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美学-课件.ppt
237页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卢苇2007-2008-2aesthetics of musicv第一讲绪论v第一节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v第二节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课题v第三节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v第二讲音乐的起源v第一节历史上有关音乐起源的多种学说v第二节音乐起源的多元性学什么?v第三讲音乐的本质v第一节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v第二节历史上有关音乐本质的多种学说v第四讲音乐的形式v第一节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v第二节音乐的组织形式v第三节音乐的体裁v第五讲音乐的内容v第一节音乐反映的客观内容v第二节音乐反映客观生活时的主观能动性v第六讲音乐的审美功能和其他功能v第一节音乐的审美功能v第二节音乐的其他功能v第七讲音乐的审美特征v第一节音乐审美形象的特殊性v第二节音乐审美的情感性v第八讲音乐创作v第一节写景v第二节抒情v第三节情景结合v 第四节 喻理v第九讲音乐表演v第一节音乐表演的基本特点v第二节 音乐表演的工具和物质材料v 第三节 音乐表演的技巧v 第四节 音乐表演的主要环节v第十讲 音乐的审美构成v 第一节 音乐的内容美v 第二节 音乐的形式美v 第三节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美v 第四节 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美 v第十一讲音乐欣赏v第一节音乐欣赏的主观条件和客观设施v第二节音乐欣赏的特点v第三节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要素v第四节音乐欣赏的层次第一讲 绪论第一节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一、认识音乐美学 二、音乐美学的学科内容简介(一)美(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三)审美心理与高峰体验(四)审美教育 作为审美体验的音乐美学v一、审美体验二、审美形态三、中西重要审美形态简述(一)中国审美形态探微、中和、妙、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意象”和“意境”5、隐秀6、“风骨”和“气韵”v(二)西方审美形态溯源1、优美2、崇高3、悲剧4、滑稽与喜剧5、荒诞第一节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v一、认识音乐美学音乐美学(aestheticsofmusic)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类别,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v 美学(Aestetica)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dBaumgarten,17141762)创立的v 一般认为,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意、情”三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研究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即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研究“情”,即研究感性认识,则应该是“Aestetica”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Aestetica”这一概念的直译是“感性学”,最早由日本人江中肇民翻译为“美学”,而后传入中国的)v 这样,人类就有了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门学科来专门研究人类基于“知、意、情”心理活动之上的“真、善、美”三大理想范畴v音乐美学,作为一种名称,v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DSchubart,17391791),他所写的名为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的书中首次提到“音乐美学”这一概念v名副其实的音乐美学专著则是从19世纪下半叶逐渐问世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汉斯立克(EHanslick)的论音乐的美(1854)、安布罗斯(AWAmbros)的音乐与诗的界限(1856)、豪塞格(FVHausegger)的作为表现的音乐(1885)、里曼(HReimann)的音乐美学纲要(1890)等。
自此才可以说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真正得到确立v音乐美学,作为一种思想,v在中国,约于公元前700多年国语和左传的春秋时期即已产生国语和左传中均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v在西方,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和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前480年)时期v中国v公元前773年国语郑语就记载有周太史伯的言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物一无文”指出音乐之美在于多、在于和而不在于一、不在于同v西方v最早的美学思想和言论产生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运用数的原则研究音乐后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西方音乐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其观点和周太史伯可以说是异途同归,不过晚了200多年v 我国古代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乐记和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著述v 至于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出版了苏联克列姆辽夫的音乐美学问题等著作才深入展开的,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很大发展二、音乐美学的学科内容简介v(一)美v西方“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意思是“漂亮”。
v 美是事物的一种特质,它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美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艺术美和现实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态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美”与“真”和“善”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v19世纪以前西方美学对三者最基本的看法是,把“真”理解为一种本原的存在,这种存在或指神,或指客观法则,或指主观精神;“善”则是一种含目的性,或指神的创世目的,或指人的主观目的或利害感;“美”则是指对象的肯定的外在形式康德把三者对立起来,认为美是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的,令人愉快的纯形式v 中国自孔子论韶乐“尽善尽美”以来也有很多关于真、善、美的论述v(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角色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v 1.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主体具有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两种含义个体的人只有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审美主体v 2.审美对象是指能使欣赏者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是审美主体情感和感性体验的对象包括被发现的对象和被创造的对象两类(即现实美与艺术美)前者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如山、水等;后者指艺术家按照自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设计、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v(三)审美体验及审美心理1.审美体验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是被诱发而非被强迫的,是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审美体验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合为一体,产生特定的审美体验状态,而当这种体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还会引发“高峰体验”,即使人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审美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体验这种状态或使人倍受感动,内心出现高度的完美和谐,或心情豁然开朗,达到尽善尽美v 2.审美心理实际上是指人们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包含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状的有机结构v(四)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的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他还说,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可见审美教育有着在整体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v 审美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体验,它的这一特性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启示。
如前所述,“审美”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主体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体验是一种主体和对象之间关系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构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所谓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对象对主体的意义不在于它(或他)是可以认识的物,而在于在对象上面凝聚了主体的客观化了的生活和精神(如在学生身上凝聚了教师的爱,这种爱就是主客体间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意义)对象的重要正在于它(他)对主体有意义审美教育,正是一种关于如何去参与体验的教育作为审美体验的音乐美学v 一、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对对象的感性领悟,主体的精神与对象相交融,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审美对象的内在意义不断地被揭示,审美主体也将自己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调动起来积极地融入到体验当中,并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v 审美体验是情感的体验,是感性的体验这种情感的、感性的体验是主体丰富自身情感生活的最主要的源泉,对对象的感性体验也是审美主体自身情感生活的自我反思和感悟v 二、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美学问题的探讨都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形态主要是指:通过现实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的感性形态v 审美形态首先是一种人在审美体验中产生的感性存在状态,而这种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又是通过现实美的形式和艺术美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审美形态指向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表现形态,也指向审美体验状态v 审美形态是现实与艺术中蕴含的“美”的形态,是人们对现实和艺术中的“美”的感性体验对象,当人们用特定的概念对这些审美形态的特性和关系进行评定或阐述时,这些概念本身被称之为审美范畴v 审美范畴是对审美形态的语言学意义上的界定,它与审美形态指向同样的内涵现实与艺术中蕴含的丰富的“美”的形态它一般都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GreatStyle),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尤其丰富,如:和、妙、阳刚之美、阴柔之美、意象、意境、隐秀、风骨、气韵等v 审美形态是美学(或审美,Aesthetic)研究的重要对象如前所述,“Aesthetic”最直接的意思是“感性学”,也有人将其翻译成“美学”和“审美”但是,无论将Aesthetic译成“感性学”、“美学”或是“审美”,它都属于人类感性认识的研究范畴,而非逻辑学、伦理学等理性认识的研究范畴v “审美”与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实践性活动。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音乐美学也将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对象v 三、中西重要审美形态简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所产生的审美形态,所依托的是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些审美形态的产生和形成,是特定文化圈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凝结的审美意识的结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中西方审美意识,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v (一)中国审美形态探微从原始时期至今,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儒道文化的形成,也逐渐形成了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形成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传统审美形态v1、和“和”与“同”、“中和”都指向和谐的美,无论儒、道两家的所提倡的音乐“美”有何异同,和谐美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美”,这种“美”源于音乐,始终体现着“悦乐”的内涵儒家音乐美学的宗旨是“和同”,即调和人心,调节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以达到阴阳序次、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审美理想,是远古音乐观念的折射v 中国远古时代的音乐,是先民依据农耕天时地利的需要而创作的,杂糅巫术文化的成份,它用最直接的声响形式来沟通天人之间的联系推崇“中和”的境界,主张将矛盾协调统一,不主张听任矛盾的冲突消亡,属于调和论之“和”。
v2、妙“妙”是道家文化形成的重要审美形态,是由老子首先提出来的妙”和“道”联系在一起,与“徼”(jio)相对,都是道的属性,把握道“无”的一面是观照妙的属性,把握道“有”的一面是观照徼的属性v 妙体现道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徼体现道有规定性和有界限的一面道又叫作玄,玄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因此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v 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超出有限的物象(象外之妙),更不能用“名言”(概念)来把握(妙不可言)妙”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不能执著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v3、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阳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