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韵书综述.doc
6页古代韵书综述中国古代的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 重划分韵部,简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古代韵书的编制体例大致 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 一韵部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 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中原音韵》即如此第 三类是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 《韵略易通》就属此类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声类】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韵书是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 类》《声类》一书今已不传,有关李登生平情况亦不祥《隋书•经籍志》著 录《声类》为10卷,按我国古代音乐上用的术语,艮”'宫、商、角、徵、羽”五音编 排,不分韵部《声类》收字11520个,比许慎的《说文解字》多2167个字此书 在训诂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韵集】继李登《声类》之后,任过安夏令的晋人吕静仿《声类》而作,编 有《韵集》6卷《韵集》的编制体例按五音编排,不分韵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 中将同音字都归纳在一起,同音字的罗列主要是根据传统的读书音,也兼杂方音。
因《韵集》的命运如同《声类》一样,早已亡佚,更多的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据《切韵•序》 介绍,《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参考古今字书以及吕静《韵 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 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切韵》计5卷,它的编辑体例是用平、上、去、入声分韵, 共193韵;按反切的发声分音;在每一韵目前都有一个数字标明韵目次序;韵字的 注释简单,一般不注出处,有的根本没有解释,这是该书最大的缺点《切韵》 收字12158个,比《说文解字》多出2806个在《切韵》问世之初,许多人针对《切 韵》的不足为之加字、补训、增注工作做得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仁煦 他编写的《刊谬补缺切韵》指出,《切韵》“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若字少,复 阙字义”,此言很有见地《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所以说它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 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切韵》最大的价值是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上占有重要 的位置,可惜这部书也早已散佚唐韵】唐代开元年间,唐人孙恤著成《唐韵》一书。
该书共分5卷,平声分 上、下,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总数为195 韵,比陆法言《切韵》多出上声1韵,去声1韵全书收字26194个《唐韵》很注 意正字形,所以,“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才,著彳著彳,并悉具言辨正 形体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和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等古代字书《唐韵》 的出现使韵书日臻完善,也使韵书更具有字典的性质,这是一大发展《唐韵》 一书在唐代影响很大,宋许额在《东齐记事》中说:“自孙恤集为《唐韵》,诸书 遂废”,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广韵】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和《集韵》算得上是两部重 要的韵书了《广韵》是宋代的官韵著述,即皇帝命令陈彭年、丘雍等人集体整 理编修《广韵》一名是增广《切韵》的意思,全名称为《大宋重修广韵》,成 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及现存最完整 的韵书,同时也是《切韵》和《唐韵》的继承,是前代韵书的集大成著作《广 韵》历来版本较多,有繁注本和简注本两种周祖谟以张氏泽存堂刊本作了精细 的校勘,定名《广韵校本》,是现今最好的本子《广韵》计5卷,全书收字26194 个,注文191692字,按照平上去入的顺序排列,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 34,共206个韵部。
书中的每个字都依韵归部,先释义,后注音,并把同音的字全 排在这一字头之下,作为一组字音有异读的,个别注明;字形有异体的,则附 于本字之下由此可见,《广韵》等于一部同音字典,我们可以从其中一个字的 读音而推知一组字的读音,这和现在按汉语拼音收同音字的字典作用相同《广 韵》韵目旁边注有“同用”“独用”的字样,表示这些韵部在科举考试中用韵可以同用 或应该独用,独用意味着不能与其他韵部混押唐封演《闻见记》就已经记载, 唐初,士人苦于陆法言《切韵》分韵苛细,许敬宗等人详议“奏合而用之”《广 韵》的重要价值首先在于保存魏晋唐宋间的大量反切,其次是它的解说,为我们 研究古代文字训诂,汇辑了丰富的资料,无论在韵书或字典方面来说都不失为一 部重要的著作集韵】《广韵》颁行后31年,即宋景祐4年(公元1037年),宋祁、郑哉等认 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建议重修于是,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训诂学家 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广韵》,到宋英宗治平4年(公元1067年)终于重修完毕皇 帝赐名为《集韵》,颁行于天下《集韵》不同于《广韵》之处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增加了卷次,由原来的5卷增至10卷第二调整了韵部,精简注释。
《广韵》 的注释一般比较繁多,而《集韵》则适当作了删减第三增加了字数,《集韵》 的收字原则是“务从该广”,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也不管是所谓的正体、 古体、俗体……只要有根据,都一一收集起来《集韵》共收53525字,比《广韵》 多出27331字,它是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韵书第四纠正和补充字义,增多了古籀 和异体第五改变了音注顺序,即先注字音,后释字义第六引证古书保存了若 干可贵的原文与本义,这是《集韵》最大的成就和功绩《集韵》现存较早的有 宋刊本及影宋抄本若干种,其中以汲古阁影宋抄本最为有名《集韵》编好以后, 流传并不广泛,尤其元、明两代,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清代才被文人学者所垂 青此书在研究语音(指宋代音)、词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礼部韵略】《广韵》版本很多,流传非常广泛但是它的第一要务是“审音 辨韵”,收字量大,“奇字僻韵”不少,不便于科场应用从这个着眼点,又有人编 纂了一部《礼部韵略》字数虽然大为减省,但韵部仍然是206部,仍然恪守《广 韵》分韵类字的基本原则,因此,语音系统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平水韵】《礼部韵略》行世后,历代时有增补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 年),刘渊修编成《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原书的206部归并成107部。
此书后 代亡佚由于刘渊是江北平水人,有人以为后代流行的“平水韵”就是指刘渊这部韵 书但是根据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说法,应该是金代平水书籍王文郁所写 的《平水韵略》,王书分106部,比刘书少1部,这一百零六韵一直流行到现在 据近人研究,一百零六韵或一百零七韵是金朝科举所定的用韵条例,它是在前代 韵书所规定的独用同用条例的基础上加以删并而成韵府群玉】宋阴时夫撰,其弟中夫注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阴幼 遇一作阴时遇,字时夫,奉新人登宋宝祐九经科,入元不仕其兄中夫名幼达 康熙中,河间知府徐可先之妾谢瑛,又取其书重辑之,名《增删韵玉定本》今 书肆所刊皆瑛改本此本为大德中刊板,犹时夫原书也然元代押韵之书,今皆 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又《今韵》称刘渊所并,而渊书亦不传世所通行之 韵,亦即从此书录出,是《韵府》、《诗韵》皆以为大辂之椎轮将有其末,必 举其本古今韵会】至元29年(公元1292年),元人黄公绍编了一部《古今韵会》 此书收集的资料丰富,上涉《说文》中的籀体古文,下极隶体俗文,以及律书方 技、乐府方言、经史子集,无所不容古今韵会举要】而与黄公绍同时期的文人熊忠,却嫌《古今韵会》“卷帙浩 繁”,恐“四方学士不能遍览”。
于是删繁举要,补收阙遗,于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 改编成一部《古今韵会举要》,全书30卷《古今韵会举要》的编制在形式上承 用了传统的分韵,而在实际划分韵类和声类时却照顾到了当时的实际语音,这对 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不小贡献另外,该书引古代典籍,大量说明以前文字通假 的情况,纠正了《说文》中的不少错误,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提供 了不少可贵的证据《古今韵会举要》现存元、明刻本极少见,最容易看到的是 清光绪9年淮南书局的重刻本中原音韵】北曲韵书《古今韵会举要》之后,完全摆脱正统韵书的束缚 而根据实际语音另创编排体例编成的韵书是《中原音韵》《中原音韵》系元人 周德清根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人的戏曲作品用韵 字编辑而成的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曾抄写了几十本在外流传 到了元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才加以修改,写成定本,并正式刻印出来今天 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刻印出来的那个写定本《中原音韵》的编排,体例简明而 合乎实用,和以前的韵书迥然不同全书分19韵,四声不分立,这和元曲四声通 押有关,韵目都用两个字标出平声分阴、阳,把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
所 以,它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旧有的平、上、去、入是两回事 周德清的这种彻底改革,如果不是正视当时的语音实际,重视戏曲用韵的实际需 要,当然办不到《韵会举要》等韵书主要依据的是当时的官话和读书音;而《中 原音韵》却是反映当时的口语,是说话音一般说来,读书音多少有一些因袭守 旧和人为的色彩,甚至还有一些兼顾方言的味道忠实地反映了这种读书音的系 统,对于研究官话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说有一定贡献但对于了解当时的语言 在声音方面的系统,对于研究某些语音现象的演变规律,就很不足从这种意义 上讲,《中原音韵》更显出它的不可比拟的价值作为北曲用韵依据的韵书《中 原音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虽然它是为词曲家作曲服务的, 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元代中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有下面几个特点:一、 全浊声母消失;二、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三、入派三声今天中国北方大部分 地区普遍使用北方方言(又称官话)都具备上述特征洪武正韵】南曲韵书到了明代,乐韶风、宋濂等人奉敕于洪武8年(公元 1375年)编成一部官韵——《洪武正韵》该书的编撰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 它先后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韵》的平声、上声、去声各22部,入声10部, 共分韵76部。
它与《古今韵会举要》不同,没有在每一韵下明白注出声类学者 刘文锦根据反切系联,作《洪武正韵声类考》,归纳出31类这部韵书并没有能 取代科场中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平水韵,相反,因为保存全浊声母和入声,比较接 近当时的南方方言,所以明代士人作南曲时往往参用它的韵部韵略易通】明正统7年(公元1442年),兰茂(字廷秀,云南人)又完成一部韵 书,名为《韵略易通》该书分20韵前10韵平、上、去、入四声俱全,后10韵 无入声在声类方面,此书有明确的划分,共20类作者用了一首《早梅诗》来 概括:“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其中每一个字都代表 声母相同的一类字,如“东”字,它就代表和东字声母相同的多、当、冬、丁、得、 地等等兰茂认为以往的字书、韵书,对于学者虽很方便,但书中“古文”、“籀文” 等奇书异体,又有“形同音异”、“形异音同”之别;且训解繁复琐碎,全书往往多至 “数十万言”,一般读者就“难于周览”为了初学识字的人“便于认识”,所以他编此 书只收入“应用便俗字样”,“其音义同而字形异者,止收其一”以上是就字形、字 义而言就语音研究角度来看,《韵略易通》划分的20声类是它的最大贡献,尤 对考定《中原音韵》的声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佩文韵府】我国规模最大之韵典清康熙年间勒撰,动员七十余人,历时八 年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余页 本书依诗韵分卷:以韵统字,以字统事每字之下,列有韵藻、对语及摘句韵 藻收录,接词尾排比,如:南东、江东、瑶池东。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