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十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课件.ppt
73页专题十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本略)(2008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既可作代词、助词用,还可作动词用B 项的“之”属代词,放在否定句中,用作“罪”的前置宾语,整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故正确选项为B该用法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出现A项的“之”为动词,译作“到任”,整句话的意思是“(周访)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该义项曾在《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出现C 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整句话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数都数不清”D 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用法在中学教材中较常见,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整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什么功劳”答案:B考纲内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B 级(理解)考纲阐释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 别,属语法范畴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省 略句和文言文固定句式。
2.“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也属语法范畴文言文中, 词语的“用法”非常灵活,一个词往往会有多种词性,有的词还会 在特定语境下临时活用活用形式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 用和动词的活用有时活用后呈现使动、意动、为动现象考点分布 1.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 (4)省略句; (5)固定句式2.词类活用◎考纲阐释◎◎考情分析◎近年来广东高考命题中,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类:(1)将特殊句式单独命制选择题进行考查,设题的题型主要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一项;③选出两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④选出属于某种句式的一项;⑤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等2)理解文言词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3)将特殊句式和用法隐含在文言文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将特殊句式单独命题进行考查在高考中比较少见,只是偶一为之如 2006 年广东卷单独设计一道题考了宾语前置的类型,2008 年广东卷再次单独设计一道题考了代词做前置宾语的句式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第二类和第三类考查形式更为常用如 2004 年广东卷翻译题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省略句,宾语前置;2005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省略句和被动句;2006 年广东卷考了疑问句和“非……乎”这个固定句式;2007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008 年广东卷考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省略句、宾语前置;2009 年广东卷考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句等;2010 年广东卷考了省略句;2011 年广东卷考了名词活用为动词、省略句等。
自 2002 年出现翻译题后,高考就将对该考点的考查列为重要目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成为句子被选用作翻译句的重要构成条件,是重要的得分点,所以掌握该考点的基本知识对顺利进行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备考策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方法:(一)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借助典例来辨识句式和用法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复习时不要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文特殊句式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只要记住下列句子:“何以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前置)、“彼且奚适”(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的宾语由人称代词充当时前置)、“惟兄嫂是依”(“惟……是……”为固定结构,“是”将宾语前置)、“何厌之有”(“之”将宾语前置),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进行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二)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句式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现代汉语经常运用的熟语里,如“唯利是图”(宾语前置)、“弱肉强食”(被动句式)。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而古代汉语中大多数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对此,我们应着眼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例如:1.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是“谓语+宾语”,而文言文中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我们就要将这些特殊情况进行归类,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是前置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是前置的,方位名词作宾语是前置的,等等所以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将这些前置的宾语调整到谓语动词之后如:“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沛公在安”,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沛公在哪里”2.现代汉语的另一语序习惯是“状语+谓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时都是后置的,所以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将介词结构放到谓语动词前如:“覆之以掌”(《促织》)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掌覆之”,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用手掌覆盖(蟋蟀)”3.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放在动词前直接作状语(方位名词、时间名词除外),在文言文中却可以,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名词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要将这个名词译为一个介词结构(在名词前加一个介词)或译为一个副词。
如:“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灰”和“烟”就应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4.现代汉语中只能是动词带宾语或补语,而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却可以活用为动词(包括使动词和意动词)后带上宾语或补语,因此我们在文言文中发现某个名词或形容词带了宾语或补语,也就大致可以断定它“活用”了(三)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特点及其翻译方法,准确翻译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对翻译句子至关重要,如:1.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达形式;被动句要译成“……被……”的表达形式;倒置句要将倒置的成分(词语)恢复到现代汉语规范的语法位置上去,如:状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宾语退到动词谓语之后,等等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即用一个与这个名词意义有关的动词去替换,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译为现代汉语是“驻军”;二是扩充法,即在这个名词的基础上扩充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译为现代汉语是“用刀杀”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标准翻译格式分别是“使……怎么样”、“以……为……”,如果比较生硬或累赘,可意译为相关的词语如“亡郑以陪邻”,按标准格式可译为“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意译一下,可以将“使郑国灭亡”转译为“消灭郑国”。
4.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方式的用“用……”来翻译,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为“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表示处所、时间的用“在……”来翻译,如“卒廷见相如”译为“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表示情状的用“像……”表达,如“吾得兄事之”译为“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四)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这样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把握准确判断词语的活用情况,必须联系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搭配关系(句中的语法功能)例如:“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大意是说,江南人取笑说,京师的人很少见到竹子,所以很珍视竹子,以至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也视为珍宝这里的“宝”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后面带有宾语“吾老”,应是动词;第二个“老”前面有动词支配,又有“吾”(定语)修饰,应是名词;第三个“老”前面有动词“及”(推及),定语“人”和结构助词“之”(的),应该是名词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领悟语意,并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
如果不注意从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一、特殊句式◎题型解说◎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几种类型现作如下介绍:(一)判断句1.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2.无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这种形式也较多见,如:(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有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受……于……”表被动A.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就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中没有被动词,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句中“函谷举”是“函谷关被攻破”的意思(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不同的句子,用图示意为:1.宾语前置能带宾语的有动词和介词,所以宾语前置可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2.定语后置定语本应放在中心语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被移到中心语的后面,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句中常用结构助词“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放在中心语与后置定语之间,“者”放在后置定语之后定语后置又分为以下几类:(四)省略句简洁、凝练是文言文的特点,省略也就成了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省略句既可省略主干成分的主谓宾,也可省略枝叶成分的定状补,介词(主要是“于”、“以”)、关联词、量词也常常省略翻译时对省略的成分要根据上下文予以补充,这样翻译才会通顺、畅达,否则或指代不明不知所云,或语意晦涩表述不清。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的省略即把主语省略掉,如:(1)承前省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2)蒙后省主语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鸿门宴》)(3)自述省主语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4)对话省主语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梁惠王下》)2.谓语的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因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翻译时,被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出来3.宾语和兼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另外,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崤之战》)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崤之战》)4.介词的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常常省略如: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赐之(以)彘肩《史记·鸿门宴》)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即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省略掉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②行一不义(事),杀一不辜(人),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中心词的省略](五)固定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经久不变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这对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很有帮助常见的文言文的固定句式根据所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分为六种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何所……? 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史记·鸿门宴》)如……何?奈……何? 拿(对)……怎么办 呢? 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愚公移山》)孰与……? 与……相比,哪 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安……乎? 怎么……呢?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 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1.表示疑问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哉(也)? 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 何以……为? 何……之为? 还要……干什么?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要……呢? 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①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将伐颛臾》)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崤之战》) 何……之有? 有什么……呢?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诗经·君子于役》) 岂(其)……哉(乎、耶)? 难道……吗? 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 ②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 崤之战》) 安……哉(乎)? 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2.表示反问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不……乎? 不是……吗? 难道不……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史记·屈原列传》) 顾……哉? 反而(却)……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独……哉(耶)? 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庸)……乎? 难道……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师说》)续表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直(特)……耳! 只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惟……耳! 只是……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谭嗣同》) 一何……! 多么……! 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亦……哉! 也……了!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 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何如哉? ……该是怎么样 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 录〉后序》)3.表示感叹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乃……乎(欤)? 恐怕……吧?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得无(微)……乎? 恐怕……吧? 莫非……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其……欤? 难道……吗? 其可怪也欤?(《师说》) ……庶几……欤? ……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孟子·庄暴见孟子》)4.表示揣度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与其……孰若……? 与其……宁(可)…… 与……无宁…… 与其……不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 之?(《清稗类钞·冯婉贞》) ……欤(耶)? 抑……欤(耶)? 是……还是…呢?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果死耶,抑未死耶? (《梅花 岭记》) 其……,其……也? 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 也!(《马说》) ②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 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5.表示选择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无以(亡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说的就是……《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 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非惟……抑亦…… 不只是……也是…… 非惟时,抑亦人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尚……况…… 尚且……更何况……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有所 有……的(人、物、事) 荆轲有所待《史记·荆轲刺秦王》)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所以 用来……的方法(原因、 东西、人等)之所以……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师说》) 是以…… 是故…… 因此…… 所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 说》) 何为…… 何其…… 为什么……? 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安有……乎? 怎么有……呢?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说苑·炳烛而学》)6.其他例词释义例句(含出处) 虽……犹…… 即使……还……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论积贮疏》) 虽……则…… 虽然……而……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谓……为…… 认为……是…… 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指南录〉后序》)续表二、词类活用◎题型解说◎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句子中某一个词语临时改变词性,充当了另一种词的现象。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④数词活用为动词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理解词类活用,先要明白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要的语法功能、特点,如:名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修饰语;谓语前面为状语;名词不能被否定词(不、莫、非、未)修饰,动词则可以;等等(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词+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果是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如果是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如:例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2)副词作状语+名词(组成状谓结构)。
如:例①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②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称王”的意思,此处指统一天下(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如:例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4)句中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为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例句中“婚”本是名词,这句话中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5)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如: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句中的“罾”字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捕”、“捞”讲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却是相当普遍的即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为状语了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1)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A.表示比喻如: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像……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
例中的“牛马”是名词,用来修饰动词“走”作状语,翻译为“像牛马一样”、“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谦称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如: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做……那样”、“像对待……似的”例①中“倡优”,就可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例②中“礼”可翻译为“按照礼节,有礼貌地”C.表示处所如: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来理解,含有“在(从、向)……”的意思例句中的“廷”,表示斥责秦王的处所,“廷斥之”就是“在朝廷上呵斥他”的意思D.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如: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例中“厚币”修饰它后面的动词,表示使用的内容,翻译为“用厚币……”E.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如:这种形式译为“从……”、“往……”例句中的“有泉侧出”是“有泉水从旁边流出”的意思(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A.表示“每一……”如:例句中“岁”是“每年”的意思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表示渐进如:例句中“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C.表示往昔如:例句中“日”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如:例中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3)方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带上宾语,活用为动词,且这个名词使其后的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应译成兼语式如:例①中“王之”,是“使他为王”的意思;例②中的“将孙膑”是“使孙膑为将”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翻译为“把……看做”、“把……当做”如:例①中名词“粪土”是意动用法,意为“把……当做粪土”;例②中“师”意为“以……为师”4.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的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如:例中,“小”、“大”分别表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
如果形容词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不构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如:例①中“短”是形容词,其后带宾语“屈原”,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例②中“善”是形容词,其后带宾语“留侯张良”,活用为一般动词,是“与……友好、友善”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例句中“绿”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变绿”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例①中“怪”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感到奇怪”;例②中“美”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以……为美”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例①中“射”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译为“射箭的技术”;例②中“伏”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译为“伏兵”;例③中“出”、“入”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三)动词的活用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那么这个动词就活用为使动词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2.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译为“使……起舞”、“使……哭泣”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如: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例句中“饮”是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译为“使……喝”例①中“惊”、“鸣”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译为“使……受惊”、“使……鸣叫”;例②中“舞”、“泣”3.动词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比较少见如:例①中“走”是动词作状语,译为“跑着”;例②中“啼”也是动词作状语,译为“哭着”数词的活用一般是活用为动词,但比较少见如:以上两例中的“一”、“二三”均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数次改变”四)数词的活用。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