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宋词鉴赏参考书.doc.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1158723
  • 上传时间:2019-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0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宋词鉴赏参考书  篇一:古代诗歌鉴赏入门书目推荐  古代诗歌鉴赏入门书目推荐 学法指导  0606 18:35::  1、《诗歌十二讲》(徐有富)  2、《诗词赏析七讲》(周啸天)  3、《诗词百品》(陈如江)  4、《唐诗艺术讲演录》(尚永亮)  5、《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  6、《莫砺锋诗话》(莫砺锋)  7、《唐诗入门》(程章灿)  8、《宋词入门》(诸葛忆兵)  9、《汉字的魔方》(葛兆光)  10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  11、《月迷津渡》(孙绍振)  12、《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  13、《人间词话》(王国维)  14、《看诗不分明》(潘向黎)  篇二:校本教材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校本教材读本  古典诗词分类赏析  主编 王劭宇  研发组成员 王劭宇 杨希才  李乾坤 李子民  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  序 言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数千年来,古典诗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对中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意义深远。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人们远离了古诗词产生时的社会环境,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把握往往不准确、不到位,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同时,几千年来的诗词文化底蕴过于丰厚,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诗词都是多变的,而非唯一,这就加重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故此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继承古典诗词的文化精华就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讲解,进行知识梳理,这也是我立校本课的缘由和意义所在 几千年来,无数才华横溢的优秀人物的呕心沥血的结晶才成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细品诗词,你会发现风流倜傥、飘逸出群的有志之士的高尚情操;你会发现,在历史沧桑、朝代更迭中吟咏出千古名句的忧国忧民之士的民族情怀;你会发现,那些豪情满怀、愤世嫉俗的贤达之士的睿智理念赏析古典诗词,才能走进有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精粹,才能于传承中创作出优秀的新的诗词作品,才能吸收古人的智慧理念从而谱写新世纪的壮丽篇章五千年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沉淀才缩影了古典诗词的精华,“浓缩的必是”,这也是对诗词文化最精辟的评价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精华汇成了传诵千古的诗词文化,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学习历史悠久、名扬天下的古华夏  然而,古典诗词从题材上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等,从音律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可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从形式上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

      古典诗词题材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内容主旨丰富由于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大,所以本课程的研究是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从诗词内容方面出发将古典诗词进行分类,以教师授课、师生互动、考练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词,培养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的研究,在传授学生古典诗词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分数、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还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我希望能够和同行、专家交流,得到他们的指点和认可  第一章 古典诗词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传说和歌谣据《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的源头》中记述,《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要赏析诗歌就要了解不同时期的诗歌的特点,即了解诗歌的发展史,这是赏析诗歌时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的需要为此,在鉴赏诗词之前,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

        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学产生的源头,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划分方式,即将之分为三古、七段下面我们具体对这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上古诗歌  上古期诗歌包括先秦、秦汉诗歌两部分  (一) 先秦诗歌  先秦时期的诗歌对于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的形成,代表这一成就的分别是《诗经》和《楚辞》  1.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2.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离骚》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屈原是楚国公族,以古代帝王颛顼为先祖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任楚怀王左徒,“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对内举贤任能、对外连齐抗秦,深得楚怀王信任,后遭靳尚诬陷而被怀王疏远,“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诗中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都深受其影响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秦汉诗歌  秦汉时期的诗歌在先秦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汉代乐府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即历久不衰的五七言体。

        1.乐府诗: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乐府诗长于叙事,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凄美的爱情悲剧,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再比如《羽林郎》叙述了当垆美女对强暴的反抗,《陌上桑》则叙述了罗敷对太守追求的拒绝诗人来自各个阶层,所创作的乐府诗歌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包括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四类作品,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2.五七言诗: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二、中古诗歌  中古期诗歌是指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代为止的这一时期的诗歌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篇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赏析教学参考书原文 黄鹤楼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下简评】  此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慕怀归之情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教学用书赏析】  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上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达经此山,又说费祎登仙乘黄鹤在此山休息,因此蛇山又称为黄鹄山、黄鹤山,楼因山而得名相传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近年新建的黄鹤楼壮丽雄伟,下临长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唐代诗人崔颢、李白,以及宋代陆游等均有题诗,使黄鹤楼声名鹊起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崔颢此诗极负盛名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唐人七律中,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好在何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开端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仙人已去,此地惟余空楼一座;千年以来空中徒有白云飘荡,黄鹤却不再返回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四句诗中,“黄鹤”三见,“空”字重出,但由于上下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转徙登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淹没东汉末年,江夏太守黄祖的儿子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黄射举杯,请祢衡作赋记兴于是祢衡揽笔而作《鹦鹉赋》其地因而得名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紧承而来作者的家乡汴州在武昌东北,从黄鹤楼上隔江可见汉阳树、鹦鹉洲,却不可能望见故乡日近黄昏自然会勾起相思末句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作者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天宝中官司勋员外郎,诗名颇大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载: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此说虽不可尽信,然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确有模仿《黄鹤楼》诗处李诗韵:“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与崔诗功力悉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