盆地的分界线;⑵田家寨断层,距工程区 10km 左右,断层性质不明,出露线方向在湟水至田家寨区段为北东南西向,自田家寨向南转为南南东,延伸 20 余 km;⑶拉脊山阴~牛心山断层,延伸 50 余 km,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55°~75°,构成了震旦系下统与寒武系上统地层的分界线;⑷黑峡~西滩断层,延伸 30 余 km,走向仍为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5°~50°,构成了震旦系下统与奥陶系上统地层的分界线;⑸西滩~牛心山平移断层,该断层错断了奥陶系上统,寒武系上统及震旦系下统等地层,并且错断了拉脊山~牛心山断层与黑峡~西滩两条大断裂。
2.4 物理地质现象本区位于响水河中上游的中高山峡谷区,河流深切,两岸山体边坡高陡,相对高差较大,主要物理地质现象有:岩体风化、崩塌、泥石流1)岩体风化:受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表部岩体的风化作用较强烈千枚岩及新近系岩层,抗风化能力弱,岩体风化强烈2)崩塌:两岸岸坡中坡度较陡且卸荷裂隙发育的岩体易发生崩塌,但崩塌规模一般较小;(3)泥石流,河谷两岸山体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冲沟在强降水时坡体表面的松散物被洪水搬运至坡脚或河谷中,在坡脚处或冲沟沟口处易形成中小型泥石流;河谷两岸坡体中上部为侵蚀区,而下部或底部为堆积区2.5 水文地质条件响水河自南向北横穿本区,最终流入湟水河响水河河谷两岸基岩山体高-6-大,发育次一级冲沟河谷两岸山体上部大多无地下水分布,在坡体下部则分布基岩裂隙水,河谷及冲沟底松散地层中分布有孔隙潜水地下水流向在响水河两岸为近南北向,在冲沟两岸为近东西向左右岸山体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底部,沟谷水量较小响水河河床、河漫滩中及部分冲沟沟谷中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赋存于全新统冲-洪积与洪积砾、卵石层及碎石土中,呈带状或条带状分布,地下水埋藏浅,一般为 0.5~3.0m,随河水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含水层厚度在响水河谷地一般 8~10m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或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流向则受河流(或沟谷)走向的限制,与河水流向(沟谷走向)基本一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两岸山体中下部及沟谷地带,受地形、岩性、风化层分布及构造分布的控制,多呈片状或条带状分布,埋藏较深,含水量一般不丰富,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排泄于沟谷第四系孔隙潜水中2.6 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动参数本区的地震强度较弱,工程区最近的活动断裂为垃脊山北缘断裂,该断裂近期活动较弱据历史记载,拉脊山内曾发生过Ⅶ度地震,而两侧的西宁、乐都、化隆有史记载的地震都在Ⅵ度以下,对工程区影响较弱根据《西北地区工程地质图说明书》(1985 年),在西宁周边 50km 范围内Ms≥5.0 级地震发生的次数为 2 次,即 1895 年 6 月 1 日发生在西宁市南部的5.5 级地震和 1890 年 2 月 17 日发生在西宁市东南部的 5.0 级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0-2001) ,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图 2-2)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图 2-3) ,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区域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 (DL/T 5335-2006)并参考-7-《水力发电工程地质手册》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标准(四分体系) ,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 为 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5km 内无活断层,有4.75≤M <6 的地震活动,区域性重磁异常不明显,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区(见表 2-1) 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表表 2-1参量 稳定性好 稳定性较好 稳定性较差 稳定性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a(g) a<0.09 0.09≤ a<0.19 0.19≤a <0.38 a≥ 0.38g地震基本烈度 ≤Ⅳ Ⅶ Ⅷ ≥Ⅸ活断层 近场区 25km无活断层 5km 内无活断层5km 以内有长度小于10km 活断层,震级<5 级的发震构造5km 以内有长度大于10km 活断层,震级≥5级的发震构造地震及震级 M 无 M<4.75级地震活动 有 4.75≤M<6 的地震活动有 6≤M<6.75 级地震活动或不多于 1 次M≥7级强度有多次 M≥6.75 级地震活动区域性重磁异常 无 不明显 较明显 明显-8--9--10-3 水库区工程地质3.1 地质概况3.1.1 地形地貌响河峡水库位于响水河中上游的中高山峡谷区, 库区所在地形地貌为构造剥蚀中山地区,河谷呈敞开的“U”型谷,两岸山体相距约 400m,山顶海拔3100~3300m,山体自然坡度 35°~40°,地形完整。
左、右两岸基岩基本裸露,局部表层覆盖有少量坡积层河谷呈“U”型,谷底宽度为一般为60~80m河床高程为 3010~3055m,纵坡降 13%3.1.2 地层岩性库区主要地层为震旦系下统(板岩、千枚岩)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物(卵石)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物(卵石)以及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坡洪积物(碎石土)等震旦系下统(Z 1q) ,该层构成库盆的基底及两岸的山体,属山麓~内陆湖泊边缘相堆积,岩性为千枚岩,灰黑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层(Q 4alp) ,主要分布于河谷河床、青灰色,一般粒径 1~20cm,最大可见 0.6m,分选较差,砾、卵石磨圆一般,结构松散,一般厚度 5~10m 全新统坡积碎石土,分布于库区左、右岸岸坡坡脚处分选较差,碎石含量不均,结构松散3.1.3 地质构造 根据地质调查,库区内未发现有大的地质构造发育拉脊山北缘大断裂在库区下游一带发育,对库区影响不大库区出露千枚岩,岩层产状 NW285°SW∠75°,薄层状,千枚状构造,层理发育11-3.1.4 水文地质条件库区地下水按其赋存形式分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河谷两岸山体上部大多无地下水分布,在坡体下部则分布基岩裂隙水,河谷及冲沟底松散地层中分布有孔隙潜水。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河床及部分冲沟沟谷中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赋存于全新统冲-洪积与洪积砾、卵石层及碎石土中,呈带状或条带状分布,地下水埋藏浅,一般为 0.5~3.0m,随河水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含水层厚度在响水河谷地一般8~10m地下水主要接受河水或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流向则受河流(或沟谷)走向的限制,与河水流向(沟谷走向)基本一致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两岸山体中下部及沟谷地带,受地形、岩性、风化层分布及构造分布的控制,多呈片状或条带状分布,埋藏较深,含水量一般不丰富,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排泄于沟谷第四系孔隙潜水中3.2 水库渗漏水库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