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语(普通话)历史.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7832880
  • 上传时间:2018-04-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语(普通话)历史.txt7 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 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 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国语(普通话)历史1913 年 2 月 15 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会上提议各省代表无论多 寡均为一票,议长吴稚晖支持一省一票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依照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审定了 6500 多个字的 标准读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国音” 老国音”是一个“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 虽然最大程度上照顾了各地 的方言,但也因此成为一种“人造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以这种“国音”为母语的 人群,也就没有人实际上能够操此种“国音”进行交流沟通京国之争” 1920 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 “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 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虽然概括为“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 ,但是也有人后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幌子 而已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 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 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 ,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 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 。

      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 , “请 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913 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 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 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 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经常发生京音教员和国音教员互相争吵的事 他们的国语听起来很不一样,很多字的读音也不统一,教的人觉得难教,学的人觉得难学 就连灌制国语唱片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也不无感叹地说:“在十三年的时间里,这种给四亿、 五亿或者六亿人定出的国语,竟只有我一个人在说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由于“老国音”基本上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语言学家们主张用京音代替“老国 音” “老国音”的推广恰逢五四运动,此时全国舆论都倾向于全面西化,一大批留学欧美的 青年学生也参与到了汉语改革的讨论中来随着文学革命的爆发,留学生中“废除汉字”的言论也随之兴起。

      1918 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 ,号召“废孔学不可不废汉文” ,提出以国语罗马字代替汉字的主张 随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也著文支持钱玄同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 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 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 就是用 26 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国音”的比较复 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碍因此,主张国语罗马字的学者,要求简化语音,以比较 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推动下, “京国之争”很快呈现一边倒的趋势1924 年国语统一筹 备会讨论《国音字典》的增修问题时,吴稚晖放弃了维护“老国音”的主张,代表国语统一 筹备会“决定以漂亮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 “凡字音概以北京普通读法为标准” 1932 年, 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新国音”为标准读音新国音”确立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借助学校教育和电影、广播等手段,大力推行国语 统一运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

      然而,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的国语统一工作 陷入停顿抗战结束后,紧接着又是三年国内战争因而,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政府在全 国统一国语的目标仍远未实现普通话”诞生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 1906 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 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 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那么,现代“普通话”标准是怎样确定的呢?新中国成立后,在 1955 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 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 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 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的方言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 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 15 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个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当时的投票结 果是:北京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52 票位居榜首;西南官 话(以西南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获 51 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孙山;第三名 是吴语(以吴语为基础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获 46 票;粤语(以粤语为基础方 言,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获 25 票,名列第四。

      1956 年 2 月 6 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 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 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