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小小说两篇界碑介绍鄂教版通用.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79070548
  • 上传时间:2023-08-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50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小说两篇》之《界碑》简介 有关《界碑》一文的情况,简介如下:1、《界碑》原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我过去主要写诗和散文,该文也是按散文形式写的,按散文发表的,但在课文里归类在“小小说” 中,大概是编者认为,该文即有散文特征,也有小说特征若划在小说类,似属于“抒情小说” ;若划在散文里,则属于“叙事散文” 这也说明,有时一篇文章很难严格划分体裁或者说,有时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叙述故事,只是为了真实的“再现” 或“表现” ,不在意或无法刻意地将文章划在哪类体裁再进一步说,写文章的本源是为了表达思想,是自由流动的体裁则是一个“框子” ,有很多的限定将文章体裁分类,好像很“科学” ,其实也有不甚科学之处所以有些期刊杂志现在已不按体裁分类但在现今的文学研究、教学中,若不讲体裁,则又无法进行,的确有些矛盾2、《界碑》一文的内容来源1985年夏,我随黑龙社省作家采访团沿黑龙江溯流而上沿途采访在黑河市停留时,遇到国家武警总队一位青年军官,他是刚从西南边境采访回来的他情绪激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边防站长的故事由于是听来的故事,不是亲自采访,似乎谁都没有把这个故事当作写作素材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 。

      回来后,我写了许多黑龙江沿岸见闻的散文,在《当代》、《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但惟独没写边防站长的故事因为缺少细节,同时又不知如何表达后来,我看到同行的张抗抗、门瑞瑜、张爱华等作家发表的多篇那次黑龙江之旅的散文,均没有提及听来的这个故事直到将近十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又想起这个故事,并被这个故事所感动,那位边防站长在雪山牵马艰难行进的影像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活动起来,一种不可扼止的灵感、激情催我提起笔来,用散文诗式的语言,写出了这位边防站长的故事,这就是《界碑》虽然我没有亲临西南、西北边境的雪山,没有与那里的边防战士对话,但我当过兵,我的家乡就在北方,见惯了雪山冰原,更主要的是,那些年我经常深入黑龙江省东部边境线的边防哨所采访,许多次是在冬天,包括到闻名中外的珍宝岛,深为边防战士艰苦生活和忠诚祖国的信念所感动,所以才得以写出此文3、我在《界碑》文前以题记形式写下“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实的 一方面,这确实是一个听来的故事当然,文中也可以不说是听来的故事,不要这个题记,那么这篇文章就显得更加真实但是,我听了这个故事后,除了对这位边防站长的执着、顽强、敬业精神敬佩之外,更是对故事背后深层次的优虑。

      试想:如果这位站长真的不在了,谁还能找到那些代表国家尊严的界碑?如果因为这里遥远艰苦,新委派的站长就可以不来就任,祖国的钢铁长城如何能坚不可摧?因而,就此一层面讲,我又真的希望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有了这个题记,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是我写题记的原意4、本文写作技巧用的不多,基本是铺陈地叙事和描写开头重复地提到界碑,是想加强读者对界碑的印象、加深对边关的遐想强调界碑即军人、军人即界碑边防军人与祖国的疆土同在的精神文中有几段风景描写,主要都是想增强氛围,拱托边防军人的精神其中“马背驮着夕阳……” 一段直至结尾,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强烈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 与“他担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会不会从此埋在积雪里,再不见阳光” 前后呼应,体现着本文想要表达的主旨最末尾一段“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长明天,他们将再翻越雪峰,去寻找另一块界碑……” 即是描写真实场景,也是想把前面有些低沉的气氛昂扬起来,把目光投向未来未来是光明的,未来靠我们奋斗以上介绍对教学不一定有用,更不一定正确之所以写出来,一来是对讲解该文老师表示感谢,提供点滴资料;二来也是想开启教学与课文作者对话先例,对学生今后作文有些帮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