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ppt

195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74937585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5MB
  • / 19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芮德源 教授 大脑半球的外形1.外部形态(1)三个面 (2)三个缘 1)背外侧面 1)背内侧缘 2)内侧面 2)腹外侧缘 3)底面 3)腹内侧缘 大脑半球的外形1.外部形态(3)四个极 (4)六个叶 1)额极 1)额叶 2)颞极 2)颞叶 3)枕极 3)顶叶 4)岛极 4)枕叶 5)岛叶 6)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外形2.主要的沟裂:(1)大脑外侧裂 大脑外侧谷,水平支,升支,后支, 鸟盖:额盖;颞盖;顶盖 (2)中央沟: 中点稍后,斜向前下方,离后支起点上2.5cm. 图示大脑半球的沟与回 大脑半球的外形2.主要的沟裂:(3)顶枕裂:中央沟与枕极之间中点(4)距状裂:如于枕极,先向前上, 后向前下,止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5)扣带回:大脑半球的内侧面(6)侧副裂:在后, 嗅裂:在前 大脑半球的外形3.各叶的沟回:(1)额叶:半球前方 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分界:后界—中央沟;下界—外侧裂 1)背外侧面: 中央前沟 有三条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大及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 额叶 中央前回四个回 额上回 额中回 眶部 额下回 三角部 Broca回 盖部 2)内侧面:下界 扣带沟 分界 后界 中央沟 扣带沟;旁中央沟;中央沟;;扣带沟缘支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3)底面(眶面): 嗅沟 直回(内) 眶回(外) 眶前回 向额极移行额中回 “H”沟 眶后回 向后连鸟阈 内侧回—向前连额上回 外侧回 移行额下回眶部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2)顶叶: 1)区分:背外侧面;内侧面 2)境界: 前界—中央沟 背外侧面 后界—顶枕裂及其延长线 下界—外侧裂后支 前为扣带沟缘支 内侧面 后为顶枕裂 下为顶下沟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2)顶叶: 3)沟回: 背外侧面:中央后沟;顶间沟 后中央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 缘上回;角回 内侧面: 扣带回缘支;顶枕裂;顶下沟 旁中央小叶后部;楔前叶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3)枕叶:有三个面:外侧面;内侧面;底面1)外侧面:顶枕裂;枕横沟;枕外侧沟;月沟沟 枕上回;枕外侧回(枕下回)2)内侧面:距状裂; 楔叶;舌回3)底面:前界—枕前切迹至胼胝体压部下方连线 舌回—距状裂与侧副裂之间 梭状回后部—侧副裂与颞下回之间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4)颞叶: 1)位置: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与枕前切迹连线的前方 2)区分:背外侧面;底面 3)结构: 背外侧面:颞上沟;颞中沟 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4)颞 叶: 3)结构: 底面: 第三颞回=枕颞回=外侧枕颞回 第四颞回=梭状回=内侧枕颞回 第五颞回=海马回 颞下回=枕颞沟 侧副裂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5)岛叶: 岛盖;岛阈;环状沟; 岛短回;岛长回(6)边缘叶: 扣带回 1)边缘叶外带 穹窿回峡 海马回 大脑半球的外形—各叶的沟回(6)边缘叶: 2)边缘叶内带: 斜角回; 胼胝体下回; 胼胝体上回; 束带回; 齿状回; 海马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l皮质—为表层的沟和回,神经细胞 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l髓质——灰质团—基底神经节(深部) 空腔——侧脑室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1.大脑皮质 是大脑表面的一层灰质 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机体全部功能的最高调节器官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 (约有140亿) 1)锥体细胞 是大脑皮特有的一种细胞,也是最重要的细胞成分,分布于大脑皮各层。

      投射和联络 2)星形细胞 又称颗粒细胞,散布于皮层质深部的五层内,第II和IV内最多 3)梭状细胞 也称多形细胞,分布于皮质深部,投射联络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 4)柯赫尔(Cajal)氏水平细胞 仅见于皮质浅层 5)马蹄诺特(Martinotti)氏细胞 为三角形细胞,除第一层外,分布于皮质各层,主要分第五层是皮层内的联络神经元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2)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 1)垂直的纤维 2)水平的纤维(3)大脑皮质的分层 1)分子层 2)外颗粒层 3)锥体细胞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3)大脑皮质的分层 4)内颗粒层 5)节细胞层 6)梭形细胞层(4)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极为复杂,与其复杂的机能相适应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4)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第二、三层:新发展的,分化程度高,人类最广阔,其纤维是联络与连合性的,对意识的分析综合起重要作用。

      第四层:主要接受传入的投射纤维(丘脑皮质束),其轴突伸入第V、VI层 第五、六层:轴突组成传出的投射纤维,直接联系皮质下结构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5)大脑皮质的区分和机能定位的概念: 同型皮质—皮质的六层结构容易辨认 异型皮质—皮质的六层结构不易辨认 皮质分区: 根据—细胞的类型; 皮质的厚度 传出传入纤维的数目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皮质区分: 少者分20个区; 多者分200个区; 常用者为52个区,即(Brodmann,1909)皮质分区 皮质功能定位是相对的!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l中心区—功能各区的主要投射区l边缘区—中心区周围的皮质l联合区—各周边区之间的重叠联络区l运动区—以运动为主感觉为辅的皮质区l感觉区—以感觉为主运动为辅的皮质区l (参考图:P.168 F.145、146)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1)额叶: 与随意运动和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具体的有:躯体运动机能 语言机能 智能 情感 植物神经调节 小脑共济运动的控制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1)额叶:①①运动区(躯体运动)(运动区(躯体运动)(Ms1)) I. 位置: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II. 传入:关节、肌肉、肌腱的深部感受器 III. 传出:第IV、V层尤其是第V层大锥体细胞轴突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额叶①运动区:IV.局部定位: (参考图:P.170,F.147 P.171,F148) 犹如倒置的人形,但头是正位的(I)旁中央小叶前部与下肢运动有关;(II)中央前回中部与躯干、上肢的运动有关(III)中央前回下部与面、舌、喉肌运动有关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额叶V. 锥体束:(I)过去认为锥体束来源于运动区皮质, 特别是贝兹( Betz )氏细胞;(II)现在认为锥体束包括: 运动中枢(4区)40-60%; 后中央回20%; 运动前区(6、8); 顶叶5、7区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额叶VI . 第二运动区(MsII):(I)位置:运动中枢(4区)下端前方,大脑外侧裂顶,一直延伸到脑岛;(II)机能:管理对侧肢体运动VII .补充运动区(见本片(见本片45-图)图)(I)位置:半球内侧面,额上回和扣带回上(II)局部关系:头向首侧,脚向尾侧,背向扣带回(III)功能:发出的纤维加入锥体束; 管理双侧身体运动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额叶②②两眼同向运动中枢:两眼同向运动中枢:(见本片(见本片41)) I . 位置 :额中回后部(8区); 书写中枢前方 II .机能:头眼向对侧运动③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I . 位置:额下回后1/3处(44区)Broca区II .机能:语言运动(说话) III .病损:失语症 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机能定位—额叶④④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I .位置:额中回后部II .病损:失写⑤⑤前额区(额极区):前额区(额极区):I .属联络综合区II .几乎相当于整个额叶,包括:(I)三个额回的大部:8 、9、10、11区; 45、46、47区。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额叶⑤前额区:包括(II) 眶回(眶额区—12、13、14区)(III)内侧额回III .种系发生最新,人类前额区最发达,联系广泛(I)同侧皮质:通过上、下额枕束与同侧颞、顶、枕叶相联系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额叶(II)对侧皮质:通过胼胝体与对侧前额区及其它部位的皮质相联系(III)纹状体 丘脑(IV)间脑 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V)脑干脑神经运动核(VI)额桥小脑束→小脑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额叶IV .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I)是抽象思维、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有人认为:中央沟后部联络综合区皮质形成的“记忆形式”─→传至前额区,综合成更高通级形式的“记忆组群”这个记忆组群构成了抽象思维和较高级的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额叶IV .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II)与高级精神活动有关: I)双额叶切除术,患者的性格、行为、近事记忆都有改变,表现为精神涣散、判断力差,智能减退; II)切除灵长类眶回,引起运动过度,不安定等现象; III)剌激猴的眶回,可降低呼吸、血压和肠的里面蠕动,抑制运动皮质和反射所引起的运动。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2)顶叶:①①第一躯体感觉区第一躯体感觉区((SmI)) 位置:后中央回(3、2、1区) 旁中央小叶后部 机能:人身深、浅感觉; 局部定位:为对侧躯体的倒置形; 浅感觉位于中央后回前部皮质 深感觉位于中央后回后部皮质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②第二躯体感觉区(SmII)(见本片(见本片60)) 位置:中央后回最下部,延伸到中央前回,形成大脑外侧裂的上壁,邻近脑岛皮质 局部定位:面区靠前端,其次是上肢,下肢区位于尾侧端 功能:不详与轻触觉、振动觉有关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③③第三躯体感觉区:第三躯体感觉区: 即补助运动区④④感觉认识中枢感觉认识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后部顶叶接近手的投射区 功能:皮层感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触觉定位|) 损害:皮质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⑤运用中枢: (见本片(见本片41)) 位置:主侧半球缘上回 机能:复杂精巧的运动功能(技巧运动) 损伤:运用不能(失用症) 患者无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精神错乱等现象;但不能作熟悉而复杂的技巧运动。

      例如: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 胼胝体 (参阅: P.173,F.149) 缘上回 右手 左手 (偏瘫)(运用不能) ⑥阅读中枢: 位置:顶下小叶的角回 机能:阅读(认字) 损伤:失读症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顶叶⑦味觉中枢: (见本片(见本片41、、42)) 中央后回的下端,相当于面部躯体感觉区的下方⑧锥体外区: 强剌激中央后回(3、1、2区)可引起个别的和复合运动; 剌激顶上小叶(5、7区)也可产生类似的集团活动; 顶上、下小叶(5、7区;39、40区)→颞枕顶桥束的部分纤维→桥核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3)枕叶①①视觉中枢(视觉中枢(17区)区) (见本片(见本片42)) 位置:距状裂的上、下唇(楔叶和舌回)皮质 功能:每个半球视中枢都与两眼视野的对侧一半有关 损害:剌激性病变→幻视,如闪光、彩色等;破坏性病变→相应的视野缺损;一侧损害→两眼对侧视野缺损;两侧损害→两眼完全失眠(全肓)。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②② 视觉认识区(视觉认识区(18区)区)(见本片(见本片49、、50)) 位置:在17区周围 功能:形成视觉形象(印象) 损害:优势半球或双侧半球视觉认识区受损→失认症 病人不盲,但不闪识所看见的影物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③③视物再现区(视物再现区(19区)区):见本片见本片49、、50 功能:视物再现或回想 损害:没有失明,但不认识过去熟悉的物体和环境④④与视觉有关的反射中枢与视觉有关的反射中枢(18、19区) I .两眼同向运动中枢(反射性)(I)同向侧视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II)同向垂直运动II . 两眼异向运动中枢: 反射性两眼集合运动中枢(19区)(17区→冲动→19区→枕叶中脑束→顶盖前区→动眼神经正中核→双内直肌→集合反应)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III . 瞳孔调节反射中枢(19区) 19区→枕叶中脑束→顶盖前区→缩瞳核和睫状核→瞳孔缩小和晶状体变厚⑤⑤锥体外区(锥体外区(18区)区) 18区→枕颞顶桥束部分纤维→桥核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颞叶4)颞叶:主管听觉、语言、记忆。

      ①①听觉中枢(听觉中枢(41、、42区):区): 颞上回后部,颞横回 接受两侧耳蜗传来的冲动 ②②前庭感受区(前庭感受区(22区)区) 位于颞上回中、后部 受剌激→眩晕、平衡障碍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颞叶③③听反射性头眼转动区(侧视中枢、听反射性头眼转动区(侧视中枢、22区)区) 位于颞上回下部 剌激时→两眼向对侧凝视(听反射性)④④感觉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42区)区) 位置: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功能:调整自已的语言;理解别人的语言 病损:感觉性失语;幻听(剌激性病变)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颞叶⑤⑤语言形成区(语言形成区(37区)区) :: 又称命名性语言中枢 位于37区,也包括21、22区 损害:命名性(健忘性)失语症⑥⑥颞前区(颞前区(20、、21、、38区)区) 位置:颞叶前部 机能:记忆、联想、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 损害:记忆尤其是近记忆障碍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颞叶⑦⑦嗅觉中枢(嗅觉中枢(34、、28区):区): 位置:海马钩回 一侧嗅中枢接受双侧嗅觉纤维 剌激性病变→幻嗅⑧⑧锥体外区:锥体外区: 广布于颞叶各回(20、21、22区) 组成颞顶枕桥束的一部分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枕叶味觉中枢: 位置:海马钩回; 中央后回下部(43区),舌咽一般感觉区附近和脑岛后部皮质; 岛叶后部。

      损伤43区和腹后内侧核→味觉丧失 大脑皮质各叶主要机能定位5)岛叶:)岛叶: 内脏感觉、运动 剌激时→打嗝、胃蠕动、恶心、饱胀感、唾液分泌6)边缘叶:)边缘叶: 内脏活动、情绪活动、内脏-躯体活动、条件反射活动有关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①①嗅觉:嗅觉: I . 外侧嗅束→海马回、海马钩皮质→深处的外侧束核II . 内侧嗅束→胼胝体下回→内侧前脑束→中脑网状结构III . 中间嗅束→嗅结节深处基核→缰核→脑干(和内侧嗅束共同完成内脏反射) (参阅图:P.176, F.150、、151)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②②植物性功能植物性功能: 额叶眶部、扣带回-是植物神经高级中枢的所在地额叶眶部:额叶眶部: 剌激性病变: 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复又上升)、胃肠壁松弛、幽门关闭或开放、唾液分泌增加、瞳孔散大等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 切除或破坏: 呼吸停止、血压上升、胃蠕动亢进、唾液分泌、瞳孔散大扣带回:扣带回: 剌激性病变:瞳孔散大、唾液分泌、立毛、流泪、徐脉及呼吸血压的改变岛叶、颞极:岛叶、颞极:与植物性机能也有关系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I . 心血管功能: 切除扣带回→血压下降II . 胃肠功能: 扣带回 剌激 眶区 流涎 脑岛前份 胃肠蠕动增加或减少 杏仁核 剌激脑岛→胃壁蠕动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III . 瞳孔反应: 扣带回剌激猫、猴 眶回 瞳孔扩大 杏仁核缩瞳区—位于近胼胝体膝部的部分扣带回IV . 体温调节:剌激膈间区 产热反应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V . 几呼所有的内脏活动,凡作用于丘脑下部者,亦作用于杏仁核③③情绪:情绪: 中枢部位:扣带回、颞叶(海马、杏仁核) 传导径路:皮质→海马→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皮质→新皮质各区→海马回→海马(闭合性Papez环路)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 损害:情绪紊乱 记忆障碍破坏猴的环路 粗野情绪、行为→驯服 缺乏恐惧和发怒反应 恐惧剌激人的杏仁核 瞳孔散大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④④记忆:记忆: 海马回有储存记忆的功能 剌激该区,受试者可回忆起往事 病变时,可引起记忆特别是近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障碍⑤⑤运动:运动: 猴脑试验:海马是一补充运动区 定位(自前向后):面、颈、上肢,无下肢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 眶 颈剌激 岛 躯干 缓慢强直性 颞极 四肢 阵挛性 扣带回前份 收缩剌激 抑制消化反应 吸吮、咀嚼、杏仁核 抑制摄食动作基底外侧核 吞咽、流涎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切除猫双侧杏仁核→食欲过度、肥胖 眶回后中份 脑岛前份 可有人脑 颞极 呼吸抑制作用 扣带回前份 杏仁核簇剌激扣带回前中份 加速呼吸作用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⑥⑥性行为:性行为: 海马 愉快反应剌激猫鼠 扣带回前份 舐外生殖器 膈区 生殖器勃起破坏猫 性欲过度双侧杏仁核簇 求偶现象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分泌不平衡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⑦⑦对大脑皮层电活动及一般行为的影响:对大脑皮层电活动及一般行为的影响: 海马分别 眶 类似网状结构样皮层剌激 颞极皮质 效应,脑波停滞反应 杏仁核 皮质各大脑叶主要机能定位—边缘叶 攻击行为(杏仁核背外侧部)剌激杏 抑制攻击性行为(基底核、仁核不 外侧核)同部位 停止其它活动,表现非常警 觉,可有自卫反应,易怒、 不安摘除杏仁核 攻击性行为减弱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2 . 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 皮层为灰质(神经细胞) 联络 皮层下为白质(神经纤维 纤维) 投射 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基底神经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1)基底神经节: (参考图:P.178, F153) 尾状核 新纹状体(纹体)纹状体 壳核 豆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苍球)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1)基底神经节的核团:①尾状核: 在丘脑的外侧,分头体尾三部,头在侧脑室前角的外侧壁,尾达杏仁核②豆状核: 位于脑岛的深部,内囊与外囊之间,切面为三角形,外侧部为壳,内侧为苍白球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③屏状核: 位于豆状核与脑岛之间的灰质薄板,其内侧的白质为外囊,外侧的白质为最外囊④杏仁核: 位于钩回的深部,尾状核尾的末端,侧脑室下角末端之顶部,属边缘系统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2)基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①传入纤维 : (参阅:P.179, F.154)I . 皮质纹体纤维: 皮质各部 感觉运动区 新纹状体 4、6区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II . 丘脑纹纤维: 正中央核 壳核 板内核 尾状核III . 黑质纹纤维 黑质 纹状体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②传出纤维:I . 纹体苍白球纤维II . 纹体黑质纤维III .纹体皮质纤维 6、10区皮质 纹状体 古丘脑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③苍白球的传入纤维: I . 纹体苍白球纤维 II .底丘脑苍白球纤维 III .黑质苍白球纤维④苍白球传出纤维: ( I )豆状襻 I .苍白球丘脑纤维 (II )豆状束 (III)丘脑束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 II .苍白球丘脑下部纤维III .苍白球丘脑底部纤维IV .苍白球红核纤维 V .苍白球黑质纤维VI .苍白球网状纤维3)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见本片(见本片106))①新纹状体的功能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 维持机体姿势的固定 损害时 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尾状核头病变 舞蹈样动作 壳核病变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 舞蹈病②旧纹状体的功能 (见本片(见本片106)) 维特肌张力与机体的姿势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2)皮质下神经束(大脑半球髓质): 半卵圆中心 放射冠 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大脑半球的髓质由三种神经纤维构成: 投射纤维(Projection) 连合纤维(Cammissural)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re)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1)投射纤维(Projection):P184,,F157 组成:连接皮质与脑干、脊髓的上、下行纤维 在半球表面垂直,呈放射状走行,在基底节处集中成宽厚的白质带——内囊内囊的位置: 豆状核的内侧,丘脑与尾状核的外侧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内囊前肢—豆状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内囊后肢—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内囊膝部—前肢与后肢之间的拐角处 额桥束 额部 丘脑前放射 膝部—皮质脑干束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 皮质脊髓束 (本片(本片96)) 豆丘部 丘脑皮质束 枕颞顶桥束枕部—豆核后部—视放射 丘脑枕核→枕顶叶纤维 听放射 豆核下部 颞桥束(一部分)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2)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re):①胼胝体 (本片(本片112)) 位置:半球间裂的底部 形状:正中矢状切面呈弓状 区分:嘴部、膝部、干(体)部、压部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丘脑放射纤维有二部分加入其中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②前连合: ((P186、、F161)) 位置:穹窿柱前方;第三脑室前壁 连接:两侧嗅脑、嗅球 两侧颞中回、颞下回、梨状回③海马连合 位于:两侧穹窿脚之间 连接:两侧海马及齿状回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3)联络纤维: 为连接同侧大脑半球各部之间的纤维 ①钩束;②上纵束;③下纵束 ④扣带束;⑤枕叶垂直束 (参考图:P.183-187, F.156-163)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 (P.187) 一般症状:一般症状: 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 失语症; 失用症; 失认症; 偏瘫; 癫痫发作; 偏身感觉障碍; 偏盲; 等等。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定位症状:定位症状: 额叶 (P.187-192); 顶叶(P.192-194); 颞叶 (P.194-195); 枕叶 (P.195-199); 岛叶 (P.119); 边缘叶(P.199-); 基底神经节(P.199); 胼胝体(P.200); 内囊(201-202)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一、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P.187)(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⒈⒈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⑴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 ⑵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 ⑶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⑷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 ⑸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⒉⒉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⑴⑴运动障碍:运动障碍:1)癫痫发作:)癫痫发作: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局部→全身)(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 (仅限于局部)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I)无先兆(II)有先兆 I)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在6、8区 (头→全身)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II)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在6区 头→全身 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 IV)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2)瘫痪:)瘫痪: 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2)反射异常:)反射异常: 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1)病理征阳性。

      自皮质至第五腰椎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低或消失)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3.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特点:特点:1)病变对侧肢体出现一过性痉挛性瘫痪,伴有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 2)慢性进行性病变往往先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后才逐渐出现瘫痪 3)伴运动性失用(以精细运动为著,有协调运动障碍或出现病理性联合运动)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2)反射异常:)反射异常:1)强直性反射: 上肢的强直性反射 触觉性强握反射 (强握反射) 视觉性强握反射 下肢的强直性反射 (强直性跖反射)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2)噘嘴反射或吸吮反射3)屈肌反射亢进: 病变对侧出现:Hoffmann; Rossolimo; Mayer; Leri(3)癫痫发作癫痫发作:: 特征:头眼向对侧扭转,然后出现意识障碍(额极病变所致的癫痫:先出现意识障碍,后出现头眼向对侧扭转)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4)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障碍(额中回后)意识性头眼同向运动障碍(额中回后部病变):部病变):1)剌激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2)破坏性病变: 使两眼向病灶同侧注视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5)失写症:)失写症: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病变4 . 额叶外侧部病变:额叶外侧部病变: 主侧半球额下回后部损害─→运动性失语症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二)额叶底部底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⒈智能障碍: (1)智力低下、欣快、幼稚、性格改变 (2)无动缄默症,情感障碍,抑制能力丧失,极度兴奋和欣快,强哭强笑,童样痴呆 (3)狂怒发作:毛发竖直,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攻击动作 (4)近记忆力减退的消失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⒉癫痫发作: (1)额叶底部肿瘤癫痫发作少见,偶可有大发作,有时为贾克森氏癫痫 (2)根据癫痫发作的形式不同,可以作为推测病变部位的参考: 1)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为偏侧性,常为额极病变 2)意识障碍,病灶对侧出现局限性癫痫,病变位额叶的凸面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3)意识障碍,全身性大发作,额叶底部或大脑中线附近的病变 4)局限性感觉性癫痫,顶叶病变 5)精神运动性发作: 幻嗅、自动症或幻觉状态,为颞叶病变的特征。

      也可见于额叶底部或扣带回的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⒊运动障碍:(1)额叶性共济失调:1)症状没有小脑性及前庭性共济失调明显2)伴有额叶损害的症状(2)运动减少: 系病变波及皮质下白质及基底神经核所致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主动运动减少,甚至无动缄默 双侧扣带回病变也有类似的表现 可出现帕金森氏征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额底与丘脑下部有广泛联系尤与丘脑背内核有密切联系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病变时可有:食欲极度亢进,胃肠蠕动增强,多饮多尿,体温障碍,高热,皮肤血管扩张,排汗增多,等等⒌颅神经麻痹:(1)嗅神经麻痹:致嗅觉障碍(2)视神经损害1)视野改变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2)眶尖综合症3)视神经乳头萎缩-水肿综合症(Foster-kenedy 氏征)(三)额极病变的定位诊断⒈精神症状: 注意力、近记忆力减退或丧失,定向力障碍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 出现Korsakoff氏症侯群:近记忆丧,定向力障碍,虚构,视觉失认症,失算症,甚至渐痴呆⒉发作性症侯:1)发作性强迫思维2)癫痫发作:意识丧失,继之以偏侧性癫痫发作,3)精神运动性发作:与颞叶不同,出现好闻的幻嗅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额叶⒊运动障碍: 精神运动障碍,共济失调⒋强握反射:出现于病变的对侧⒌颅神经麻痹 嗅神经,视神经 颅内高压时可出现展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一)后中央回病变(感觉障碍):(一)后中央回病变(感觉障碍):P.192 后中央回病变引起对侧半身一般躯体感觉障碍。

      剌激性病变引起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引起感觉丧失⒈⒈感觉性癫痫:感觉性癫痫: 后中央回受剌激时产生对侧躯体局限性或全身性感觉性癫痫表现为麻木,电击或其他感觉异常,其表现形式如下: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1)不完全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不完全性贾克森氏感觉性癫痫),局限于一侧身体某一部位(2)完全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完全性贾克森氏感觉性癫痫),自一侧身体某一部位开始,逐渐扩张至整个半身出现感觉性癫痫发作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3)半身感觉—运动发作 半身感觉性癫痫发作的同时或之后出现痉挛发作(4)局限性感觉—全身运动发作(5)感觉性—运动抑制性发作⒉⒉感觉障碍感觉障碍 破坏性病变→感觉障碍;对侧肢体局限性、节段性或根性、半身性感觉障碍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二)顶上小叶病变(皮质感觉障碍):(二)顶上小叶病变(皮质感觉障碍): 实体觉、两点辨别觉、触觉定位障碍(三)缘上回病变(三)缘上回病变(运用不能、失用症)(优势半球):病人不瘫痪,但失去目的性运动的能力(四)角回病变(失读症):(四)角回病变(失读症): 优势半球角回为阅读中枢,破坏后→失读症;病人的视力正常,但不能理解已认识的文字含意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五)体象障碍:(五)体象障碍: 顶叶,尤其是右顶叶病变时,对自体结构发生认识障碍,称体象障碍 ⒈偏瘫失注症;⒉偏瘫不识症;⒊幻肢现象;⒋偏身失存症;⒌手指失认症;⒍身体左右失定向;⒎自体遗忘症;⒏肢体错觉、曲解、虚谈、忘想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六)失结构症(结构失认症)(六)失结构症(结构失认症)(七)格斯特曼(七)格斯特曼(Gerstmann)氏症候群氏症候群 病变部位:主半球角回、缘上回以及顶叶移行至枕叶部位的病变 表现为“四失”:手指失认症;左右失定向;失写症;失读症(八)半身萎缩症:八)半身萎缩症:发生在病变对侧肢体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九)视野缺损:九)视野缺损: 损害了顶叶深部的视放射背侧束,出现病灶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十)前庭症状:病变位于顶间沟附近(十一)空间定位觉障碍:(十一)空间定位觉障碍: 中央后回前部为识别空间的功能区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顶叶(十二)视觉障碍:⒈视物变形,视错觉⒉视觉滞留⒊视物失认⒋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十三)眼球运动障碍:顶、颞、枕交界处病变→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不能(两眼向病灶侧注视)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三、颞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P.194) 颞叶具备的功能有:情绪与心理活动;听觉;语言感觉、嗅觉、味觉、记忆、头眼运动等(一)感觉性失语症(一)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失语或听觉性失语) 部位:颞上回后部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 叶 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理解语言; 自已能说话,但内容不正常(二)听觉障碍:(二)听觉障碍: 部位:颞上回后部或颞横回病变 表现:剌激性病变→幻听 破坏性病变→双侧听力减退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三)命名性失语症:(三)命名性失语症: 部位:颞中回及颞下回后部病变 表现:对人、物不能命名(四)嗅觉与味觉障碍:四)嗅觉与味觉障碍: 部位:海马回(钩) 表现:剌激性病变幻嗅、味 破坏性病变:一侧无症状 两侧有症状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五)记忆障碍:(五)记忆障碍: 颞叶前部病变,产生近事记忆障碍(六)音乐机能障碍:(六)音乐机能障碍: 优势半球颞上回前部为音乐中枢 剌激性病变→音乐性癫痫发作  破坏性病症变→不能唱歌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七)视野缺损:(七)视野缺损:颞叶深部病变损害视放射腹侧部纤维→病灶对侧同相性上象限盲(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 颞上回中、后部病变→两眼同向运动障碍 剌激性病变→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听反射) 破坏性病变→暂时性共同偏视(向患侧)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九)颞叶癫痫:(九)颞叶癫痫: 是以电生理定位为观点的分类名称,此病的病理活动主要位于颞叶与边缘系统 表现:神志慌惚、语言错乱、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与定向力障碍、幻觉、错觉、记忆缺损等。

      环境熟悉感,环境生疏感,变视感,巨视症,音幻觉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颞叶 钩回发作:嗅发作(幻嗅、难闻) 自动症:发作性不受意识支配的活动(十)颞叶病变的远隔症状:(十)颞叶病变的远隔症状:⒈动眼神经麻,钩回疝所致⒉侵及脑岛→咀嚼、流涎、模糊的内脏痛⒊面、舌、上肢的中枢瘫⒋侵及内囊→均等瘫或三偏症候群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四、枕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P.195)(一)视野缺损(一)视野缺损⒈⒈同向性偏侧性中心暗点:同向性偏侧性中心暗点:枕叶局限性小病灶(腔梗、囊虫等)→对侧同向性偏侧性中心暗点⒉⒉同向性偏盲同向性偏盲 一侧枕叶中枢病变→两眼对侧同向偏盲;黄斑回避现象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⒊⒊同向性象限性偏盲同向性象限性偏盲 距状裂上唇病变→两眼对侧同向下1/4盲 距状裂下唇病变→两眼对侧同向上1/4盲⒋⒋两眼同向水平性偏盲两眼同向水平性偏盲 两侧距状裂上唇损害→两眼下半水平性偏盲 两侧距状裂下唇损害→两眼上半水平性偏盲⒌皮质盲(皮质性失明): 包括外侧膝状体至视皮质的全部结构的损害 (参考图:P.196-198, F.165-167)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1)外侧膝状体病变 单独病变少见。

      多合并有邻近结构的损害 外侧膝状体内侧部损害→对侧同向下象限盲  外侧膝状体外侧部损害→对侧同向上象限盲 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2)视放射病变背侧部纤维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腹侧部纤维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视放射全部损害→两眼对侧同向性偏盲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3)枕叶视觉中枢病变 距状裂上方(楔叶)视觉皮质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距状裂下方(舌回)视觉皮质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 黄斑纤维不受损→黄斑回避现象 瞳孔对光反应正常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二)视幻觉(幻视)(二)视幻觉(幻视) 视中枢剌激性病变→对则视野视幻觉这种幻觉是简单的不成形的,如闪光、火星、火光、暗影⒈视觉发作的特征表现 ⑴幻视的部位恒定,在病变对侧视野范围内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⑵如系占位性病变,发作频度逐渐增加,其它定位症征(偏盲、失认、失语等)也相继出现⑶发作与环境无关⑷可伴头眼向病灶对侧偏斜⒉幻视对定位诊断具有意义⑴不成形幻视—表明枕叶顶叶有剌激性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枕叶⑵成形幻觉:为颞叶或颞顶部的剌激性病变(三)视觉认识不能症(视觉失认)(三)视觉认识不能症(视觉失认) 优势半球的顶枕区病变 视力存在,不失明 对日常所见的物体不认识,但通过触摸可认识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岛叶五、岛叶病变的定位诊断 (P.199) 剌激脑岛→内脏活动和感觉 剌激额盖→下颌、舌及咽喉运动。

      咀嚼、流涎、发音 剌激颞盖→听幻觉 剌激顶盖舌、咽喉及口内的感觉导常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P.199)l(一)科尔萨科夫(一)科尔萨科夫(Korsakoff)氏症候群氏症候群⒈⒈病变部位:内侧边缘环路(病变部位:内侧边缘环路(Papez环路)环路) 内侧边缘环路(情绪记忆环路):大脑内侧面膈区(旁嗅区、胼胝体下回)→扣带回的深部纤维扣带束→海马回→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丘脑前放射→内囊→扣带回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乳头体→乳头被盖束→中脑被盖和网状激活系统→内侧丘脑束( MFB ) 丘脑下部、膈区⒉⒉主要表现:主要表现: 近记忆力障碍,虚构,顺行性遗忘,定向力减退 由于海马、乳头体、颞叶、扣带回、额眶面受累所致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二)(二)Kluver-Bucy氏综合症(颞叶切除后氏综合症(颞叶切除后行为综合症):行为综合症): ⒈⒈病变部位:病变部位:边缘外侧环路(Livengston)环路 外侧边缘路:杏仁核→终纹→丘脑下部视前区→内侧前脑束 中脑背盖区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⒉⒉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 性情温顺,无感情反应,近记忆力障碍,对文字记忆尤为困难,性欲亢进,过度警觉,精神性识别不能 由于颞前下受累所致(三)精神症状或痴呆(三)精神症状或痴呆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颞前部 梭状回 近记忆力丧失 岛叶 分析批判能力减退 额眶回 违拗固执 扣带回 生活不能自理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四)颞(四)颞 叶癫痫:叶癫痫:病损部位:病损部位:颞叶边缘系 嗅味视听幻觉 熟悉感杏仁核 陌生感海马 精神运动性癫痫 梦境颞前叶 恐惧 欢乐 意识蒙胧 遗忘 边缘叶(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吸吮岛叶 自动症扣带回 吞咽 双重人格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定位诊断七、基底神经节病变的定位诊断七、基底神经节病变的定位诊断(P.199-200) 功能:维持调节身体的姿势; 担负半自动性、刻板的、反射性运动。

      如:走路的双臂摆动的联合运动 表情运动 防御反应 饮食动作等 基底节病变的定位诊断 抑制性冲动 4、8区 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 运动区 舞蹈症 此环路破坏 释放症状 手足徐动症 确切定位较难 基底节病变的定位诊断一般而论: 舞蹈症新纹状体病变 多动症 手足徐动症 扭转痉挛等苍白球 肌张力增高 病变 运动减少 帕金森氏征黑质 震颤 胼胝体病变的定位诊断了解的不多。

      (P.200)(一)精神症状(一)精神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精神活动迟钝,自主活动减少,人格改变及精神病样表现等⒈胼胝体前前2/3损害→以精神运动运动性症状为主⒉胼胝体后后1/3损害→以精神感觉感觉性症状为主 胼胝体病变的定位诊断(二)失用症(二)失用症 胼胝体前1/3病变→失用症,主要为右手(三)假性球麻痹(三)假性球麻痹 胼胝体中1/3或靠近左侧豆状核附近的胼胝体病变→假性球麻痹 右面肌舌肌的纤维 都经过胼 因内囊 胝体中部 右半球头面部中枢的纤维 九、内囊病变的定位诊断 P.200(一)内囊病变的症候:(一)内囊病变的症候: 偏瘫 三偏症候群 偏盲 偏身感觉障碍(二)内囊病变的定位:(二)内囊病变的定位:⒈⒈内囊前肢病变内囊前肢病变 (参阅图:P.201, F.168) 九、内囊病变的定位诊断⑴损害的纤维: 丘脑额叶纤维; 丘脑纹状体纤维; 额桥纤维; 额叶丘脑纤维; 纹状体丘脑纤维⑵产生的症状: 一般病变→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两侧病变:情绪障碍; 不自主哭笑 九、内囊病变的定位诊断⒉⒉内囊膝部病变:内囊膝部病变:⑴损伤的纤维—皮质脑干束⑵出现的症状: ①一侧病变→对侧中构性面、舌瘫 ②两侧病变→假性球麻痹:声嘶哑、饮水呛吞咽难、咽反射消失、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口轮匝肌反射亢进掌颌反射亢进 九、内囊病变的定位诊断⒊⒊内囊后肢病变:内囊后肢病变:(1)损害的纤维: 1)豆丘部: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束; 丘脑后放射 2)豆状核后部—丘脑后放射 3)豆状核下部:听放射;视放射;枕桥 束 九、内囊病变的定位诊断⑵出现的症状: 1)对侧上、下肢中构性偏瘫; 2)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3)对侧同向偏盲 大脑半球各部病变的临床表现见 P.202 Tab.31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