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没有晚清、何来五四.ppt

33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48934811
  • 上传时间:2018-07-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1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何谓文学?• 众所周知,一个人花费数年时间埋头多所大学研究文 学而最终还能感到文学的乐趣,那是很困难的很多 大学的文学课程之设置似乎就是要阻止人欣赏文学作 品,因而那些仍然能够享受文学作品的过来人不是被 认为英雄就是被看作怪物 • “文学”,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是被教出来的东西 •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 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0、248页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文学史如何叙述• 在文学史中,简直就没有完全属于中性“事实”的 材料材料的取舍,更显示对价值的判断;初 步简单地从一般著作中选出文学作品,分配不 同的篇幅去讨论这个或那个作家,都是一种取 舍和判断甚至在确定一个年份或一个书名时 都表现了某种已经形成的判断,这就是在千百 万本书或事件中何以要选取这一本书或这一事 件来论述的判断 •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32页,三联书店1984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现代文学的开端与结束• 关于开端的几种观点 • 1919.5.4 • 1917.1 • 1898 • 时间概念 • 现代性的概念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 • 晚清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 1.晚清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两种文体的地位,传统 文化观念的革新,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

      • 2.翻译文学的涌现林纾翻译的小说 • 3.小说界革命,谴责小说等现实取向为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的先导 •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众声喧哗的晚清• 王德威指出:我并不自高身份以批评他人,更不欲“颠覆”已建立 的传统,重新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定在他处一旦 如此,就会又落入五四及其从人所抱持的“强势”现代迷 思的陷阱里去重新评价晚清小说并非一场为中国现 代小说找寻新“源头”的战役,或将曾被拒斥的加以复原 ;其实这是试图去了解,五四以来当作家及批评家回 顾其文学传承及自己的写作时,被上流文学压抑的是 什么我的取法不在于搜寻新的正典、规范或源头, 而是自处于“弱势思想”,将一个当代词汇稍加扭转以为 己用:试图拼凑已无可认记的蛛丝马迹;试图描画现 代性的播散而非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非线性的文学发展• 王德威:我有两点需要澄清当年我写《被压抑的现 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时,是有一个策略性 目标的那个时候,我正在做晚清小说研究经过多 年的阅读,我了解到,晚清小说的丰富和驳杂远远超 过我们在教科书上的认识我们的文学史,以前过分 地讲究一以贯之、单线式的发展模式。

      所以,按照这 个逻辑,晚清就是一个分崩离析、颓废、衰败的时代 ,以此衬托“五四”是一个平地一声雷、风起云涌的时代 对于简单、线性文学史的看法,我刻意提出历史的 起承转合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是突变、戏剧性的,这 是我做晚清文学研究的动机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为什么是晚清•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 、文明戏 • 倒置的启蒙线路,功利性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的理 论不断被引进到国内,国人也深刻认识到了小 说作品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巨大影响力此时 ,伴随着“诗界革命”的兴起,“小说界革命”的理 论也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翻译之思想影响• 严复: • 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肄言》、 孟德斯鸠《法意》 • 天演论 • 达尔文 • 斯宾塞:进化是必然的进程 • 赫胥黎:进化是人之主体抵抗自然之必然的进 程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翻译之文学影响力• 林纾于1899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引起 社会强烈反响,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翻译外国文 学的基石,后来陆续翻译出《黑奴吁天录》、 《迦因小传》、《拊掌录》等文学名作,把晚 清文学翻译事业推向高潮。

      自一开始翻译《巴 黎茶花女遗事》到他逝世的短短25年时间,林 纾译出外国小说183种,合计约1200多万字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康有为说“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 这就促使小说此刻身价倍增另外梁启超等还宣传 “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2](P·12)用西方之先例来论证中国小说革命的合 理性1897年梁启超在《论译书》中说:“处今日之 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3](P·66)1902 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再次强调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兴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 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 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4](P·33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梁启超1902年写出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从内容上看几乎是纯粹的理论说教,书中人 物到各个地方演讲,阐发政治思想,看不到什 么文学价值再比如陆士谔的《新中国》,写 对理想新中国的幻想这类小说当时出现了不 少,大都带有展望和幻想未来的兴味,虽然文 学意义不大,但它的流行却使当时社会在观念 上加强了对小说这种文体的重视。

      • 黄绣球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谴责小说• 1903年4月,南亭亭长(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开始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 •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 》、刘鹗的《老残游记》 • 鲁迅精确概括了谴责小说的生成背景:“戊戌变政既不 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 足以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在《儒林外史》的审察 坐标上,鲁迅对之采取了“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低调 评价王德威意欲以“闹剧意义”的发掘来突破研究领域 的僵化模式,为谴责小说的美学评判翻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从谴责小说作者情况看,他们多数是从爱国主义各种 角度反对帝国主义和对封建统治者不满的社会下层知 识分子如李宝嘉、吴沃夭、刘鹗,其间也包括曾朴 等少数政治活动家,他们都是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走出 来的,基本思想是封建思想由于政治上的保守,他 们虽然对当时社会、对清政府的不满,反对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践踏,但他们也敌视民主主义革命,甚至连 康梁的“维新变法”也认为是“过激”行为直到清政府的 统治在飘摇中即将覆灭时,民主主义思想才较多地反 映在作品之中晚清小说中表现出的反帝和反封建、 反传统思想是不彻底的,小说作者们“一方面反对帝国 主义与统治阶级,一方面又反对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 ,甚至在同一作者同一作品之中,同时并存着矛盾的 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晚清谴责小说既体现出了作者们反帝和反封建 的思想,又有对革命的敌视,对当时进步的维 新派和后期的革命党人,在作品中都作为被嘲 笑的对象。

      如《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中描述, 刘学深、魏榜贤等维新党在茶馆中高谈阔论妇 女不缠足的好处,当看到一三寸金莲的妓女时 ,刘学深忘乎所以地高喊:“妙啊!脸蛋儿生得 标致还在其次,单是他那一双脚,只有一点点 ,怎叫人瞧了不勾魂摄魄?”这显然是对唯心党 人的讽刺挖苦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晚清谴责小说的思想创举在于,在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一场痛快 淋漓的官场颠覆晚清帝国大厦将倾,晚清文人怀揣忧患意识和民族意气, 怀揣难居庙堂的积年懊恼,在小说身上找到了疏泄的通道,中国文学官场叙 事的忠奸对立、清贪分野的传统模式终被打破富有意味的是,他们谴责官 场的立场不是大众平民,而是民间知识分子在为谴责叙写安身立命之时, 一个难能可贵的视角变化发生了:叙写者摆脱了意识形态的限制,把诘责仰 角变成了俯角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间立场,涉官问 题的解决总是期待于更高级诉求,舍此则诉诸清官理想,怨艾天地鬼神乐 府民歌《陌上桑》的罗敷形象似乎塑造了不畏权贵的终极美,然而,罗敷盛 夸夫婿时,“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的自豪感 并未完全作为一种机智消隐在喜剧气氛中,而是暗合了官民对立在“衣锦还 乡”之后消融的传统程式,使中国几千年的“民间”在现代性审视中大为可疑。

      仰角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谴责,而俯角只能产生在先觉的知识分子身上晚清 谴责小说作家在颠覆性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了知识分子话语的狂欢,但是它没 能转化成叙事狂欢在百无禁忌的戏谑和声讨中,官场成了一个绝无自伤危 险的靶场,随之而来的是小说窒闷的重复,重复潜能的放纵,重复场景,重 复故事,重复谴责作为身陷亡国灭种之境的的清醒的一群,晚清谴责小说 作家的脸上挂着可以想见的泪珠,透过小说文本,我们则看到了宣泄的快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着力描绘了玉贤、刚 弼两个酷吏作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罪 恶他认为,靠杀戮和严刑毒打换来的“清官”, “官愈大,害愈深;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 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赃官可恨,人人知 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 ,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 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 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作品中玉贤、刚弼两 个“清官”,实际是残忍与刚愎自用的典型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文明小史》• 李宝嘉的作品,主要讽刺了上层社会挂羊头卖狗肉的 假维新以及官僚媚洋惧外的社会心理,并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新旧思想的矛盾。

      作者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 些正面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并通 过他们表达自己对维新的信念,王公浦就是其中之一 王公浦是具有民主思想和叛逆精神的进步青年,喜 欢读卢梭的《民约论)),并身体力行小说第二十五回 ,写他向自己的书童宣讲卢梭书中的道理:“论理你也是 个人,我也是个人,不过你生在小户人家,比我穷些 ,所以你做我的家童我不过比你多两个钱,你同为 一样的人,又不是父母生下来应该做奴才的……我要 与你讲那平等的道理,怕你不懂,只不要见了我拘定 主人奴才的份儿就是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 曾朴的历史小说《孽海花》也提到了卢梭的《 民约论》,但与上述作品角度不同,写的是抱 持改良主义的人物对卢梭的《民约论》心怀不 满,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文学史 咸立强 主讲曾朴《孽海花》•赛金花原名叫傅钰莲,又名彩云,江苏盐城人,也有人说她是安徽人士幼 年即被卖到苏州的花船上为妓,十五岁时,穿梭于秦淮河花船之上卖笑为乐 的傅彩云,结识了回家探亲的当朝状元郎苏州人洪钧 四十有八的状元郎 洪钧,画船上一见彩云便不能割舍,于是几天后便把彩云娶回了家,当作了 自己的三姨太。

      结婚后的第二年,即光绪十四年,洪钧带着傅彩云一同入京 ,很快便奉命出使欧洲,先后访问了德、奥、俄、荷四国 •《孽海花》中说:傅彩云在做“公使夫人”期间,不但很快学会了欧洲的语言 ,而且其美丽的容貌和聪明的才智也到处引起轰动,甚至连德国皇后也与她 合影留念与此相对照,大清国的公使金斐青却处处显出迂腐和无能,危难 之时甚至要求救于夫人傅彩云傅彩云凭着她天生的交际才能和东方女性的 温柔,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出尽了风头,不仅穿戴珠光宝气,而且连行动也要 多个丫环一起伺候而此时自己的丈夫洪钧却是年老体衰,于是年轻貌美, 风流成性的傅彩云便与一些高大俊美、金发碧眼的西方社会名流有了些暧昧 的关系其中最让她心动的就是俄国陆军中尉瓦西德,而此时傅彩云和瓦西 德的结识,也为后来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妓女赛金花劝说联军总司令瓦西 德埋下了伏笔 •光绪十六年,洪钧回国,三年后病逝1894年,傅彩云在送洪氏棺柩南返 苏州途中,赛金花移居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她的生意非常兴隆,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