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doc
9页诗歌综合赏析【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4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答案】D 【试题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命题意图】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多从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设计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试方向】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得分要点】①明确考查内容四选一”的客观题会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方面;通过阅读诗歌题目、了解诗人背景、分析诗句意思以及把握表达技巧等明确诗歌描写的内容、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等②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与诗歌对比确定选项的正误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确定选项的重要点,然后对应分析诗歌的相关内容,以此确定选项的正误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石鼻城苏 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劳 歌张 耒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②弩半衲③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费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故选B4.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答案】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是“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
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夜闻觱篥杜 甫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错误,“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故选C6.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②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③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要求概括诗人多感伤的原因,只要写出原因即可,不需要具体分析根据诗句“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可以得知,诗人是听到悲壮的塞曲而内心感伤根据诗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可以得知写作背景是战乱,抓住一个“难”字去看百姓的命运此时国内干戈四起,战乱中民不聊生,内心感伤另外可以抓住诗歌的体裁是羁旅诗,作者在外漂泊,颈联描写了漂泊所见之景,再结合尾联后半句,可以得知,羁旅江湖之苦。
题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至后①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