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ppt
3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1,-,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2,-,1、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关系:,主要是用阴阳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3,-,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腑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 内侧为阴,脏腑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五脏肺为阳 肝脾肾为阴,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4,-,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生命物质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1)、人体的生理功能又可以用阴阳来概括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为正常的生理概括,生之本,本于阴阳,5,-,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6,-,),用阴阳失调来概括人体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正常人体,患病人体,阴阳平衡,阴阳失调,7,-,关系于疾病发生的正气和邪气也具有阴阳属性的划分邪气有阴邪(如六淫中的寒邪、湿邪)阳邪(如六淫中的风邪、燥邪、火邪、暑邪)之分正气也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个方面。
另外:,“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8,-,)用阴阳关系概括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是阴阳说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9,-,()阴阳偏胜:是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正常人体,阳,阴,10,-,()阴阳偏衰:是属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虚则热,阳虚则寒,11,-,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12,-,()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为依据,指阴阳任何一方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这是疾病发展至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病理表现,说明病情较重,正气损伤程度较重13,-,阴阳一方不足,阴阳两虚,损及另一方,疾病发展一定阶段,(互根互用),14,-,()阴阳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理解同阴阳学说内容,15,-,阴阳失调,阴盛,阴阳,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16,-,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阳来加发概括说明阴阳用以疾病的诊断,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的一个具体脉症4、指导疾病的诊断:,17,-,1)概括证候:,一般临床辩证,把疾病总的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八纲之中,表、实、热属阳证;里、虚、寒属阴证阴阳是其总纲18,-,2)分析症状:,中医学诊察疾病,了解病情,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而在其过种中,都应注意分辨属阴属例如:,19,-,观察色泽:色鲜明者为病在阳分,色晦暗者为病在阴分,(如黄疸),听声音(闻):声音洪亮者病在阳分,声音低微者病在阴分切脉:浮大洪数滑为阳,沉小细迟涩为阴所以说:“察色按脉,先辨阴阳”,临证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只有掌握了阴阳的属性,才能在异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20,-,5、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使其恢复平衡2、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四气、无味、升降浮沉,2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过盛有余,为有余之证,可采用“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的方法22,-,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损其有余之阳),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寒(损其有余之阴),即“寒者热之”2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可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方法例如:,24,-,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消其热,须用滋阴潜阳(补阴)的方法,以抑制阳亢之热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属虚寒证,一般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助阳抑阴(补阳)的方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25,-,此外,根据阴阳互 根的原理: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就其调整阴阳、补偏救敝、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谋察阴阳所在而洞之,以平为期”26,-,调整阴阳,阴盛,阴阳,偏盛,实证,实寒证,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偏衰,虚证,虚热证,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27,-,(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功能,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升降浮沉来体现;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寒、热、温、凉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味:酸、苦、甘、辛、咸五味,酸、苦、咸具有涌泄的功能,为阴;甘、辛具有发散的功能,为阳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浮的药物,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的药物,主下行而向内,属阴28,-,【难点讲解】,一、阴阳概念的理解,1阴阳是属性概念,不是具体所指;,2阴阳一般是指两种对立的属性;,3应用阴阳属性时,二者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也即阴阳是指同一范围.同一层次的事物或现象他与矛盾的概念是不同的29,-,二、阴阳消长与平衡的关系,1消长是阴阳的内在本质变化;平衡则是这一本质处于正常状态的反映2消长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在绝对的消长中产生了动态平衡和稳定,而动态平衡中又存在着绝对的运动和变化3事物是在消长和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变化的,当消长处于稳定和平衡,人的生命就正常,反之,当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限度,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的生命活动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30,-,三、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及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是“阴阳两虚”的过程,而“阴阳两虚”是阴阳互损的结果。
2阴阳两虚并不等于低水平的阴阳消长平衡状态,而往往存在着偏于阳虚或阴虚的主次之分3阴阳互损,是由于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致的阴阳偏衰的另一种形式它不是在偏衰初始阶段产生的一方偏衰另一方相对偏亢的病理变化,而是在偏衰到相当程度时,不能互化资助产生的双方都受损不足的两虚,故不能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解释31,-,4阴阳互损的结果若用阴阳消长来解释,属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不对等的阴阳皆消32,-,阴阳的消长平衡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增彼减,此进彼退,此强彼弱的消长的运动变化状态中但是,阴阳之间在“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之中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33,-,再见!,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