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田园城市到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901416
  • 上传时间:2017-08-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田园城市到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读霍尔(Peter Hall)与沃德(Colin Ward)的《社会城市》(上)2009-8-20提 要:霍尔与沃德的《社会城市》系统而深刻地评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在 20 世纪的成败,以及其更为核心的社会城市思想在 21 世纪的适用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理解霍华德的工作,它们的研究表明多中心的社会城市如何可能被规划笔者介绍了他们在理解和发展霍华德的社会城市理念与当今可持续原则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关键词:田园城市,社会城市,可持续性 1《社会城市》的缘起与概述1898 年 10 月,埃比尼泽·霍华德发表了革命性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以下简称《明日!》), 1902 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它注定将成为整个 20 世纪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98 年 10 月,时任英国城乡规划协会主席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爵士与社会和环境规划事务评论家科林·沃德(Colin Ward)博士合作完成了《社会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的遗产》(以下简称《社会城市》)一书,纪念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发表 100 周年。

      书中系统而深刻地评价了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在 20 世纪的成败,以及其更为核心的社会城市思想在 21 世纪的适用可能对于霍华德和田园城市的思想,城市规划领域的读者都不会感到陌生但多数人似乎又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对于其思想的一知半解乃至附会曲解之严重,是其他任何思想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而在西方的规划研究界,关于霍华德或其著作也已很难说出什么新鲜的东西霍华德本人的文章留世甚少,其亲密合作者的文章也早已为人细读作为田园城市运动灵感的源泉和英国城镇规划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明日!》一书已被系统地加以研究、引用和剖析然而,霍尔与沃德写作出版了《社会城市》,如其书名所明白告示的,社会城市并非单个孤立的田园城市,这才是霍华德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他们的工作成功地还原了霍华德完整的社会城市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他们对霍华德的遗产进行了一种极具穿透性的分析,揭示了霍华德的遗产与未来城乡发展所具有的新的关联性,这引起了所有关注城乡未来的人们的兴趣可持续能力本身已非一个全新的思想,但是《社会城市》却代表了在此背景下对霍华德思想内涵所进行的最早的可持续分析  《社会城市》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田园城市运动及其后继者们所经历的第一个世纪,包括第 1-6 章的内容。

      广为人知的霍华德“三磁体”与田园城市图式,以及多数读者不太熟悉的多核心“社会城市”图式,与学者们亦长期忽略的获取开发价值的融资方法一起,被加以讨论;继之以从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到二战后英国新城的历史进程,并以田园城市思想传播到欧洲大陆的简述作了总结第二部分涉及霍华德思想对当代城市可持续性议题的启示,包括了第 7-12 章作者将霍华德的理念带入了 21 世纪,检验了霍华德的思考与现代环境之间“一个惊人的、几乎是超现实”的相关性,并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来理解霍华德的工作他们的研究表明了多中心的社会城市如何可能被规划,并在社会需求的全部范畴——环境、社会和经济的范畴内,探寻保护和发展如何一致的议题2 霍华德的思想形成背景彼得·霍尔素以从最广泛的历史与地理视角进行规划研究而独树一帜,本书也不例外,书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将对规划及相关史料的全面详尽分析与批判的眼光相结合,并进一步融进当代议题霍华德写作《明日!》时,处于英国快速的城市增长和变化时期;对于他的思想的考察,是无法与他的人生经历及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封裂开来的,作者将霍华德田园城市和社会城市思想的形成,置于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哲学的宽广层面进行全面审视,条分缕析,层层剥离,包括了霍华德的个性经历、1880 年代关于土地问题的大争论以及拓殖土地等社会事件。

      从赫伯特·斯宾塞和亨利·乔治、托马斯·斯宾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贝拉米和克鲁泡特金等人的著作中,霍华德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提议的结合”,通过把这些思想汇聚于他的“发明”,他自信已经解决长久困扰了土地改革者的难题:通过缓步实现土地国有化,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探究工作,让人们看到,霍华德思想产生的历史的必然性和个体的偶然性霍华德思想并非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创举,更非心血来潮,而是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一名集大成者此外,书中对奥斯本、昂温、阿伯克龙比,乃至对萧伯纳、克鲁泡特金等历史人物在田园城市运动及其后发展中的功过也都有精彩分析和述及,这些都令读者耳目一新,对于规划史学者和田园城市运动爱好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3 从田园城市到社会城市霍尔和沃德对霍华德的社会城市思想的完整阐述,是通过对霍华德思想与现代环境之间相关性的独特思考完成的与此同时,按照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进一步证明了霍华德高瞻远瞩的社会城市思想具有长期的普遍适用性霍华德用三磁体图开始他的论证,自然而然地导出了田园城市,这是能改变乡村和城市生活的第三磁体,其基本要点是:一个混合用途、中等密度、固定规模的开发;工作岗位、学校、商店、公园、乡村都在步行距离之内。

      霍尔和沃德精辟地指出,可持续性恰是田园城市所从事的一切,霍华德的规划忠实地遵循了一个世纪以后好的规划原则:步行尺度的定居地,因而不需要小汽车㈩行;现代的高密度标准,因而在土地上是经济的;开放的空间,因而维持了一个自然的居住环境可持续性原则在田园城市的发展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当规模达到 3.2 万人的极限后,在不远处将另建一座城市,依此模式,随着时间的延续,结果是出现了田园城市的一个完整簇群,每座田园城市提供一系列的就业和服务,但是每座城市通过一个快速运输系统连接所有其他城市(或者像霍华德称谓的一条市际铁路),这样创造了巨大城市里所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机遇这个多中心的景象,霍华德称之为“社会城市”霍华德于 1898 年版的书中曾经附图一张,用以解释“社会城市”的结构以及“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社会城市占地 267km2,总人口为 25 万人,相当于当时英国主要地方城镇的人口规模显然,社会城市可以几乎无限制地增生,直到成为覆盖大部分乡村的基本定居形式可惜的是,因为这幅图在所有后来的版本中均被删减,大多数读者无法领会这个重要的事实,即社会城市,而非单个的孤立的田园城市,才是霍华德的三磁体物质的实现。

      这张社会城市图在本书中得以重新展示社会城市、田园城市簇群,按照 1990 年代的标准,每个都是“可持续的”,相互之间通过一个快速交通系统联系社会城市的确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现代概念社会城市不仅只是一个可持续的物质形态,它还是一个辉煌的市场营销策略霍华德在《明日!》中就花费四章的笔墨,对用来创造城市的财政模式作了深入详尽的提议,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从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城市的收支、经营管理等等都作了具体的建议与以往文献大多仅关注田园城市的理想物质形态描述不同,《社会城市》对于田园城市的建设方式予以了同等的关注,指出“与物质形态表现同等新颖的是霍华德提议的用来创造城市的财政模式”书中借助霍华德一些宝贵的旧图的起用以及对霍华德曾进行的大量财政计算的分析演示,完整地加以反映尤其是深受忽视的“地主租金的消失点”一图,表明了霍华德计算中的关键之处这些都令今天的读者倍感惊讶,并更加深入地理解霍华德的思想与实践 4 新城建设书中对英国二战后新城建设及相关的政策背景也有全面深入的回顾分析,为新城发展的特征、代表及影响因素梳理出一条极为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对于新城财政方式及政策有着深刻的剖析这都作为田园城市的后续影响组织到全书结构中。

        在 1946-1950 年期间开始的“计划 1”新城大致如出一辙,从最初的霍华德方案中发展起来,按照邻里单位原则规划 (这个概念由克莱恩斯·佩利于 1929-1931 年在《纽约区域规划》中发展起来),典型的如,住宅成组团围绕着当地商店和学校布置的哈罗(Harlow)新城、为战后“婴儿激增(baby boom)”提供了理想居住环境的巴西尔登(Basildon)新城以及第一座新城斯蒂文尼奇(Stevenage)与“计划 1”新城相比,1960 年代中期的“计划 2”新城在概念上往往不同,普遍地开始削弱对邻里单元的坚持,在规划设计中更加有意识地针对私人汽车因为私人汽车的使用已开始改变购物模式,那时对城镇中心有一个更充分的强调,有可能变成一个封闭的购物中心规划师们采用了不同策略来解决步行与小汽车之间的冲突计划 2”新城被安排在离伦敦更远的地方,规模更大,这样它们就能提供所有的工作和服务但是当然也意味着步行至工作地点的原则进一步的牺牲典型代表有,与邻里单位原则尖锐决裂的坎伯诺尔德(Cumber— nauld)新城,通过步行小路直接连接住宅区和中心、把汽车转移到高速公路等级的绕行交通干道上;隔离的公共汽车道汇聚于一个封闭购物中心的“购物城市”朗科恩(Runcom)新城,至今仍保留着一个惊人的创新设计。

      1960 年代后期建立的“计划 3”新城可以说是超级新城,用来承担比“计划 1”版本大得多的人口数量:典型的人口范围为 17-25 万计划 3”新城设计的典型特征是:尺度巨大,强硬的小汽车导向伦敦的 3 座“计划 3”新城都远离伦敦:密尔顿·凯恩斯(Mihon Keynes)离伦敦 96km,北安普敦 (Northampton)113km,彼得伯勒(Peterborough)则是 130km,意图也是让霍华德的原则适应于战后英国的新现实1967-1968 年左右,“计划 2”和“计划 3”新城的制订达到了一个顶峰,它们的建设主要在 1970-1980 年代初期进行,但是仍然停留在 1946 年设定的模式上,大多是出租的公共住房:即使在 1970 年左右,已经实现的只有 1/10 是私人建造的随后出现了一个快速的变化,到 1970 年代末,建成的当中已经有一半是私人的,自 1980 年代中期以来,这个比例上升至 90%-95% 1977 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政策转折点,也有人认为它是战后英国规划历史的转折点,由于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导致的内城问题的存在,使得政府把资源从新城和扩张城镇的计划转到了城市更新重建上,《1978 年内城地区法》(Inner Urban Areas Act 1978)的颁布是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

      实质上,到了 1990 年代,新城在英国已正式成为历史书中总结了新城计划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两个关键的特征:①作为一项从伦敦及其他主要集合城市中疏散人口与就业岗位的计划,新城取得了突出的成功尽管在建设的半个多世纪中,新城人口增长只占了英国人口总体增长的极小份额,但却指明了道路结合强硬的消极规划控制,它们建立起了战后英国规划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开放的乡村为整体背景的城镇体系;②常为人们所忽视的要点是,起初新城在财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后来却成为公共资财的一个负担,财政部尖锐地聚焦于短期经济管理是新城计划饱受其苦的根源1940 年代的第一代新城建设中达到了惊人的盈利,后来的新城,像密尔顿·凯恩斯,不但从未获利,而且还累积了巨额的赤字相对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而言,二战后的新城比较大,越往后期越大,并且基本上是独立的;它们没有形成社会城市簇群唯一的例外是,在伦敦北面 60km 处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Letehworth),与离伦敦更近的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Welwyn),以及后来的哈特菲尔德(Hatfield)和斯蒂夫尼奇 (Stevenage)两座规划的新城,构成了霍华德的“社会城市”在今日的一个标志性范例。

      5 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迄今,霍华德的三磁体图,仍像在 1898 年一样有重大意义,但是主导性的区别是,背景恰好反了,当时是英国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增长和变化,今日是逆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