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大学2019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doc
32页郑州大学2019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南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二、竞赛基本方式本届竞赛采取各院(系)初赛和学校决赛两阶段赛事形式组织开展;学校决赛设置书面评审及现场终审两个评审环节学校聘请相关专家评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实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同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展览、转让等活动三、参赛资格凡正式注册的非成人教育的在校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博士)都可申报作品参赛四、参赛作品申报要求 1.参赛作品应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19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且总人数不得超过6人,作品一经申报,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再更改。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学校鼓励学术性社团以社团名义组织参赛2.参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类别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为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为投入较少,且能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科技发明制作A、B两类均设: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五个学科类别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学术论文+支撑材料,8000字以内),论文须为中文,外文论文须有中文翻译,支撑材料可包括对论文的进一步阐释、已发表刊物论文页扫描件、影响因子证明、查新证明、检索证明、实验相关照片、图片、扫描件等。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支撑材料,分别8000字/15000字以内),论文同上,支撑材料可包括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调研过程的问卷、访谈记录、照片、发表的相关论文、相关单位(机构)的反馈、相关奖励证明等科技发明制作类提交资料包括:申报书、作品(含作品说明+研究报告+支撑材料,作品说明1000字以内,研究报告+支撑材料8000字以内),作品说明可图文并茂;研究报告要写出作品制作的目的意义、制作过程、结果、创新点、实际应用情况(或应用前景)、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及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工作,报告中需包括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支撑材料可包括获得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奖项证书、鉴定证书、应用证书、应用证明及其他资质材料等申报书和作品分别装订,作品中应隐去作者、指导老师和院(系)信息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及全国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作品范围之列。
5.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院(系)审核确认(详见附件1作品申报书)6.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7.各院(系)提交作品数量不低于3件,不超过8件,第一完成人作品每人限报1件;获得2018年我校“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优胜杯”或优秀组织奖的院(系)可多申报2件作品各学生社团通过挂靠院(系)提交作品数量不超过2件8.参赛作品写作规范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系学术竞赛,报告类和论文类参赛作品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相关要求和所属学科学术论文一般写作规范。
五、组织发动1.学校设立第十届“挑战杯”郑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竞赛组委会”),组成与郑州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一致,为本届竞赛的领导机构,负责审议修改竞赛管理办法,指导竞赛活动,协调和解决争议问题2.学校竞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和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管理等工作评审委员会由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负责作品的评审和推荐工作3.各院(系)应成立本单位初赛的组织领导机构其负责人由院(系)相关领导担任,负责指导、协调院(系)的竞赛活动;成员由院(系)团委、学生工作、教务、科研、研究生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本院(系)赛事的组织发动、指导管理、资格审查和材料上报等工作,在竞赛过程中协助主办单位开展相应竞赛宣讲、培训、论坛、展示和指导等工作六、实施步骤及具体事项1.初赛阶段:各院(系)团委具体负责组织本院(系)初赛的前期宣传动员、选题论证、中期检查和初赛评审工作,并最终遴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各院(系)应于2018年12月1日前完成本单位的初赛评审工作,并确定最终上报参加学校决赛的作品名单院(系)竞赛评审细则详见附件1。
2.申报作品阶段:各院(系)应于2018年12月10日前将作品申报书(见附件2)纸质版(一式两份)、作品纸质版(一式两份)、院(系)汇总表纸质版(见附件3,加盖单位团委公章)、院(系)初赛评审委员会信息汇总表(附件4)、院(系)初赛评审会议记录表(附件5)报到校团委创新实践部(行政楼222),同时将电子版发至校团委邮箱zzutw222@逾期视为放弃,不参加申报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学校决赛作品评审过程中将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因此,各参赛作品纸质版和电子版均应隐去作者、指导老师和院(系)信息,否则视为作品申报无效;申报书与作品纸质版应分开装订,并请院(系)认真核对作品汇总表信息,以免出错3.校级决赛书面评审阶段:2018年12月上旬,学校决赛竞赛组委会将根据参赛作品类别、数量分布情况,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完成书面评审,评出各类别的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候选项目及部分三等奖项目参加决赛终审;同时,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的重点培育扶持对象,并向全校公示4.决赛终审项目完善阶段:2018年12月下旬至2019年3月中旬,各院(系)应对进入学校决赛终审的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和跟踪,重在提升项目质量,指导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进一步修改完善作品,并在指导教师、实验设备、资料收集和格式规范等方面为项目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5.决赛终审阶段:2019年3月下旬,学校将完成决赛终审,并确定上报参加省级竞赛的作品名单,向全校公示6.总结表彰阶段:2019年4月30日前学校竞赛组委会将根据竞赛评选结果,表彰郑州大学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及单位 七、奖励与激励1.通过院(系)初赛的作品,约有60%左右的参赛作品在学校决赛中进入终审环节参赛的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获奖作品数量分别约占进入终审环节的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决赛终审环节作品数成正比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2.竞赛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学校比赛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院(系);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八名的院(系);另设优秀组织奖若干各等次奖项计分方法如下:(1)凡上报作品数量达到要求的院(系)均计100分,多报不加分,达不到要求下限数量的酌情扣分2)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
加分不重复计算3)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若获奖等级和个数完全相同,则名次并列 (4)如参赛团队负责人涉及调整所在院(系)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给相关院(系)计分,但两者相加不超过每件作品应计总分为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特成立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团委,联系人:裴东杰,来燕;联系:67781511;电子邮箱:zzutw222@共青团郑州大学委员会 2018年10月26日 附件1:郑州大学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细则一、评审委员会组成1.竞赛分院(系)初赛和校级决赛两个阶段,各阶段赛事均设立评审委员会,独立负责相应级别赛事的作品评审工作2.评审委员会须由相关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人员数量5-7人3.各院(系)初赛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各单位竞赛组织领导机构聘请初赛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委员若干;主任原则上由院(系)分管教学或科研的领导担任4.校级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1名,委员若干5.各院(系)请于2018年12月10日前将本单位拟定聘请的初赛评审委员会信息汇总表上报校团委备案。
二、评审委员会职责1.各级评审委员会独立负责对应级别赛事的作品评审工作,决定入围作品,给出评审意见,给予相应指导意见2.初赛评审委员会应在学校竞赛通知和本评审细则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评审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评审3.决赛评审委员会应在学校竞赛通知和本评审细则的基础上制定各类别的评审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评审三、作品评审基本要求“挑战杯”竞赛代表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最高水平,其作品无论是科技制作还是学术论文,都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甚至部分作品还在其领域内处于领先水平请评审委员会在评审过程中把握如下几点基本要求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应综合考察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因素,作品本身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实用价值和较强创新实力,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参赛作品的科学价值任何作品必须在本专业内具有较高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展现当今大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参赛作品的实用性与经济性任何创作必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或经济性,能够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够促进学术进步、技术发展或社会生活质量提升。
3)参赛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作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分析深入,社会调研充分,具体建议或措施合理科学,具有较高的社会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