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南山相关资料.pdf
7页南岸区五大文化:大禹文化、陪都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 大禹文化:1、金鹰(位于南山公园)“大金鹰”雕塑,雄居在重庆南山671 米高的鹞鹰岩上,水泥浇铸,高约50 米,重千吨,外敷金箔,内设通道,游客可直登鹰的头部,上设有观景台,凭栏远眺,重庆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底据说,此系目前重庆最高的观景点此山名叫老鹰山,也称鹞鹰崖,是南山,也称鹞鹰崖,是南山的最高峰,之所以要把“大金鹰”雕塑于此,就不言而喻了传说:这里曾经是飞鸟的天地有一天,一条蟒蛇领着无数条小蛇如饥似渴的来到这里,见鸟便吃,遇禽则吞, 飞鸟们惊慌失错、恐惧万分 这时, 一只凤凰急忙向鲲鹏求救,鲲鹏派大鹰前往大鹰与蟒蛇展开了搏斗,最后蟒蛇战败而逃,小蛇们也随之而跑为了保护同类不再受害,大鹰化着山峰,镇守于此后来,人们就称这座山峰叫“老鹰山”大金鹰,高五十米,重千余吨,内设通道,可直登头部,凭栏远眺,重庆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确实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听说“大金鹰”所用黄金量高达近两吨,可谓奢华地底平通九天上,洞门横塞五丁开这是赵熙在老鹰山上留下的佳句所谓“五丁”,李白在《蜀道难》中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之句,句中的“壮士”就是这“五丁”,均来自《华阳国志》记载的“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
可见,老鹰山之险峻巍峨就可想而知了2、涂山其所在有三说:( 1)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河东岸,又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 : “禹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预注:“涂山在寿春东北 ”《史记·夏本纪》 : “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 “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 ”参阅《太平寰宇记·濠州》2)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县俗名真武山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於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 “江之北岸有涂山,南有夏禹庙、涂君祠,庙铭存焉3) 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北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 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张宗祥校注:“ 《越绝》及《吴越春秋》皆指会稽 ”涂山寺位于涂山之巅,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涂山寺坐落在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上,因寺内供有尊武祖师,因此又称为尊武寺涂山寺庙龄悠久,年代悠久已不可考据查, 西汉年间为禹王祠、涂后祠、庙宇供奉大禹与涂后的塑像唐时,任忠州刺史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写有《涂山寺独游》一诗,可见当时此寺已易名为涂山寺。
涂山寺中现有殿宇8重,房间100间,占地1万多平方米主殿之内即供有释迦牟尼像,又供真武祖师像,第三层殿中则供有禹王、涂后像,立有“ 禹王治水碑“ ,可称是佛道和睦共处的庙院涂山寺, 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 朝山盛会 , 游人如织, 热闹非凡, 清代名人王士祯 曾有 “ 飞瀑落长虹, 登临见禹功“ 的诗句加以描述云阳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这里山势高耸,古树参天,林壑幽深,岚光滴翠共有殿堂8所,飞檐翘角,雄伟庄严,香火旺盛史载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为妻,古人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绩,在山上建“禹王祠” ,其后建禹王庙、真武寺明清时期,寺庙有所扩大,真武寺因与禹王祠旧址合并,故人们称为“涂山寺” 涂山湖(位于二外)3、老君洞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黄桷桠附近的老君山上,是重庆的重要道观 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佳节,香客朝山,游人踏青,道观内香烟氤氲缭绕,山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原为佛教寺庙“ 广化寺 ” ,明万历九年(1581年)以尊道教始祖李老君,与大禹庙涂山寺交换,改为道观,名“ 太极宫 ” (俗称 “ 老君洞 ” ) ,曾经一度成为天师道场。
整个庙宇依山造殿,凿崖成像 主要建筑呈 “ 玄” 字型依山盘旋而上庙区占地 300多亩,造像 30余尊,有三清殿、灵官殿、三丰殿、玉皇殿、真武殿、吕祖殿、邱祖殿、观音殿及斋堂、客堂、经堂、戏台、戏楼、藏经楼、丹房等,文物古迹以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石猴洞、三圣洞、燃灯洞等最具特色庙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铭“ 真武传道 ” ,三清殿前石刻有“ 玉龙捧圣 ” 岩造图象老君骑青牛,周文王拜相,节子访贤,日月星辰岩上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题字多在岩壁上,技艺尤为精湛 老君洞道观内多崖刻佛道故事图像,其中以九龙碑和八难岩两处石刻浮雕最具艺术价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处老君洞位于南山风景区,距市中区南岸二公里,地理条件优越 沿青牛崖壁左侧石梯上行百余米,至老君山顶,举目远眺,山城景色尽在眼前,是观看山城夜景的好地方老君山松柏森森、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幽邃静寂,适为修道、念经、避暑游乐之世外仙境,游人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陪都、抗战文化1、重庆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地处南山风景区和黄山风景区之间,两面环江,地势起伏,山峦叠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林茂花繁,苍松翠柏,环境清幽,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凉爽,夏季气温比重庆城内低5℃ -6 ℃,是著名的疗养、休闲、旅游度假避暑胜地。
从黄山多处致高点上,可将山城景色饱览无余解放初期,这里是川东行署所在地1951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亲自创建了“重庆市黄山干部疗养院” 1992 年被重庆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爆发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松沪抗战后,日军进逼当时的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年 11月 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主席林森随即率国民政府主要办事机构人员到达重庆12月 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陪都,从此黄山遂为蒋介石等国民党军政要人和盟军高级官员在渝的最重要的一处办公和寓居之所,是当时中国时政要务的决策地之一,也是远东地区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指挥中心抗战时期,蒋介石与宋美龄在重庆住了八年多数时间住在黄山,现在的黄山陪都遗址陈列馆收集了当时的一些史料黄山原为重庆白理洋行买办黄云陔所有,故名“黄山” 为了躲避日机轰炸,也为了消暑纳凉,蒋介石的侍从购得黄山为蒋宋修建官邸,以云岫楼和松厅为中心划为禁区黄氏家族的晚辈曾于1992 年 8月 6日到黄山拜谒黄云陔旧居,感慨万千,作诗一首:离别黄山五十载,今日三代故居还,人去物在景依旧,祖辈才华映山间。
据说,在重庆行驶的第一辆轿车,就是黄云陔船运至朝天门,由搬运工人抬上大街上的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与祖国统一的强大潮流中, 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底,南岸区南山生态带管理委员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3处陪都遗址进行了修复,同时向世人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和图片至此,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成为了重庆陪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教育基地2、抗战期间大量的官邸、别墅等陪都遗址“黄山官邪” 座落在山峦之中的极峰之巅,很具有旧时代的官府对上司和最高上司佞称“上峰”、 “极峰”的象征性意味,作为“朕即国家”“国家即朕”的“蒋委员长”的消夏所在,还真有点儿妙不可言的心理上的影响!高高在上的官邸,突兀在密林丛中,周围山崖峭峻,唯有前后一径不可双人并行的窄狭石梯相通,苍松蔽天,翠柏浓郁,林涛飒飒现实的官邸,其实并不壮观,很难设想当年曾一番“谈邸色变”的威势;或则有“一登邪门”就能身价百倍的灵气! 不过是一座三十年代常建的那种不中不西、中而兼西有砖砌瓦顶三阁式建筑整个外形,比之其东侧山下宋美龄那座“松厅” 还要更象一把旧式的锁头。
二楼连接南北厢房的过廊, 木柱栏挡成栅, 正好成了锁头的鼻梁不大谐调的是北厢三楼突出房脊砌了一个方形的屋顶阳台,现在虽已加盖屋顶成房,但那架式,仍然可以看出,原先定是便于环形了望监察的护驾设施位于“云柚” 东北不过一箭之距的底处,就有宋美龄的别墅“松厅”了 “松厅”依傍山势建在双峰夹峙的一抹人造平地边沿,背负深涧,面对峰隙,取东向朝阳角度, 垒青石为基 筑起一座长约 25米,宽近 20米的长方形中西合壁式平房前左右三方,连结着不下于三米宽的回廊,一色衔样平滑的松木地板,与室内地板连成一片,想必是夏夜纳凉,冬就暖阳的所在在回廊平列有着镁空图案、直平厚实的木质双合大门的前房三间,南侧拐角有窗的一间,阳光充足,可能是主人的春秋季卧室其余两个大间,隔以木扇,便于敞开联通,或是客厅兼作舞厅;小型聚会,一厅尽可;大型宴乐,隔扇拆开,加上回廊都能派上用场想来是当年乃夫提倡“新生活”,乃妇唱随,在居寓上简约多便之精心设计这一点,我觉得即使是现今的建筑家们,也不妨参考师法的其后房也是三间,不过因中间凹进列眺望山外远景的望廊隔断,使整座房子形如半个“工”字,或像一把中国的旧式锁头,由于凹形望廊占去一些面积,开间要比前房小些。
南面紧接前房的一间,可能是住亲随人员的,北面并列两间,房顶突起壁炉烟囱,当是主人的冬季卧室在此卧室之北,随着自然地势的升高而附筑的一楼一底,为厨房和卫生间松厅”之名,大约是以原有笔直翠绿的柳叶松围绕四周而取,可惜前面的排排劲松已毁于“”,而今尚余枝树、黄桶树数株但近年来补种桃李不少,春煦艳游之时,红香粉琢,仍有一番胜景遥想当年,中外名人,不时云集,日夕宴乐,轻歌漫舞,何其鼎盛;名媛贵秀,一登松厅,如跃龙门,何其贵气官邸区内的 “草亭” 是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特使马歇尔住的地方,位于云柚楼山下的中式平房,因屋顶盖的是茅草,故名为“草亭”官邸门前左面山上建有一幢“云峰楼” ,是宋美龄为宋庆龄避暑而建的,但宋庆龄从未来此住过黄山官邸是蒋介石在重庆陪都期间,重要的办公和寓居之所,是当年中国时政、要务的决策地之一3、抗战时期的使馆群荷兰驻华大使馆南岸汪山愉园 1号德国使馆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战时德国大使馆,在重庆广益中学后面,文峰塔下, 后临向家坡, 为一栋坐北朝南的中西式楼房1904年德国在重庆开设领事馆,办理四川一省事务由副领事米雷尔驻重庆处理日常工作,另一副领事卜思常驻成都1938年8月14日,德国驻华大使代办飞师尔、秘书康朴抵达重庆,筹设大使馆馆址。
后来他们在重庆南岸找到了一栋德国医生的别墅,改建为德国大使馆现存德国医生石碑一块,保持完好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南京的汪伪政权,国民政府立即对德绝交1942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国民政府在正式对日宣战的同时,亦正式对德、意宣战随之正式封闭了重庆的德国大使馆 登上文峰塔后, 从另一石阶沿梯而下至半山腰,向左步行百余米到达战时德国大使馆 现未对外开放, 有一老翁居住守护,相比文峰塔, 大使馆残存至此,有一丝欣慰,也有一丝悲哀苏联大使馆 1938 年1月19日, 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卢干滋·奥莱斯基偕苏联塔斯通讯总社社长罗果夫及秘书梅拉美德等乘机抵达重庆, 于1月23日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成为抗战时期最早抵达重庆并呈递国书的外国驻华大使苏联最初在重庆渝中区枇杷山设立大使馆 ,1939 年5月大使馆被炸, 随即迁往南山70年过去了 , 硝烟散尽 , 被绿荫环绕的它在郁郁葱葱的山坡上显得有些冷峻西班牙大使馆离苏联大使馆不远处有一个植物博物馆, 门前写有 “此建筑原为西班牙别墅 , 建于 1928年 “, 馆内工作人员称此处即为抗战时期的西班牙大使馆, 是当时大使们的休闲场所。
当记者问, 为什么没有将其作为观光遗址保护起来而变作他用时, 工作人员说 ,他们当初也是苦苦搜集史料, 然而即使在市图书馆内的地方志上也没有找到有关记录, 只好将其变为公园博物馆和办公之用记者还了解到 , 除上述两处使馆外, 还有 印度、 法国的大使馆曾设立于此这些遗址在市政府资助下经过依原貌翻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