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docx
11页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贯、综合、集成”,人居环境科学倡导者称为“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日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律,成绩斐然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维方式的过度解析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 格迪斯(Patrick Geddes) 在20 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学术的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巨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2.2 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而且仍将随时代拓展研究学科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如此,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其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而在丧失了对研究对象整体利益追求的前提下,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大下降,使城市规划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境地,成为了一项针对性很强的补救性工作,失去了前瞻性和指导性 2.3工作组织方式的过度专业化 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工作组织方式过度专业化参与城市发展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数目大大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各部门工作又难以协调统一,结果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实现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规划的权威性不高个别城市领导,在编制问题上不讲科学,最好是他今天刚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图做好规划,从而导致规划质量的低劣 2.4规划方式的过度技术化倾向 城市规划应当既是城市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趋近目标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张蓝图,还必须包括实现蓝图采取的政策步骤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在对象上仅限于物质要素的层面,在手段上仅限于技术领域。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和研究方式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成为了一门技术,同时却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形象化、感官化,人类科学精神是得到了体现,我们却丢掉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基础,舍弃了人类哲学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基本要求 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 略观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中来 3.1市规划理论的重构 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我国国情出发,重构已有成果 1)“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即近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 和共同的目标(即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 。
我国古代人居环境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其优良的品质至今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2)以综合性城市规划为目标,构建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要实现整体利益,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规划发展思路,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 3)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同步协作,发展建设与城市有关的相关学科,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3.2城市规划实践的改造 实践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城市规划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提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动态应变能力,支持城市健康的生长。
1)在认识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综合程度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调查,内容要不分巨细地涉及城市系统各组成要素,要达到必要的深度,要考虑城市规划可能产生影响的各个领域调查方法必须强调多学科的参与协作,多种角度进行调查,多种方法进行校验,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真实 2)在分析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集成程度在 分析工作开始前,首先应该进行分析方法的加工:一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选择面要广,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三个领域,并且所选方法要典型、实用、适用,能够满足城市规划分析需要;二是根据规划对象的实际要求,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修正,特别是同一学科方法之间、不同学科方法之 间的整合、集成,发展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如此,分析结果才可能真正反映问题 3)在解决问题阶段,加强方法的融贯程度在具体规划中,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强不同规划手法之间的糅合,真正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某城市规划项目“调查———分析———规划”的具体方法来开展实践工作 4)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的创新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化城市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的总和,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城市管理系统及统一的城市规划评价体系,加快合理的城市系统控制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和道德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各子系统管理的协调能力。
3.3主要方法和途径 1)以人类社会知识世界、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为指导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城市单个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生理、心理、文化价值的需求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的实现途径有两个: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 a.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参与也存在某些不足,如只是单纯参与城市规划实践环节,参与程度仍然不够深入等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种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和社会调查,形成城市规划需求;其次是分析研究这种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学科、多专业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机制,使公众和社会参与贯穿城市规划全过程 b.城市规划评价既是一种公众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也是加强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的有效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和谐统一的问题城市规划实践环节的评价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丰富,今后只是在于评价深度、评价效力、评价的科学性等问题的完善。
理论领域的评价是一个新课题,难度非常大,但如果能够 解决操作性问题,并使之贯穿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建设全过程,将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2) 加强新型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培训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哲学精神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锻炼,改造其传统的科学思维模式,培养其整体观、系统观、战略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系统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城市规划教育的革新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主要可归纳为四类:建筑类、工程类、理学类、林学类,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城市规划教育的,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建设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不仅符合时代要求,也是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趋势 4)实事求是地发展地方城市规划体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城市发展建设各有特色,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要注意立足于各地区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此才可能得较满意的结果 4 结论 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应该从整体出发,强调城市的整体利益,追求宏观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进行综合开发,使城市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分布在与城市相关的各个学科中,并能在城市规划体系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城市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指导城市规划体系沿着整体性发展的首要内 容,结合其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从而将城市规划体系引领向更系统,更综合,集成性更强的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 .城市发展研究.2022 (5) 赵克俭. 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22(2) 赵民,林华.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城市规划会刊.2022(6) 尹稚. 论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群) 建设的方法论思维[J]. 城市规划.1999 解自来. 南京创建优良人居环境城市研究.中国城市园林.2022 王宁,回归生活世界与提升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汇刊.2022(6) 邹德慈.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J]. 城市规划.2022 戴彦,王纪武.流域尺度中的城市人居格局观察与思考←一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之比较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