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荒的秋天.docx
4页《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3.学习第四自然段,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利用学法迁移练习写话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优美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学习第4自然段,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利用学法迁移练习写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复习导入,理清条理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严涛走进了北大荒的秋天,欣赏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聆听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请你们打开课本,说说课文写了北大荒秋天哪些地方的美景呢?生(天空、小河、原野)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北大荒的天空…(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
二、品读原野之闹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理解“热闹非凡”就是指非常热闹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品读课文大屏出示:(1)、作者写原野上的哪些景物,请用横线画出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波浪线画出3)、细细体会作者如何写出景物的“热闹非凡”3、学生交流并汇报读书感受学生汇报原野上的景物:大豆、高粱、榛树教学“豆”字“豆”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1)指盛食物用的器皿,形似高脚盘2)指双子叶植物结出的果实我们的祖先根据豆字的第一个意思创造了最早的豆字,它的样子就像高脚盘,后来它发生了变化,变成现在的“豆”字5、品读“大豆和高粱”的特点说说大豆和高粱都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大豆发出哗啦啦的笑声,原野变热闹了高粱扬起脸庞在乐呵呵地演唱,原野变热闹了谁来读?感情朗读这句话6、品读“大豆和高粱”的特点榛树叶子有什么特点,(生发言)这里的“像”可以换成哪些比喻词呢?作者就是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写出榛树叶子红的特点指名读,榛树叶子又多又红,怪不得作者说道--学生接着读-——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看到“燃烧”这个词,想说什么?榛树叶子红得像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所以“燃烧”是“火”字旁,师范写,生描红。
7、想象画面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师:这段文字就是一幅画,会读书的孩子总是能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请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美丽的画面8、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9、教师总结学法:作者围绕“原野热闹非凡”这个中心,用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分别写了大豆、高粱、榛树叶子这三种景物,还能用上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把片段给写具体了10、拓展延伸,语言运用当你们看到果园、花园、田野、等地方美景时,一定想用手中的笔把它写下吧,别急,老师带你们去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再来写一写出示图片)(出示要求)请你们也用“先总后分” 的构段方式,围绕一个中心,选2-3种景物进行描写,如果还能用上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那就更棒了三、回顾天空、小河之美师:北大荒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离去师读: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那里的天空(生读第二段),那里的小河(生读第三段),那里的原野(生读第四段)体味北大荒物产之丰1、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秋天的北大荒都能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理解 “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意思师生配合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北大荒的秋天真是美不胜收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2、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作者写天空、小河、原野这三种景物时,每种景物的特点都写得具体、生动这种写作方法叫详写而写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这么多的景物时只是概括的、简单地写出来这种写作方法叫略写孩子们,以后写习作时我们也得做到有详有略,这样就能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感悟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领略到北大荒秋天的美,回家后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背诵下来今天的作业:1、背诵课文2、“写字课堂”书写“豆、燃、烧”三个字3、推荐阅读课文《可爱的草塘》 教学反思: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合乎“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而得言本节课我没有在文本内容上兜圈子,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几种景物及特点,还要让学生读懂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景物特点的这时对拟人句、比喻句的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透过文本内容后的接受我们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中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本节课我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在品读榛树叶子特点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榛树叶子红得像火把人们的心给燃烧起来”时,我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倾听学生的读书收获,挖掘了“燃烧“的含义,巧妙地将识字写字与阅读、表达融为一体,让”燃烧“一词释放出更深一层的含义二、品读文本,以读促悟,展示“文”读为心声如果说解带来的是知识,那么朗便是感受,甚至是感悟朗读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在悟中读,在读中品,以品促读,是本节课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有效方法借助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本的内涵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我在本节课上采用了重点词突破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凸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中的重点词“热闹非凡”,以此为圆心,让学生细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写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再来品读大豆、高粱、榛树这三种景物的特点,从“演唱”“笑声”“燃烧”等词感受的原野的“热闹非凡”学生初步理解了本段的构段方式,我是借助对学生朗读指导来突破之一重点先是突破重点词、句的朗读,其次是在学生有了对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用之精妙的基础上再读,我在引读时给以提示,如“高粱在乐呵呵地演唱,原野变热闹了”,“榛树叶子如此红火,原野变热闹了”。
这样的朗读既有技巧的渗透,又再次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巧妙地与学生交流,此刻学生已经体会到原野的热闹,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三、能力训练,寓法于文,注重“实”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本为本,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也是本节课关注的要点寓法于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写话训练,是巩固学生对“先总后分”构段方式运用情况的考验,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以“先总后分”构段方式来组织内容的,是进行学法迁移的好样本本节课从品读课文一开始,我就注重对段落“先总后分”这种结构的分析与教学,不管是是从表达形式上的理解,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引导,甚至从扶到放的背诵指导,我一直注重中段学生对段的整体把握,抓住中心句把握好段落的框架然后再选几种景物来写写时也可以用上拟人、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因为平时学生有接触这些修辞手法,所以也能用上,再加上我在课始的读书要求、课中的品读课文、感情朗读这些环节中渗透了学法指导学生写话练习这种能力训练是将学习收获提升到理性的运用层面,这样的指导是实效性的本节课,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我一直都比较赶,学生精心学习的时间会不足些展示学生写话只点评一个,我本身想点评3个,又怕时间来不及,就只好匆匆而过,至今还是心存遗憾,它破坏了本节课的整体感和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