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地理期末练习人口.doc
4页1高一地理期末练习四——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大洲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 ) A、大洋洲 B、亚洲 C、非洲 D、欧洲2、有关我国人口的自然变化,正确的是 ( ) A、解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B、20 世纪 70 年代后,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 C、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人口出生率达解放以来的最低值 D、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模式转化为典型的“高——低——高” 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仅仅是人口的机械增长 B、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人口的迁移所引起的 C、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影响就越大 D、考察的范围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影响就越小4、环境人口容量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读下图中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判断回答 5~7 题 5、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6、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7、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有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右图是奥地利 1951~2000 年人口增长状况示意图,期间 人口死亡率保持稳定,读图判断 8、9 题。
8.奥地利人口自然增长的低谷期发生在( ) A.1961~1970 年 B.1971~1980 年 C.1981~1990 年 D.1991~2000 年9.近三十年来,奥地利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特征是 ( )A.负增长显著 B.机械增长显著 C.自然增长显著 D.过度增长显著10、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C、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D、合理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 100 个女性所相应男性人口数量读下图并回答 11~13 题: 11、图中曲线①表示俄罗斯(原苏联)性别比,造成 1950 年这一时期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 A、战争 B、移民 C、疾病 D、国家政策12、图中②代表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曲线,造 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D、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13、典线③峰值出现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①人口老龄化②男女比例失调③社会秩序混乱④缺乏劳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建国后我国人口状况变化的是 (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 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 15~17 题。
15.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 12.95 亿人, 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 0~14 岁人 口的比重约是 ( ) A.93% B.23% C.13% D.60%216.与 10 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 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了 4.8%,65 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 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 1.3 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17.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 ( ) ①“十五”期间,我国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②若干年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③ 老龄人口比重继续增大,社会步入老龄化,劳动力不足④青壮年承担的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增 大,经济增长缓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8、人类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方向是 ( ) A、迁往高山、高原地区 B、迁往沿海地区 C、迁往河流沿岸 D、迁往热带地区19、有关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大 B、在当代中国,适当的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C、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 D、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的影响20、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 ) A、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时期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差异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 21、22 题。
21.有关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城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城市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2.近年来该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 正确的是( ) ①该城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②该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③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珠三角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读 A 国人口年龄结构图(下图),完成 23、24 题 23.图中 A 国所反映出的突出的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B.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问题 C.劳动力过剩问题 D.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24.引起 A 国人口问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①该国鼓励晚婚晚育 ②相对和平时间的延续 ③医疗卫 生事业的发展,该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④该国采取了控 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⑤它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的国家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读表,完成 25~27 题。
25.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26.关于城市④人口迁移对其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必然导致该城市人口老龄化 B.有利于该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C.必然加剧该城市的环境污染 D.可以缓解该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27.表中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下列原因分析最不可能的是 ( ) A.地区政策 B.晚婚习俗 C.优美的环境 D.文化观念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 28~30 题328.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29.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30.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 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任其发展,顺乎自然二、综合题二、综合题3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据图说明一般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不存在上述关系的一个国家:______ 3)孟加拉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6%,如果该国的人口出生率为 4.5%,计算其死亡率: 32.根据 1990 年第四次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大陆地区的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1990 年-2000 年,我国每年平均净增长人口数为___________2)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状况是:出生率低,死亡率_____________,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
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它将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口比重_____________,而成年人口比重增加,使我国人口的___________问题面临巨大压力而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则对_____________事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 ” (如图10)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4(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8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