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doc
21页中考资源网中考必考古文点拨《论语十则》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鱼我所欲也》 《孟子》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一、本文出自《孟子》 二、重点词解释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固:巩固三、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1.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四. 重点句翻译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解背诵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③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五、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6、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