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教下乡指导性教学计划.doc
62页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2013年6月目 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1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7观光农业经营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13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19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25畜牧兽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31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37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43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49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5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一、招生对象及学制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力、年龄在20-45岁、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设施农业栽培或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身体健康的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和转业军人、农村基层干部等学制3年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设施农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胜任设施农业栽培或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岗位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现代职业农民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工作;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相关产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由于专门化方向的不同,学生在掌握设施农业栽培、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时,可以有所侧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如下:(一)知识结构与要求1、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我国公民道德规范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搜集、发布农业信息的基本知识,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知识及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文明家庭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专业知识(1)懂得设施农业的意义、特点及种类,了解国家关于设施农业的政策与规划;(2)掌握阳畦、小拱棚、塑料大棚的构造及生产技术知识,熟悉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的构造及生产技术知识;(3)掌握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繁育、栽培管理条件等基本理论知识;(4)掌握设施果蔬花卉的采收、包装、储运、营销知识; (5)掌握设施果蔬花卉的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知识;(6)掌握有关农机具、肥料、农药、种子的使用方法3、专业互补性知识(1)了解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2)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区管理、中小企业管理知识;(3)了解农村节水、节能、新民居建设等相关知识;(4)了解经济法规、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经纪人、农村电子商务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1、专业能力(1)具备阳畦、小拱棚、塑料大棚果蔬花卉的集约化生产能力和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果蔬花卉的初步生产能力;(2)具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的能力;(3)具有常用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初步能力和一定的农产品营销能力;(4)具有设施农业领域先进技术引进、实验、应用、推广的基本能力2、关键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社会交往、团队合作和自我约束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和鼓励学生毕业时通过国家有关机构鉴定而获得农艺工或菌类园艺工、农作物植保员、农业实验工、农产品经纪人等职业资格证书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的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技能课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设施农产品生产经营或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逐步成为现代职业农民。
一)公共基础课模块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2、教学要求:与专业技能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3、教学内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为: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党的理论与基础、农村创业指导、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英语、农村实用化学、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农村卫生与健康选修课为: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农民现代礼仪、农村文化生活、农村安全知识、农村女性美德建设、农村女性生涯规划、农村女性权益保障、农村家庭与婚姻、农村优生优育、农村女性健康教育等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二)专业技能课模块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设施农产品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开展某个专门化方向的集约化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务农、爱农的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从事设施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3、教学内容: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为: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设施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设施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设施施工技术、农业观光园经营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选修课为:经济法知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农村中小企业管理、农村节能知识、农村节水知识、农业气象知识、农村会计核算、农村财务审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经纪人、常用农机具使用与维护、植保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业机械安全与法规、农业机械修理技术、粮果蔬安全生产知识、食品质量检验、果品保鲜与营销、蔬菜保鲜与营销、农产品贮藏技术、蔬菜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果品加工技术、农产品营销、农资商品与营销、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农村电工、农村焊工、农村泥瓦工、农村新民居建设、农村新民居装修知识、农村家庭护理、农村家庭膳食营养、农村家居美化、农村家庭理财、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女性形象管理等。
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适当的校本课程四、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一)学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关于中等职业教育“3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和“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累计总学时约为1学年”的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完成3060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不得少于1020学时,专业技能课模块不得少于2040学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并适应学生边学习、边生产的实际需要,把教育部规定的三年级顶岗实习分散到三学年的全部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与实训实习紧密结合的生产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020学时二)教学形式按照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行“2+1+2”的教学形式,即平均每星期用2天的时间实行集中教学,用1天的时间由任课教师根据相关计划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回指导,再用2天的时间由学生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在农闲时较多地实行集中教学,农忙时较多地实行分散教学,但是全年的集中教学时间总数不得随意减少,教师对学生的巡回指导不能有任何削弱。
1、集中教学:集中教学分为教室、实验室的课堂集中教学和田间地头的现场集中教学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各个基层教学点进行集中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3年内进行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对于学生必修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集中教学时间都不得少于50%2、巡回指导:教师的巡回指导主要是对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答疑解惑,并及时组织交流合作、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等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的时间3年内不得少于612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34天3、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学生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活动,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有计划地进行3年内进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及分组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24学时,每个教学日按6学时计,则每学年不得少于68天1)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按照学校颁发的生产实训指导书、顶岗实习计划等,通过自己家庭或同学家庭的阳畦、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或农业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的农业设施,以专业化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参观、调研、技术试验、技能训练、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
2)分组学习:根据各类课程与生产经营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关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专题或若干个综合项目,由学生按照居住地点或产业类别分组合作完成3)自主学习:根据不同学习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相关文字教材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或利用远程教育渠道和现代化设备对多媒体教材、网络资源或教学包等在相关各种场所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三)教学管理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实施生产经营项目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可以安排两个学期,也可以安排三个或四个学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实行工学结合,按照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公布下学期各年级课程开设计划及安排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4、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对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五、考核(一)考核原则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在乡生产经营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业绩和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动情况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教产结合的原则,树立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生产经营情况,要求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二)考核内容1、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和各门课程2、运用所学各种知识、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三)考核方式1、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业成绩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项目考核三部分1)过程性考核是指对各种课程学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