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6915194
  • 上传时间:2022-0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2.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特点、成因及防控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扩展,我国正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以 信息化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社会转变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 头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呈现经济主体多元化、社 会融通信息化、社会形态动态化的特征相应,各种刑事犯罪也越來越带 有国际化、现代化、智能化、暴力化等特点对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进行研究,寻求 规律特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索加强打击防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 课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刑事犯罪形势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但不容避 讳的是,这种稳定是在艰难维持中形成的主耍表现以下特点:(一)刑事犯罪高区位运行,重化趋势明显改革开放Z初,随着社 会由封闭转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引起公众道德、价值观念、利益结 构发生倾斜、失落和变化,社会控制力急剧减弱,社会治安一度处于非正 常状况,到1983年严打前,全市发案7, 985起,相继发生了“二王”、“五. 五”劫机案件等严重暴力犯罪,刑事犯罪进入第一次高峰1983年,在党 中央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 大的严打斗争,沉重打击了刑事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迅速扭转了社会治 安的非正常状态。

      但这次严打的成效并未持续长久,大约两年后,各类刑 事犯罪案件几乎直线上扬,至90年代中期,全市公安统计的刑事犯罪案 件已上升至80年代前期的4至5倍,形成第二次犯罪高峰此后,虽丿力 经全市公安机关多次出击,连续整治,刑事发案在1996年略有下降,但 从1997年至今,全市刑事案件再度持续高发,至2001年高达60, 141起, 较83年严打前增长7倍,出现了第三次犯罪高峰此后三年案件一直在 60000起上下浮动同时,我市刑事犯罪向城区集聚问题突出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我市城区刑事案件比重为60左右,到2003年,这一比重已超 过80城区刑事犯罪突出表现为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猖獗,居民社区和广 场街道的盗窃、抢劫、抢夺案件持续居高不下刑事发案以城市商业金融 地带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处所延伸,市内5区发案直接左右包括16个行 政区在内的全市发案形势二)刑事犯罪职业化、智能化、组织化、暴力化特点越发突出一 是从近几年我市破获刑事案件情况看,侵财犯罪作案成员中,没有固定职 业,以犯罪所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4成以上,经刑事技术认定的各种 类型的串联案件每年均在百起左右二是犯罪手段科技化含量不断提高, 网络犯罪、利用银行卡犯罪不时发生,撬门入室盗窃、撬盗保险柜、盗窃 汽车等案件居高不下。

      三是随机性的共同犯罪向带有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 发展的趋向明显,其成员勾结紧密,组织化程度很高,核心人物比较稳定, 内部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量四是杀人、伤强奸、抢劫、放火等暴力犯罪 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一次杀死2人以上,甚至满门抄斩的恶性杀人案件时 有发生;每年涉枪犯罪案件30起左右;尤其近年发生的“3.8"系列大案 和“1.18”爆炸持枪抢劫运钞车案件社会性轰动效应很大八类主要案件 占刑事案件总量比重长期保持在11以上,个别年度比重高达18o(四) 外来人口犯罪、流窜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占相当比重,刑事犯 罪主体多样化据统计,近些年来我市每年抓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 外来人口均在4, 000人以上,比重均在3成以上;未成年人成员少则近千 人,占1成比重,1993年多达4, 000余人,比重超过2成近两年来,外 国人在我市从事诈骗犯罪情况也偶有发生此外,机关企事业人员从事经 济犯罪呈逐年增多趋势,2001年至2003年三个年度,我市抓获这部分人 员分别为141人、152人和207人,今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上升到274人, 比三年前翻一番五) 犯罪侵害冃标向更明确、更直接、更集中的方向转移一是侵 害对象由原来的不确定向个体户、私营业主和个人承包租赁者等拥有较多 财富的人身上转移。

      在对2003年以来发生的抢劫案件进行的百起抽样调 查发现,侵害上述人员的案件就占20二是侵害部位明显地指向存有大量 现金和贵重物品的银行运钞车、商业网点等处近两年来,抢劫运钞车案 件偶有发生,侵害金融网点的抢劫、盗窃犯罪不断增多三是在攫取的财 物上,有明显的由低档向高档发展的趋势犯罪分子对少量和低价物品已 不屑一顾,冃标集中于现金、外汇、有价证券、金银首饰和汽车等高档贵 重物甜近几年,我市盗窃汽车以每年10至30的幅度递增,去年全年此 类案件损失价值超过& 000万元六) 犯罪分子犯意增强,反社会意识和报复心理加剧一是犯罪分 子的侥幸心理和犯罪恶念逐渐牢固,追求物欲、色欲心理恶性膨胀,已不 满足以往的“小打小闹”干大的、奔大的、干狠的、做值个的”已经成 为相当一部分犯罪分子的共同心态;二是一些犯罪分子特别是惯犯、累犯 逐渐[1] [2]产生对社会的对抗心理,反社会情绪强烈,其侵害对象不再是 具体的、固定的,而是蓄意以社会为敌,甚至加害无辜;三是一些在深化 改革过程中利益受挫的人,一定程度地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心理和报复 心理,有的找机会与惯犯、累犯纠集在一起铤而走险上述种种犯意的强 化是他们作大案的思想基础,对社会的危害将是长期的、潜在的,一旦具 体表曲化必然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口新月异,我市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引起刑 事犯罪大量增多、日趋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市的具体情况看,主 要有两大方曲:其一,刺激犯罪的诱因增多一是社会财富增多刺激了犯罪分子的贪欲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 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社会财富 的增多和主要部分阶层的聚敛也强烈地刺激了犯罪分子的贪欲,驱使犯罪 矛头直指那些相对富庶的人员和财富集中的部位二是利益分配出现的两极分化促使犯罪加剧经济是每个人生存的基 础,犯罪者的行为动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旦出现经济 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震荡乃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会对犯罪问题产生巨 大影响近儿年中,我市居民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富差距进一 步拉大据统计部门调查,我市居民高、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由1998 年的4.3: 1扩大到冃前的7.44: 1,已超出国际公认的承受线部分人对 社会分配不公的怨愤心绪将越积越多,构成引发刑事犯罪的因素Z-o三是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外来人口犯罪和流窜犯罪问题是伴 随人、财、物大流动而产生的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离开农村流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实有人口大幅增多,给城市就业、管理等 诸多方面都造成压力,部分人员实际上找不到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出于 生存考虑加Z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滋生违法犯罪念头,便成为违法犯罪 的“后备军”。

      同时,流动人口的木质特征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乡土观念, 往往以地缘、族缘筹关系为纽带,拉帮结伙组成松散型或紧密型集团进行 犯罪此外,处于中心地位的枢纽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对接受国际化犯 罪的渗透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犯罪的辐射和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种不良 思潮容易“教育启发”犯罪三是可供犯罪分子吃住行销、落脚藏身的便利场所越来越多人、财、 物的加速流动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形态日益动态化、社会环境 口益多样化消费品市场、旅馆、饭店、大型商场、百货商店、商业网点 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这些地方,客流量大,人员往来频繁密集,犯 罪分子混迹其间,便于作案、藏匿和销赃四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智能化犯罪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 双刃剑,公安机关可以利用它来克制犯罪,犯罪分子也可以利用它来实施 犯罪、提高犯罪能量和作案的成功率从现实情况看,防盗门、汽车防盗 器并不能百分之百的阻止犯罪,撬门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案件仍屡有发 生相当一部分犯罪分子很快掌握新型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犯罪技能,进 而向智能型转变网络犯罪、利用卡、银行卡犯罪等都是科技进步的 负面结果五是社会意识形态中不良风气影响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深入,境外不良文化意识不断渗透,社会上权钱交易、损公肥私等各 种腐败现象突出,受这些因索影响,一些犯罪分子产生犯罪有理观念。

      同 时,广大群众的思想领域中,经济成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道德观念淡 化,刑事犯罪受社会舆论谴责的现象越来越少,使许多处在违法犯罪边缘 的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其二,社会防卫系统相对削弱一是社会整体防范意识不强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刑事犯罪的本质仍缺 乏认识,很大程度的认为刑事发案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未能将刑事犯罪 作为社会问题来认识对预防犯罪、维护公共安全缺乏责任感,单位内部 保卫机制削弱,社会群防群治作用不强,群众间互助意识淡化,使全社会 对刑事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大打折扣二是社会帮教和未成年人教育松弛83年严打后的几年中,我市处理 了大批违法犯罪分子,这些人在刑满或解除劳教后陆续返回社会,从上世 纪九十年代起,我市平均每年返回两劳释解人员2, 500余人,而且数量逐 年积增,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得到很好改造和返回社会后得不到有 效控制,又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强烈的反社会心理的驱使下变本加 厉,罪行升级目前我市的违法劣迹青少年由于受教育不到位,不能抵制 不良诱惑,仍有许多人正在逐渐加入到犯罪行列,这一点将直接导致犯罪 成员的扩大化以及犯罪“后备军”的不断扩充三是社会防控能力相对弱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防控能力受到经 济社会大开放、大流动新格局的巨大冲击,对各种不安定因素的吸收消化 能力,不能适应客观发展形势的需要。

      尤其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中动态人 口、资金、物品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缺乏对犯罪诱发因素的调 节手段,遏制犯罪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尚待完善除上述原因外,对刑事犯罪的打击能力有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从公安机关自身看,在思想观念、公安体制、机构设置、警力配置、 工作方式、技术手段、装备保障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与犯罪的发展变化还 存在许多不适应,集中反映在破案攻坚能力不够强,每年遗留大量的案件 由于这些案件没有及时侦破,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侥幸心理增强,犯 罪意识强化,作案更加猖狂此外,执法环节上的某些跑、冒、滴、漏等 偏差行为的存在,也是未能有力地遏制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刑事犯罪出现的严峻形势,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以下 对策:---战略性对策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均衡世界第七届联合 国预防犯罪会议指出:“社会发展的结果,并不必然发生犯罪社会的发 展与开发本身,也并不能形成犯罪的原因……协调开发进程,对于预防犯 罪具有的效果许多国家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口本、瑞典等国 家,经济发展迅速,而犯罪较英他发达国家却少得多,其重耍原因就是有 效防止了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化,注意了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要解 决社会发中出现的失调、失控、失衡的问题,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即要切实落实好“两手抓,两手都 要硬”的方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而 扭转和净化社会风气,使世风日上,文明健康2)改革速度与社会稳定 的关系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而带来一定程度的震荡 社会震荡过于激烈和频繁,就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和一些人行为的严重失 范,导致越轨行为增多因而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慎重注意重大措施出台, 充分估计到可能产生的负效应,避免引起强烈的震荡,造成社会紊乱无序3)发展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关系实践证明,社会公正程度与人对社会 规范的认同程度和人的社会责任感成正比,公正分配、合理的差距,能促 进人的竞争意识,分配不公、不合理的差距,则可能成为人们的选择非规 范行为的动因因此,我们应当在注重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注意把握公 正与合理的尺度,防止那种“生活水平从来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