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9.docx
13页高二语文劝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办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表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表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根底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那么 直〞、“金就砺那么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到达“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表明:肯下功夫,必见功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烘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表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着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表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缺乏,取得更显着的功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别,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表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背面表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到达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表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表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比照,表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表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表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表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表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办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表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表明,充沛叙述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那么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表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背面进一步论证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 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办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开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答复:“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开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涵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合乎〞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办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说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符合(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圈)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高低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尖锐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七)诵读第l段1.诵读的准备先给以下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解释以下词语:“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2.学生练习背诵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3.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成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那么“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那么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表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兴旺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表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那么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那么直〞“就砺那么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呼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