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笔记013奈何言之不可复.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2303682
  • 上传时间:2017-1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8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笔记 013----奈何言之不可复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复:践言, “复言”就是实践诺言恭:恭敬,和前面的“信”一样都是名词,指恭敬的态度远:使动用法,使(耻辱)远离因: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后世的注释主要的歧义都从最后这一句来第一种解释为,因为,表示原因从何而来这样连带前面的意思也有所变化,整句话就解释为:诚信“这种品质”和“义”很接近, (因为)其能够实践诺言恭敬“这种态度”和“礼”很接近,(因为)其能够尽量避免遭受耻辱的状况因为“信” 、 “恭”和“义” 、 “礼”很接近,所以(信、恭)也是可以崇尚遵循的在这种解释中, “亲” 、 “宗”就是由具象词变为抽象词, “亲”的意思为接近, “宗”的意思为崇尚、遵循这样的解释从道德原则上很合理,但文义似乎不是很通顺,如果有子真是这样的意思,完全可以说“因其近,故可宗也 ”第二种解释是把“因”解释成如果,是一种假设的因果关系整句话意思为:守信的“事情范围”要接近“义” ,诺言才可以实践恭敬的态度要符合“礼” ,才能远离耻辱如果只对亲近的人, “信”和“恭”也是可以遵循的这样的解释把“因不失其亲”具体了,但把“亲”仍然做具象词,却解释成亲近的人,语义上并不十分妥帖,当时的文献把“亲”做具象词时大多数就是指亲戚。

      并且,前面的内容在讲个人道德品质的约束和范围,后面突然讲特例而且讲完特例就结束了,显得语义突兀第三种解释把因解释成依靠、凭籍这样, “宗”就解释为宗主、君主整句话的解释就是:守信的“事情范围”要接近“义” ,诺言才可以实践恭敬的态度要符合“礼” ,才能远离耻辱依靠的人要选择可亲近的,就可以依为宗主这样的解释好处是,整段话都是讲人的行为准则及其条件和范围,道德理解上比较通顺但把“因”解释成依靠, “亲”解释成可亲近的人,感觉文义并不顺畅另外从当时的情况看,春秋时期还没到士人轻易选择宗主的阶段只有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各家学说广泛传播造就了大量游士而形成供给基础,并且各国竞争激烈,君主集权加强而带来的对非领主型人才的需求基础,才造成人才的普遍流动现象而春秋时期,只有在“邦无道”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士人重新选择宗主的情况,不是很普遍并且当时的儒家理论也不是很支持这种自由选择所以,有子把选择宗主做为一个言行准则拿来阐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并且这种解释主要是钱穆的观点,有很大的现代思维理解在其中另一个现代观点是把“宗”解释成可靠,意思为依靠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这个解释出自杨伯峻,同样和当时儒家的思想不是很契合。

      第四种解释把“因”解释成“姻” ,或者说原本这句话就是“姻不失其亲” 这个解释是出自《说文系传》 这样“宗”就可以按照当时最直接的意思解释为宗族,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理解:姻亲关系因为是亲戚,所以也是可以视为同宗的或者解释为:姻亲对象要从亲戚中选择,就可以视为同宗后一种解释从字面上是通顺了,但和前面的对照不是很合理这样的解释虽然与现代优生观念相悖,但在当时是普遍现象并且,因为宗法制度是当时的社会上的主要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政治也主要以宗法为基础,有子这句话如果真是这样的意思也不奇怪在当时,有亲戚关系也不一定是同宗,就象鲁国和齐国常年通婚,一直是亲戚关系,但并不同宗,所以后一种解释也不算矛盾但从这句话有个“亦”字,语义转折的意味更强烈些,所以按照前面的解释更通顺,也和前半段的对照性稍好些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一直都有语法结构并不是很严谨的问题,词性没有严格区分,抽象词和具象词的混用很常见,春秋时期的文献尤其如此现代汉语中很多抽象词都是外来的,特别是从日本借鉴了很多有些国外学者,比如伯德,更是认定由于汉语的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对抽象概念的缺乏,并且由于文言文中语法结构不明确、没有合理的标点、词性不清晰导致含义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国文明一直以来逻辑观念不强,并认为这是中国文明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但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是很符合逻辑,起码因果关系就不十分严密,我们无法判定是因为中华文明中的强烈的关联性思维影响了语言,还是语言影响了思维,这两者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象英语、德语等民族语言也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发展成可以讨论哲学的程度,在这之前,只有希腊文和拉丁文能够做到这点这说明,任何语言本身都存在发展的可能,如果说中华文明因为语言结构的障碍阻碍了抽象思维的话,也是因为中国一直把古代文献做为范本,而没有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其有益的部分或者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造的结果中国文言文由于其精简性,使得单位符号的信息量巨大,这在竹简时代对于信息传播是有很大意义的同时汉字的文字与读音脱离的性质也使得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能够避开方言的限制,把信息传播区域最大化,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可以形成广大地域的中央集权国家同时汉语的模糊性、关联思维特性也使得诗歌这样的感性成分极大的文学形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使得中国人在欣赏古代诗词的时候很容易通过关联性思维产生感性共鸣五四之后,现代白话文的推广以及参照西方语法体系对汉语的语法重新定义使得现代汉语也能够承担逻辑分析以及抽象思维的任务,尽管还需要在字词定义、语法结构上还需做一些发展工作,但这已经说明语言结构的先天缺陷是可以弥补的。

      并且,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偏逻辑和抽象思维的学科,除了用思维分析语言结构,更重要的是规范语言以便能够将信息更好、更准确的传播也就是说,人类实际上是使用抽象思维来发展原始语言而进一步为抽象思维提供载体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语言中的很多抽象词汇都是哲学家在思考、写作当中创造出来的回到本章,前面说这么多,实际上就是因为这句话的含义比较模糊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扰有子的这句话的各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但都不是让人很满意而从各个历史时期对这句话的注释,可以看出每个历史时期对于古代文献的理解都带有自身思想的痕迹好在这句话到底真实意思如何对于现代人并不是很重要,我们毕竟不再需要把儒家文献当成经典来参与科举只要我们能历史性地看待这些文献和后世注释就足够了而这句话对我们有用的启示,也就是前面两句信守承诺、态度谦和都是是非常好的品质,对于人际交往、群体沟通很重要但在做承诺时要看所承诺的事情是否适当(当然,适当的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有所不同) ,而采用谦和、退让的态度也要看实际的人际环境(春秋时代因为是强调等级的社会,以礼做为人际环境的标准,在现代社会看来就不恰当了) 因此,我就选择我认为比较合适的解释,选择的标准并非出自文字,而是我认为它比较符合我所理解的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

      译文:有子说:“承诺的范围要符合义,诺言才可以实践恭敬的态度要符合礼,才能远离耻辱因为诚信、恭敬的品质和义、礼都很接近,所以也是可以崇尚、遵循的 ”贾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