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13页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思维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探究点1 赫鲁晓夫的改革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探究点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头脑简单”“错误的农业政策”“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B项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8 560万吨增加到13 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项。
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答案 B解析 1953~1963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4.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 B解析 从时间“1973年”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5.(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6.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答案 C解析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说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7·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
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项改革只是在维持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据材料“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可知,这项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才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故D项错误2.(2017·江苏无锡期中)“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力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答案 C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与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侧重点不同,但没有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上的措施,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B项错误;给企业以部分权力是对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符合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7·苏州高二检测)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D.大大增强苏联军事实力答案 C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此举减轻了高度集中,实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C项正确4.(2017·盐城期末)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答案 A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真正的突破,所以最终失败,故A项正确5.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上又提出一个20年计划,要用10年(1970年实现)时间在物质、技术水平方面超过美国;再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表明当时( )A.赫鲁晓夫出现“左”倾冒进倾向B.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冲击C.推行经济“加速发展战略”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答案 A解析 材料“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第七个五年计划,执行不到3年……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