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docx

173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6129441
  • 上传时间:2017-09-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4MB
  • / 1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前 言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际铁路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城际铁路的功能需求和技术特点,进一步适应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完善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本规范本规范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综合交通运输等技术要求,借鉴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成熟经验,合理确定了不同速度等级城际铁路的技术标准,突出了标准的系统性、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体现了城际铁路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及方便快捷的特点本规范由 24 章组成,其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运输组织,线路,路基,桥涵,隧道,地下车站结构,轨道,站场,电力牵引供电,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动车组设备,维修设施,给水排水,房屋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综合接地,环境保护,另有 1 个附录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规定了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建筑限界、设计活载等内容,明确了本规范适用于新建设计速度为 200km/h 及以下、仅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城际铁路。

      2.明确了城际铁路是指专门服务于相邻城市间或城市群,旅客列车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下的快速、便捷、高密度客运专线铁路3.明确了主要技术标准、综合选线、系统设计、综合开发、安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4.明确了旅客列车开行原则、列车运行图编制方法、线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等运输组织要求,提出了城际铁路可采用独立运营的运输组织模式5.规定了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线路纵断面最大坡度、坡段长度、竖曲线半径等主要设计标准6.规定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标准、稳定及沉降控制标准,明确了过渡段II结构形式、路基排水、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等技术要求7.规定了桥梁设计荷载和结构变形、变位、梁端转角和基频、墩台刚度、墩台沉降的限值标准,提出了桥涵结构计算、构造及结构型式选择的原则性要求8.规定了隧道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明确了荷载、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物、洞门结构、防排水、防灾救援等技术要求9.明确了地下车站荷载、结构形式及衬砌、结构设计、构造要求、结构防水等技术要求10.规定了轨道静态铺设精度标准,明确了轨道结构选型原则、正线轨道、站线轨道、钢轨及扣件系统、轨道结构过渡段、护轨和线路标志设置等技术要求。

      11.规定了车站到发线及有关站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明确了车站到发线数量、安全线设置、车站布置、客运设备、站场路基及排水等技术要求12.明确了牵引负荷等级、外部电源、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分布、牵引变压器、电分相设置、电能质量等设计要求,提出了接触网悬挂方案及设计选型原则13.规定了电力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电力线路、电力远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可靠性等设计标准,明确了电力供电系统构成、供电方案等技术要求14.明确了传输网、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综合视频监控等通信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15.明确了信号系统选型原则,规定了地面信号机、调度集中、列控、联锁、集中监测、道岔融雪、信号网络、电源、防雷与接地等信号设备配置标准16.规定了运营调度管理、客票、旅客服务、动车组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功能和设备配置标准17.明确了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和设置原则,规定了风、雨、雪、地震以及异物侵限监测设备配置标准18.明确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设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规模、功能、主要设施和设备配置等标准19.明确了维修设施设置、布点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原则,规定了维修基地、维修车间和维修工区的规模和主要设备配置标准。

      III章节 主要起草人第 1 章 总则 孙海富、孙树礼、李树德、王玉泽、邱绍峰第 2 章 术语和符号 孙海富、邱绍峰、桑翠江第 3 章 总体设计 孙海富、孙树礼、李树德、王玉泽、邱绍峰第 4 章 运输组织 李鸿战、谢敏第 5 章 线路 白宝英、孙海富、左峰第 6 章 路基 崔维孝、吴连海、王兴荣、杨常所、王金艳第 7 章 桥涵 苏伟、杜宝军、田杨、高策、唐重平、周四思、胡所亭、牛斌20.明确了旅客列车给水站和卸污站(点)设置原则,规定了车站水源、给水及卸污设施、给水排水管道防护等技术要求21.明确了站房及站场客运设施、建筑设备的设计原则和标准,提出了综合交通、绿色客站、综合开发等设计要求22.规定了地面、高架及地下车站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置标准23.明确了综合接地系统的构成,规定了综合接地系统接入范围、接地电阻、接地端子、接地连接及贯通地线敷设方式等标准24.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噪声和振动控制、污水和废气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的设计原则和保护要求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 10 号,邮政编码:300142)、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和平大道 745 号,邮政编码:430063),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 29 号,邮政编码 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技术总负责人: 郑健、安国栋主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IV章节 主要起草人第 8 章 隧道 孟庆余、李怀鉴、林传年、叶少敏第 9 章 地下车站结构 杜志田、田巧焕、张舵第 10 章 轨道 闫红亮、管吉波、徐凌雁、王会永第 11 章 站场 李庆生、李荣华、郑子涛第 12 章 电力牵引供电 曾钦源、戚广枫、张华志、李进军、张育明第 13 章 电力 孙建明、戚广枫第 14 章 通信 李国盛、张 健、李建兵第 15 章 信号 沈志凌、习 博、石先明第 16 章 信息 袁 莉、张 健、邓德红第 17 章 灾害监测 吕华伟、沈志凌、石先明第 18 章 动车组设备 杨 辉、田 军、邱绍峰、桑翠江、王 峻第 19 章 维修设施 刘大玲、张 琨、高黎明第 20 章 给水排水 史义雄、蒋金辉、柯 宁、周梅第 21 章 房屋建筑 刘仑、盛晖、黄咏梅、刘珣、郭占一、李敬学第 22 章 采暖通风与空调 郭 辉、郭旭辉第 23 章 综合接地 张敏慧、沈志凌、石先明第 24 章 环境保护 田 超、王忠合、龚平、柯宁主要审定人(按章节顺序排序):吴克非、蔡申夫、严贺祥、曾会欣、吴明友、刘燕、王哲浩、吴麦奎、杜彦良、赵勇、谢静高、韩志伟、付建斌、丁亮、秦永平、俞祖法、孙国新、田长海、张国兴、李智国、周伟旭、高广军、徐鹤寿、刘华、王俊峰、韩国兴、孙立、崔显付、许有全、周诗广、叶阳升、李成、李安洪、顾湘生、乔健、薛吉岗、薛照钧、徐升桥、倪光斌、朱丹、何川、涂慧敏、王亚民、刘丽华、尹福康、谢衡元、潘继军、张小星、樊艳、朱飞雄、赵印军、廖宇、管亚敏、陈方荣、周铁征、于世平、黄保民、廖建洲、吴国华V目 次1 总则 ........................................................................................................................................ 12 术语和符号 ............................................................................................................................ 43 总体设计 ................................................................................................................................ 84 运输组织 .............................................................................................................................. 135 线路 ...................................................................................................................................... 156 路基 ...................................................................................................................................... 237 桥涵 ...................................................................................................................................... 418 隧道 ...................................................................................................................................... 569 地下车站结构 ...................................................................................................................... 6510 轨道 .................................................................................................................................... 7111 站场 .................................................................................................................................... 7812 电力牵引供电 .................................................................................................................... 8813 电力 .................................................................................................................................. 10314 通信 .................................................................................................................................. 11115 信号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