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doc
35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渊源 ——我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过程 摘要:本文全面回顾和评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在“十七大”和“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观的指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将更加全面深化,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着力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将形成风气,向生态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将逐步加快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生态理论 一、引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二、早期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 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按这些规律办事,如果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儒家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天人关系,才能倾听自然界的呼声,从而达到“不逾矩”的境界儒家还倡导“制天命”,就是人类可以在掌握自然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 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道家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
知和”,就是说和谐是自然的根本规律知止”,就是说要认识、把握天地万物的极限和限度,以限制或禁止自己的行为知足”,就是说人们要走出自己的不符合实际的欲望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佛教认为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把自然万物看成与人类一样有感情、有觉悟、有灵性,一样有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肆无忌惮地伤害自然,破坏生物间和谐共处,是不公平、不理智的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它生命体共生佛教还主张和谐相生,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第一,自然视域下的人与自然.首先,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其次,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第二,人类视域中的人与自然.首先,人的实践属性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思想表明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有与其他物种样的自然屙i生,但作为社会存在物,人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同其他子系统一样;但人的社会属性又决定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二重性,所以在为自己生存干预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的生存,保 持自然系统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上述研究思维路径以及理论分析对于我们当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 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5] 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029篇。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三,关于生态危机与社会制度的研究第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第五,关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 总之,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低水平重复研究居多,高质量深层次的研究较少;对生态文明概念探讨的多,从哲学、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本质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少;就事论事、解读政策的研究多,从战略高度研究的少,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现代生态文明理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使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了“什么是发展,采用什么理念指导发展,运用何种模式实现发展,以及如何评价发展”等事关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 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和前期经验,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
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框架包括,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质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践平台是“两型社会”建设.关键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搭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平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妥善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Ye,Q.G.Waysoftrainingindividualecologicalcivilizationundermaturesocialistconditions[J].ScientifiCommunism,1984,(2). [2]Leiss,W.TheDominationofNature[M].NewYork:McGill-QueenUniversityPress,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自然辨证法》编写组.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5]王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路径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8(29):34-36.[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10.1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11.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第二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