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诃梨勒看隋唐时期中外医学交流.docx
8页从诃梨勒看隋唐时期中外医学交流 华夏摘要:诃梨勒又称诃子,魏晋时期传入我国,至隋唐时期已被中医广泛的接受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国对诃梨勒的使用是隋唐时期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重要变现我国中医不仅吸收了印度吠陀医学对诃梨勒药的组方,而且对该药的药效、药性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其他药物灵活使用,更科学的治疗多种疾病关键词:诃梨勒;印度吠陀医学;中外医学交流诃梨勒又名诃子,因音译不同,也被写做多个版本,如呵梨勒或诃黎勒等多见于西方(印度),是盛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外交流的增多,诃梨勒大量传入中国,其功效也被中医广泛熟知据记载,诃梨勒是印度吠陀医学的重要药物之一,同样是佛教医学的重要药物其重要性可从佛经中窥探一二据记载诃梨勒是具有神奇功效的一味药,“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乃是可以疗治一切病的药中之王然而,根据诃梨勒的具体药性,主要功效为以下几种:首先,服用诃梨勒可以治疗热病,据载“热病下药,服呵梨勒”这种说法源于印度吠陀医学的三体液学说三体液学将疾病分为内因与外伤两种内因构成的疾病是因人体风、热、痰三种体液失衡导致,其中热是重要的一种因素。
关于热病的内容繁多,热病内容繁多,有唐一代没有明确说明因此,从诃梨勒可治疗热病中可以探知,该药在印度医学中功效众多,占有重要地位其次,诃梨勒可调制治疗痢疾的药物典籍中常将痢疾称为痢病该病主要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古代,该病是一种常见病,死亡率较高,因此在古医籍中对痢疾的治疗颇为多见诃梨勒入药治疗痢疾可见义净做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记载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印通道的畅通,中印交流增多其中,中印僧人在文化传播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义净将印度医学大量记载于《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并带回国内书中记载,可将诃梨勒皮与干姜捣碎,加入水以及沙塘,使其融化后捣成丸药该药可以破胘气、除风、消食,益处甚广特别是对痢疾的治疗,非常显著,服用三两服药即可痊愈《证类本草》中载集验方,是蜀沙门所传治疗水痢之方,以诃梨勒三颗,面裹炮赤去面,取诃梨勒皮捣为末,饭和为丸米饮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见效再次,诃梨勒可调制眼药,治疗眼科疾病诃黎勒可对多种眼病进行治疗据载,诃梨勒果、庵摩勒果、鞞醯勒果三果捣碎和成丸药,可治疗青盲眼以及眼有白晕、赤膜等又有复合方,将小柏煎、橿黄、荜茇、白胡椒、干姜、商佉、诃梨勒、鞞醯勒果、余甘子、青优钵罗华、雄黄、仙陀婆盐、郁金香、海末、银矿、甘松香,数量等分研制,加入龙脑香、麝香等合成三昧眼药。
此三昧眼药亦包含诃梨勒,可以治疗如风赤、雀目等多种眼睛疾病最后,服用诃梨勒还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云“诃梨勒若能每日嚼一颗咽汁,亦终身无病诃梨勒在印度吠陀医学中是雪山良药之一,具有使人长生不老的神奇作用由此可见,诃梨勒在印度吠陀医学中用途之广,用处之大我国中医学对于诃梨勒的了解以及使用存在一个从简单到详细的发展过程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就对诃梨勒有所了解史籍中频繁记载了诃梨勒的产地如《魏书·西域传》载:“波斯国,都宿利城……出金、银……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北史·波斯传》载:“波斯国,出金、银……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隋书》、《周书》、《通典》等亦有相同记载,可见在我国魏晋时期普遍认为诃梨勒产自波斯直到唐代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才注意到印度也是其产地唐朝时期,诃梨勒被医家所熟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诃梨勒药性的研究愈加深入,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更为灵活多变,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第一、对诃梨勒理气功效的认识我国医籍中关于诃梨勒的药性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主要记载了诃梨勒理气的功效在唐朝前期成书的《唐本草》中,出现了对诃梨勒性状以及药性更为详细的介绍,“味苦,温,无毒。
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生交、爱州树似木(音患),花白,子形似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水磨或散水服之其后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沿用《唐本草》所载内容,并无增添孙思邈作梨勒丸以治疗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之症,其药配置方法就是将十枚诃梨勒撵为末,而后和蜜丸如梧子大,饭后食用三丸,主要运用诃梨勒治疗积气可见,唐前期对诃梨勒的药性了解尚不深入,但“主冷气,下宿食”的功效与印度医学中关于其消食,治疗腹中疾病相一致第二,对诃梨勒治疗痢疾的认识唐中后期对诃梨勒药性的认识逐渐加深,特别是对诃梨勒治疗痢疾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宋《证类本草》收录唐开元天宝年间成书的《日子华》记载了有关诃梨勒的条目,内容为“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贲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并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通手后洗大大丰富了《唐本草》关于诃梨勒治疗痢疾的内容刘禹錫在《传信方》中记载了服用诃子汤治疗赤白痢、目赤痛、咳嗽的案例,《证类本草》载《传信方》相关内容为“予曾苦赤白下,诸药服遍久不瘥,转为白脓令狐将军传此法∶用诃梨勒三枚上好者,两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浆水一两合服之,淡水亦得。
若空水痢,加一钱匕甘草末;若微有脓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又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风赤涩痛,神良其子未熟时,风飘堕者,谓之随风子,曝干收之彼人尤珍贵,益小者益佳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殊胜敦煌文献P3378记载使用诃梨勒、艾、阿胶、黄连、芍药、当归、桂心、椒、姜、诃梨勒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两次服用,可治疗赤白痢不止《太平广记·广异记》记载了一则唐人使用诃梨勒治疗痢疾的案例唐天宝年间安西都护高仙芝讨伐大食时,曾用诃黎勒治疗痢疾在该记载中,高仙芝对诃梨勒由弃转爱的态度,表现出唐中期以来中国人对诃梨勒药性的逐渐认识和接受有关诃梨勒治疗痢疾的方法,早在義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就有记载,主要是以诃梨勒皮加干姜后以水和蜜调制成丸药刘禹锡在传信方中所载取三颗诃梨勒皮以沸水泡制而治疗痢疾之方,与义净以诃梨勒皮制三等丸治疗痢疾之方基本相同,剂型有所不同而采用三颗诃梨勒皮以治疗则与蜀沙门治疗水痢之方相似刘禹锡从令狐将军处习得此方与蜀沙门治疗水痢“百人见效果”均说明中医对诃梨勒药性特别是诃梨勒治疗痢疾的了解深受印度医学的影响中医对诃梨勒治疗痢疾的逐步加深,并且其作为一味重要药材,广泛应用于实践中,更是在实践中丰富了其组方。
第三,对诃梨勒治疗眼病的认识《日子华》与《传信方》中都记载了诃梨勒可医治眼病在宋成书的《证类本草》以及明成书的《本草纲目》中更是直接引用《金光明经》中诃梨勒治疗眼疾的内容,认为诃梨勒核,磨白蜜注目,可去眼痛、眼红等症佛教医学源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对佛经中关于眼病的记载充分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下,中医对诃梨勒治疗眼病的认同敦煌文书P3379中记载“诃梨勒心,冷水”洗目,可治疗眼睛生疮,眼不能睁该方对诃梨勒治疗眼病的具体用法和使用病症的记载远比经书中准确可见,在诃梨勒治疗眼病方面,唐朝医者在应用中更为科学第四,较之治疗百病,唐人更重视其增补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诃梨勒是印度吠陀医学研制通治药的重要一味药材《千金翼方》、《千金药方》、《外台秘要》等唐朝重要医籍书中,也列举了多条通治药,例如耆婆万病丸、耆婆汤等,但通过对这些通治方配方的考察,并没有发现诃梨勒入药的现象可见中医药学并没有将诃梨勒作为雪山圣药,认为其可疗治百病并且可具有使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等神奇功效但唐朝医者颇为认同诃梨勒强身健体之功效,与其他药物相配伍,作为增补之用如敦煌文书P3378就记载了使用桃柳枝汤可治疗老叟少力之症实际上,中医认为老叟少力是因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导致,诃梨勒可起到补中涩肠的作用。
第五,发展了诃梨勒的多种用途诃梨勒作为重要药材,在印度医学中常与庵摩勒果、鞞醯勒果合用,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隋唐时期,此三果主要一起用来酿酒这是隋唐时期三果合用的最常见方式,被称为三勒浆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以三果浆(即三勒浆)下药的案例,实际上也是以三勒浆代替酒唐朝时期以三勒浆代替酒似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白居易也曾以三勒浆招待友人敦煌文书中还记载了唐人用诃梨勒治疗其他疾病的医方,如诃梨勒与甘草、干姜、桂心合用治疗风冷热不调,与麻黄、黄芩、芍药、葱白、豉、防风、甘草等十二种药物合用治疗外冷内热、冷热不调症诃黎勒成为治疗各种风冷病症的良药综上可知,自诃梨勒传入我国后,至隋唐时期,该药被中医广泛的接受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中医不仅吸收了印度医学中该药的使用方法和药方,而且还根据其药性发展了其使用方法诃梨勒药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与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Reference:[1]近20年隋唐疾病问题研究综述[J].郑言午.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03)[2]试论隋唐时期佛学对医药发展的影响[J].梁玲君,李良松. 中医文献杂志.2016(04)课题项目:沧州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唐代佛教医学与本土医学的融合历史研究》(2021099)科技信息·学术版2021年24期科技信息·学术版的其它文章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新时期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研究汉哈翻译中的分译与合译分析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重大疫情背景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发挥探析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电网企业智慧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