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机制研究.docx
9页提升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机制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可以看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基础必须有足够能够支撑供给的具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的人力资源,这一关键资源不仅应有量的基础,更要有质的要求然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现有农村劳动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劳动能力上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很早进入社会,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一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越来越陌生,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这一现象导致承载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农业面临未来“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尴尬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12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随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中国农业的主要力量从财政资金支持方面,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从2012年的11亿元的农民培育专项资金提高到2017年的15亿元;此外,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涉农专业、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助学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的经费支持也在不断增加经过多年的培育,到2017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已突破1500万人虽然培育数量有了一定规模,但新型职业农民依然还存在文化水平较低、职业能力弱,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等现实问题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而新型职业农民主动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则很大程度影响着育训成效因此,如何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生动力,实现由引导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促进其职业教育成效,提升职业化发展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展开调研,从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意愿的视角,研究其内生动力,并提出相关建议与策略。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研究方向来看,主要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孔韬(2019)、陈维华(2019)、岳秀红(2019)、张亿钧(2019)等学者分别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培育网络、精准培育、培育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1,2,3,4]吕莉敏(2018)、杨丽波(2018)等学者则从职业教育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策略,力图改善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更有效地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5,6]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育成效,部分学者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对于从业意愿和参加培训意愿方面以定量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收入、生产年限、效益等方面的影响视角如朱奇彪(2014)等学者从规模种植业农户为例,研究认为性别、文化程度、从事本产业年限、收入结构、产业经营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情况、技能对收入提高率的感知、培训对收入提高率的感知、对政府培训补贴率的感知以及外部环境对技能要求的感知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7]胡文举,刘淑萍(2017)以河南省为例,研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接受远程培训意愿与性别、年龄、费用等呈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家庭互联网接入情况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以及培训经历呈正相关;[8]翟黎明(2016)研究认为文化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家庭总人口数、农户提高收入的信心以及对政策关注程度等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重要影响;[9]马艳艳(2018)研究认为农户年龄、文化程度、耕地经营情况、培训经历以及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其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10]此外,吴易雄、周芳玲(2017)从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从业意愿的视角进行研究,提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宣传和鼓励,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和农业从业的积极性;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营和农业从业的效果;加大政府扶持,切实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和农业从业的顾虑[11]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分析,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的认知、政府政策感知、农民职业的认可等情况的实证分析还相对缺乏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从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生产状况、培训经历、对农业发展政策感知和发展认知以及对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等方面分析其影响效应,进而分析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相关策略,因而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促进其职业化发展能力的提高二、调研样本来源与基本特征(一)数据来源为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于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选取江苏省徐州、淮安、宿迁、泰州、扬州、无锡、苏州等10个地级市100多个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联系地方农委、涉农职业院校、农广校等培训班进行现场调研,另外结合联系村委进行入户访谈调研等形式进行调查主要通过端问卷星回答的形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个体特征、培训经历、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政策感知、农业发展认知、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等方面,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200份,部分不会使用问卷星的农民,采用一对一交谈的形式代为填写,回收率为100%根据测试,平均回答时间在5分钟左右,为保证回收问卷质量,删掉回答用时低于3分钟的问卷,最后有效问卷为1114份,问卷有效率为92.83%为综合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调研对象对专业大户、农业骨干劳动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都有所涵盖,其中专业大户(主要指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549份;农业骨干劳动力(主要指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中的农业劳动力)272份;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指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293份二)样本基本特征问卷内容因变量是“是否愿意参加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父辈身份、从事农业年限、收入水平、是否参加过相关培训、对农村支持政策的了解、农村未来发展的认知、职业农民职业认可等方面。
根据对1114份回收样本的统计分析,受访的新型职业农民表示愿意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占比为88.42%,表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从文化程度上来看,接近80%的为高中及以下群体,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有近10%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相比传统农民,部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开始关注农业发展,并投入到实际生产中;父辈身份中88.42%的新型职业农民父辈为务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农村家庭,鉴于文章篇幅及研究侧重,本文对代际效应暂不做研究;从收入水平来看,接近80%的新型职业农民年收入在10万左右,值得关注的是,接近20%的年收入在15万以上,可以看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农村新的经营体系和经营模式将会有望给职业农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培训经历方面,80%以上的参加过相关培训;政策感知方面,60%以上的表示了解政府培训补贴、创业扶持等农村支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的认知和职业农民身份认同方面,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农村里未来将会有较好的发展,90%以上的认为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88.15%的认为从事农业也很有成就感,表现了较好的职业认同。
三、实证研究分析(一)变量设定1.因变量本研究因变量为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题项设计为“您是否愿意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如果选择“愿意”,则用“1”表示,如果选择“不愿意”,则用“0”表示2.自变量本研究将主要解释变量分为“个体特征”、“生产状况”、“培训经历”、“政策感知”、“农业认知”五个维度进行根据人口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设定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父辈身份4个变量;生产状况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目前年收入水平”2个变量;培训经历包括“您参加过农业相关的职业培训吗”1个变量;政策感知包括“对农业发展政策的了解”1个变量;农业认知包括“农村里未来将会有较好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我觉得从事农业也很有成就感”3个变量二)实证结果根据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见表1),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如下:表1新型职业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1.个体特征维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对其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描述性分析,本次调研的总样本中50岁以下占比接近90%,统计分析显示的结果表明在50岁以下,年龄越大,参加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越强,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通过进一步走访调研,以及与培训机构访谈了解,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相比传统农民而言,长期从事农业的农民,特别是年长一些的农民,一方面体力能力逐渐减弱,越来越难以适应传统农业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开始普遍意识到传统的靠体力劳动从事农业生产已不适应农村产业发展了,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接受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来提高生产技能,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2.生产状况维度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收入水平两个指标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农业生产年限指标表明从事农业年限长短对于其是否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没有显著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既有大量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通过培育发展为职业农民,也有大量返乡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中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也在加入到农业发展队伍中,这些人员并没有很长的生产年限,他们从事农业以及参与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年限长短并不影响其参加培训的意愿收入水平指标表明当前职业农民收入高低对其是否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没有显著作用,通过深度访谈和分析,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当前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农村战略的推进,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村产业发展预期更具理性,农民更看中通过培训对未来增加发展收益的可能性,因而现阶段收入水平高低并不显著影响其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
3.培训经历维度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职业农民对其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可见,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相关培训,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对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新的农业经济形态有了更多了解,这些都使农民对通过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