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法的意义教学设计.doc
3页乘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乘法的意义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二、新课教学(一)教学除法的意义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四)做一做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 (2)504÷36=[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了新知](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1.出示:口 口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口 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2.出示:口 口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口 口教学步骤同上若5÷0 0÷0有意义得 出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5÷0不可能得到商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七第1题2.做练习七第2题[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五、游戏、梳理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