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法第二编第八章 劳动合同.ppt
27页第二编 劳动制度和劳动标准第八章 劳动合同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与法律特征•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劳动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除了具备主体平等性、意思表示一致性、内容合法性、合法履约性等合同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法律特征: 1、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为劳动者(雇员),另一方为用人单位(雇主) 【特征】2、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即在劳动过程中存住着指挥与服从、领导与从属的关系 3、劳动合同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二、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1、两者存在的经济领域不同 2、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关系不同 3、两者适用的法律不同三、劳动合同立法概况 1、劳动合同法的产生•劳动合同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用来规范劳动合同并调整劳动关系当事人基于劳动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义务的劳动法律规范•劳动合同法是在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劳动合同的产生而产生的•1900年比利时首先制定了专门的《劳动合同法》,独立的劳动合同法从此产生并开始发展,逐步脱离民法体系,成为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2、劳动合同的立法实践•从立法形式上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关于劳动合同立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制定专门的劳动合同法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合同的有关法律规定散见于普通的合同法和其他的劳动法之中,这主要是指英美法系国家•从立法的内容来看,各国劳动合同立法都要对劳动合同的基本方面进行规定,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劳动合同立法内容上也存在着侧重点和立法详细程度的差异 3、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实践四、劳动合同制度的作用•1. 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法律形式•2. 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3. 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劳动制度•4. 劳动合同制度是巩固劳动纪律、减少和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有力措施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效力一、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合同主体双方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协商谈判,使双方的意志协调一致,从而签订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一) 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即双方当事人订立劳动合同时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前提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订立劳动合同条款时,必须使合同条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法,否则劳动合同即无效。
2、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是一般合同的订立原则,在这里也适用于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权自由地选择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并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协商,从而达成一致的协议 (二) 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是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可以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1、用人单位发出要约邀请,寻找并确定被要约方——劳动者四个步骤:(1) 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2) 应聘者自愿报名;(3)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进行考核;(4) 择优录用 2、协商并签订劳动合同 (三) 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即劳动合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双方当事人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1、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各自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的口头协议,经双方口头承诺即告成立•2、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各自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经双方签字而生效的书面文字协议 (四) 劳动合同订立的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期限,也就是劳动合同的期限,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的劳动关系的存续时间。
•劳动合同的期限一般分为三种: 1、固定期限 2、无固定期限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可以采用以上三种期限之一来确定劳动合同的期限二、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一经合法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集中体现为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的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双方都必须履行劳动合同中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违反合同,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一) 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1、合同主体合格2、意思表示真实3、协商确定劳动合同内容4、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要合法(二) 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法》第18条•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根据合同的一般原理,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属于无效劳动合同: 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3、权利义务不对等,显失公平,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权益的劳动合同 4、因重大误解签订的劳动合同(三) 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一般按下列两个阶段处理: 1、根据劳动合同无效的程度,确定处理的方式。
2、根据无效劳动合同是否造成财产损失以及责任大小,分别对有关当事人进行处理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指劳动合同所包含的所有条款,也指通过劳动合同条款反映出来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的内容一般都由法定内容和约定内容两部分组成•法定内容是国家劳动法要求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约定内容是双方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约定的条款,但必须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一、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是劳动法要求劳动合同必须包括的条款•《劳动法》第19条 1、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当事人必须确定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间,这是双方确定劳动关系存续的期限 2、工作内容•工作内容是指劳动合同中必须确定的劳动者的岗位或职务,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责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要在合同中确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等各项待遇,这是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5、劳动纪律•劳动纪律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各项规章制度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指当事人由于过错造成劳动合同条款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二、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1. 试用期条款•2. 竞业限制条款•3. 培训条款•4. 补充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各自义务的过程,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具体要求,履行各自义务,保证对方享有合法权利,从而实现劳动过程和各自的合法权益的过程。
(一) 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 1. 亲自履行原则 2. 全面履行原则 (二) 劳动合同的履行中止二、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的法律行为 1、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则•(1) 协商变更•(2) 合法变更 2、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一般来说,引起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主要有: (1) 发生不可抗力或紧急情况时,用人单位可以提出变更劳动合同 (2) 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发生变化,劳动合同应当进行变更 (3) 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当事人应当进行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4) 由于劳动者自身的原因引起劳动合同变更第五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在期满或终止以外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采取的最为常见的摆脱劳动合同约束的行为,使存在的劳动关系归于终结•劳动合同解除可以是双方协商的行为,也可以是在法定条件下单方的行为•它既可以是一次对单个劳动者劳动合同的解除,也可以是一次对多数劳动者劳动合同的解除一、个人劳动合同的解除(一) 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法》第24条(二) 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法》第25条、第26条(三) 禁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法》第29条(四)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法》第31条、第32条(五) 个人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根据《劳动法》和有关劳动法规,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要遵守以下程序: 1. 遵守解除预告期 2. 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3. 用人单位要征求工会意见 4. 用人单位给予经济补偿二、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或雇主由于经营困难不得不削减工作岗位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1. 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劳动法》第27条 2.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 3. 经济性裁员的经济补偿和录用优先原则第六节劳动合同的终止与续订一、劳动合同终止•指劳动合同消失,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终止情况:1.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 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3. 劳动者退休、退职、死亡4.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解散二、劳动合同续订•指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保持劳动合同关系而延续劳动合同期限的行为第七节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既包括当事人直接违反劳动合同约定内容的违约责任,也包括当事人违反国家关于劳动合同规定的法律责任一、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二、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4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