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韩愈《原道》对儒学发展意义的探讨.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0827815
  • 上传时间:2017-10-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韩愈《原道》对儒学发展意义的探讨“(愈)蹴杨墨于不毛之地,蹂释老于无人之境,故得孔遭巍然而自正 ”——皮日休《原道》是韩愈“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也可以说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透过晚唐时期皮日休对韩愈的评价,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原道》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原道》揭示了儒学文化的基本精神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 在开篇之初,韩愈就揭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 ——“仁义道德” ,并以此批评道家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 道德” 观其实我们知道早在儒学成立之初,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提出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样的儒学学术思想,只是在后来的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导致儒学的精神精髓没有被完整地传下去而已这种“道德仁艺”发展到唐代,被韩愈演绎成“仁义道德” ,并以此推进了宋明儒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文章后面,他又提到“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重申“仁义道德” ,可见韩愈对于儒学思想精髓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儒学发展到唐代,还被保存的可被识别的精神的见证。

      而在揭示儒学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韩愈特别强调了“仁义道德”中的“道德”和道家所说的“道德”的不同他说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通过这种对比,更体现儒家学说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并达到了贬低道家学说的目的《原道》强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韩愈先是按照时间发展脉络,从学说外部发展条件说明儒学是在佛老之前就已经为统治者采用并推行,以此来强调儒家学说在历史发展中的前占优势性之后他又从佛老的核心思想对社会和君主、百姓发展的不利作用出发,阐释了只有儒学才能稳定社会,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在论述道家的弊端时,韩愈引用《道德经》的原句,从学说内部,来贬斥道家思想最终将会导致人类灭亡在论述佛家思想时,他又说:“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用同样的方法,韩愈以自上古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证, 表彰了圣人及其开创的儒道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功绩, 论证了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历史合理性, 并与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作对比, 批评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心性修养论的自私和悖理, 揭示了它们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更进而提出了“ 人其人, 火其书, 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娜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的具体措施这样,通过贬佛老,扬孔儒,韩愈从学说本身优劣出发,强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原道》阐释了儒学发展的传承脉络,并提出了一个“道统”的授受体系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宋儒所乐道的“道统”的形态即由此而来这种“道统”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地抨击了佛老之学的非正统性,而且完好地整理了儒学发展脉络,并解释了儒学衰落的原因首先,韩愈就指出了其对儒学的坚贞,强调“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来达到反衬儒学,从侧面贬斥佛老的社会不利性的目的接着,韩愈从三皇五帝开始,系统诠释了儒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不仅达到了梳理的作用,而且增强了儒家信奉者信仰自豪感,有利于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最后,韩愈指出,儒学发展到现在无法维持正统地位的原因,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只是因为在孟轲之后,没人能够真正理解儒学的思想精髓,并将其继续传下去,才导致了唐代三教并立的痛心局面这样,韩愈完美地解释了并非儒学本身内容的腐败落后才导致现在衰落的局面,对于儒学正统地位的恢复可谓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种“道统”概念的提出,也成为了唐代儒学之后发展儒生们所共有的认同感,并促成了韩愈被成为继孟轲之后,传儒的一个大家《原道》强调“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 并隐隐地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强大的对手——藩镇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这里,韩愈指明了在上的皇帝是下达命令,在下的臣子就必须执行命令强调这种等级秩序分明的社会,其原意不仅是对后面所写的“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道家思想的批判,也是对于“道统”的进一步陈诉,是强调儒学正统地位与这种“君君臣臣”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颇有迎合统治者的意图而联系上文所述“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又有相比的效果。

      其实这也是影射了当时权力强盛的藩镇,对中央构成的威胁藩镇的权力过大,不听朝廷就是对正统的藐视,是对君臣关系的违逆但是由于当时藩镇实力过大,韩愈也只能以曲笔道出通过联系当时时势,更进一步强调“正统” 、“君君臣臣”这种体制的重要性,而这些概念无不是在儒学体系中提出的因此,从为统治者分担的角度,韩愈成功地将儒学推销到了上层社会综上所述, 《原道》是韩愈文学路上最集中体现其思想的著作,其以继承“道统” 、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 ,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在儒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揭示了儒学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阐释了儒学发展的传承脉络,并提出了“道统”的授受体系,强调“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 并隐隐地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强大的对手——藩镇文章层层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