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分析.doc
7页国内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分析:格局之变和体制之困1998年开始探讨,确立国家战略,获得实质性进展从国内三网融合的进程来看,可谓技术创新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因素,业务融合积极开展,国家层面及时明确战略方向,行业融合则随后跟进,也就是说国内三网融合进程所走的是一条技术驱动、业务摸索、政府推动、行业跟进的发展道路 三、 产业格局之变 三网融合的实质性进展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产业格局之变不可避免,其融合趋势不可阻挡已成为国内三网融合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标志性年份,有观点称之为已起航的“破冰之旅”④而三网融合之因此获得实质性进展,也和国内政府的强力推动有着直接关系从业务和产业的层面来看,按照本次安排,国内从至,将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可见,本次政策出台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次使得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可以进一步落地,并具有了可操作性和明确的时间表 由此可见,三网融合的逐渐实现将为国内信息传播产业的格局带来新的变化这种产业格局之变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1)传播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将明显推动三网融合业务的研发三网融合的环境将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为更多创新型的信息服务的产生发明更为宽阔的业务承载平台。
网络融合后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趋于开放,多种网络要素将在更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流动和互换而基于3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各项技术应用也将进一步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2)打破垄断,推动双向进入,推动融合业务的普及应用三网融合环境下,三种信息传播网络之间实现所经营业务的双向进入,不同信息传播平台可以承载同类型的融合服务,原有的互联网业务、广播电视业务、电信业务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上进行因此,三网融合将起到打破垄断,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目的这是三网融合环境下,融合型的信息传播服务所具有的一种重要作用三网融合将打通不同信息服务终端,并推动数字音乐、网络游戏、媒体等多种融合业务和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见,电视、IPTV等融合类业务将得到迅速发展3)摸索新型运营体制和商业模式,并逐渐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这是国内本次三网融合政策的一种重要目的要在前后实现这个目的,仍旧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里,所谓的“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一方面是指在三网融合的基本上形成“3+1”(三家电信运营商和一家广电运营商)的可以提供融合业务的主导运营商的竞争格局,同步广播电视领域和电信领域的不规范竞争现象也将可以得到合适的缓和三种信息传播网络的资源和能力得到更为充足的释放,并为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的基本上进一步深化三网融合进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本。
四、 体制机制之困 但在国内三网融合推动的过程中,体制机制问题仍旧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三网融合之因此可以在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和国务院的积极推动、大力主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来业界和学界始终期待可以通过国内电信法的制定为三网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并从法律层面来推动三网融合的发展,但是从国内三网融合发展的现实来看,体制机制仍旧是阻碍三网融合获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国内电视原则重要就存在中国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原则和地面移动多媒体广播TMMB(Terrestrial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两种原则的冲突,再如网络电视(IPTV)牌照发放和业务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阐明在三网融合进程中体制因素的确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虽然目前三网融合已经强力启动,但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体制所引起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三网融合的讨论始终很热烈李幼平觉得,广播网对于融合后来的互联网和电信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了广电网的加入,三网融合才不会三缺一⑤黄升民等觉得,在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广电系统和电信系统的竞争将是基于平台的竞争,中央政府和有关部委应当做出对的引导和制度安排,以促成三家电信运营商加广电系统的“3+1”均衡格局的形成。
⑥侯自强则觉得,老式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动融合将推动了从三网融合到三屏联动的演进对于三网融合而言,融合的核心是开放的互联网,而不是封闭的运营商专网而广电部门应当积极积极地在互联网上发展网络电视台,以适应老式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动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推动从三网融合到三屏联动的演进,而不是单独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播分发网络⑦由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体制机制问题的解决,在三网融合推动过程中,其重要性要远远不小于业务和网络的融合 国内出台的三网融合政策明确规定:至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摸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至,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也就是说在三网融合的推动过程中,在体制调节方面所要完毕的任务要远远重于在业务融合层面的任务在三网融合试点阶段,政府规定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这固然也是三网融合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三网融合全面推广阶段,则要基本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利、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可见,波及三网融合的体制改革目的和目前三网融合的体制现状之间仍旧存在巨大的差距。
如何弥补这种差距,如何在五六年之间形成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的确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因此要积极而稳妥地解决三网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问题,笔者觉得应当关注如下几种问题:(1)要竭力避免三网融合过程中浮现政策执行的偏差和走样目前有关三网融合的探讨中,有的觉得是广电行业占主导,有的觉得电信行业占主导其实,不管谁占主导地位,都应当明确三网融合的核心是互联网,不能在三网融合过程中以电信网或者广电网为核心进行网络融合而自发端至 年的这一轮互联网和媒体内容整治与否会影响国内三网融合的走向,尚有待进一步观测2)要就如何建立符合三网融合发展的新型监管体系进行积极摸索和大胆尝试这个新型的监管体系必然是一种具有融合监管特性的高效的监管体系只有建立这种高效的融合监管体系,才可以真正将三网融合推向理性的发展道路该融合监管体系的设立可参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模式,成立国内国家信息监管委员会(the State Information Regulatory Commission,SIRC)的监管机构有研究者曾经提出可以采用两种方案,一是设立国家通信网络监管委员会和国家网络内容监管委员会,分别对网络运营和网络内容进行监管;一是设立国家通信监管委员会对网络运营和网络内容进行统一监管。
⑧对于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媒体监管,彭兰曾提出可以通过设立数字媒体渠道管理委员会和数字媒体内容管理委员会的方式来解决融合监管问题⑨固然融合监管体系的种种设想也要在三网融合的试点阶段不断进行验证、调节和完善3)要争取为三网融合发展和融合监管提供法律制度的根据和框架,从而为三网融合的体制改革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应当积极推动国内电信法的出台,并在电信法中对融合监管、网络融合问题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这对于国内三网融合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步还应对既有的阻碍三网融合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梳理和甄别,并出台有助于国内三网融合进程的新的法规和政策4)要将三网融合环境下对于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放到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应对内容信息安全、隐私权保护、网络犯罪等问题,也将成为将来融合监管体系所要直面的严峻挑战同步如何建立三网融合环境下适合既有产业发呈现状的运营自律体系也是三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五、 三网融合的将来图景 有关专家预测,三网融合在国内经济领域将会带动6000~7000亿元的投资和消费,并且尚有也许增长20万个就业岗位⑩可见,国内政府在作出的加快推动三网融合的决策是一项有助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网融合改革图景如果可以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在国内顺利实现,不仅意味着可以将既有不同信息传播网络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新的网络建设过程中充足实现共建共享,实现不同网络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并且还意味着将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和信息传播运营机制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并将有助于国内信息传播产业构造的优化,以及信息传播领域规制政策的重大调节和不断完善三网融合实现后来,国内信息传播服务应用的选择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服务的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服务的成本和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也就是说,三网融合的圆满实目前国内信息传播领域将形成一种更为开放、更为活跃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塑造更为开放、均衡的信息传播产业体系,形成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融合监管体系频道专业化背景下的受众研究在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化与集团化运作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随着全国广电系统网台分离, 有线无线合并的实行,业内争论多时的电视频道专业化已在全国范畴内铺开,一时间各类“ 专业化”的频道纷纷出炉,而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并没有感觉到有了更多的选择,各“专业频道”之间仍然大同小异,频道标记的变化并没有使我们的屏幕真正丰富起来,这种“专业化 ”仅仅是用合并同类项的措施的把相似类的节目放到一种频道里播放,事实上只是一种“产 品专业化”。
频道专业化必须要依托于受众的细分化,缺少对目的受众群的对的定位和精确 把握,就不也许生产制作出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专业特色的节目,就不也许获得目的受 众的关注和承认,从而也就失去了“专业频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是目前众多“专 业频道”不专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因此进一步细致的受众研究可以说是专业化频道生存和发 展的根基,频道专业化的操作现实也对目前的受众研究提出了新的规定和挑战 (一)从反馈走向前馈 所谓前馈是与反馈相对的一种控制论的术语,原意是指尽量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 据预测信息,采用相应的措施威尔伯·施拉姆最早在传播学中使用“前馈”概念,她觉得 前馈就是在进行大众传播之前,事先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以理解其构成、需要、行为等, 以改善传播、增强针对性、提高传播效果,她指出反馈是重要的,而“前馈更具有独创性” 长期以来国内的受众研究重要集中在对反馈对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上,如收视率调查、中 央三台和各地方电台电视台进行的受众调查等,这些大型的反馈调查固然可以总结出某些带 有共性的受众的收视行为、收视习惯及收视偏好等方面的规律,但很难触摸到专业频道所要 针对的目的受众群的态度、爱好、需求等细化的心理特性,因此有针对性的前馈调查,可以 使我们更客观地更细致地把握目的受众群的总体状况,从而减少做节目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测 性,减少节目产品的在摸索阶段的运作成本,增强传播效果。
(二)从大众调查走向分众调查 打开《一切为了传播——第三次全国广播电视受众调研获奖文集》,在获奖的18个电视 受众调查报告中,有14个是各个电视台对其区域所属范畴内整体电视观众的抽样调查,如中 央电视台所做的《199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山东电视台所做的《1997年山 东电视观众调查分析报告》等,仅有《电视与小朋友相伴——1997年全国6岁-12岁观众抽样 调查报告》与《广东电视台体育节目观众调查报告》是针对细分受众而进行的调查研究,从 中不难看出,我们目前的受众研究仍然是把受众看作是一种大的整体(即大众),而不是具有 多种特性与需求的若干群体(即分众)的集合,而专业化的时代更需要的是在对整体受众的把 握的基本上辨别不同受众群间的差别,理解她们特定的收视行为、习惯、爱好与需求,捕获 其细微的心理特性,才干协助节目制作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制作出更加贴近目的受众,更具专业水准,也更符合受众口味的节目 (三)从对行为表象的把握走向对心理需求的把握 受众调查 国内目前的广电受众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