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分析-基于1981贸易条件的视角.docx
19页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分析基于1981~贸易条件的视角 一 引言贸易利益(Trade Gains)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关切点,反映了对外贸易的成本和收益,是价值链分工地位和贸易竞争力的直观体现虽然不少文献认为贸易条件不能完全反映贸易利益[1][2][3],但很多文献认为贸易条件仍是反映贸易利益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3],贸易条件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贸易利益的分配状况而作为贸易条件的一种,价格贸易条件则能较为直观地反映出篮子要素流入和流出的比例,直接反映利益分配状况因此,本文仍打算从贸易条件出发,分别考虑价格、收入和要素贸易条件,以全面考察我国贸易利益的基本情况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数据分析的视角,对我国近40年来的总体贸易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和国别比较;第三部分从加工贸易视角考察了几种主要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第四部分从经验分析的角度考察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特别是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二 基于总体贸易条件的分析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条件是贸易利益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本部分通过对三种贸易条件(价格、收入以及要素贸易条件)的分析来探究我国贸易利益的变化趋势一)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也被称为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或净贸易条件指数(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NBTT),其反映的是一国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即出口一单位的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通常情况下单位商品是指一篮子商品,而非某单一商品因此,从物物交换(Barter)的角度来讲,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着实反映了一国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能力和地位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因此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换比价:其中PX表示出口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价格指数在上述定义下,指数数值上升,则意味着贸易条件的相对改善,也就是说一单位出口商品能换回更多单位的进口商品,意味着贸易利益的上升和改善反之,则意味着贸易条件相对恶化以及贸易利益的下降和损失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是进出口商品交换比价,指数的上升或下降是由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幅度和变动趋势决定的因此,贸易条件的改善(恶化)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进出口价格指数都同时出现上升,但出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幅度大于(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第二,进出口价格指数都同时出现下降,但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小于(大于)进口价格指数;第三,进口价格指数出现下降(上升),而出口价格指数出现上升(下降)通常情况下,计算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时会选取某一个时间点作为基期,即该基期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为100表1列示了1992~2014年我国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表1 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2000年=100)年份出口量指数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199234.08103.0935.14199337.95101.0438.35199448.56102.0449.55199556.86101.9457.96199656.65105.9460.01199767.92110.2074.85199870.88110.6478.43199977.45104.1280.642000100.00100.00100.002001109.7497.40106.892002138.7292.07127.722003182.8792.89169.862004226.9390.73205.892005283.7788.40250.862006346.3289.43309.732007415.0488.51367.342008450.4983.78377.402009403.3791.06367.292010516.7282.01423.792011562.1479.01444.172012597.1079.72476.012013643.1881.76525.872014686.8083.96576.64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http://databank.worldbank.org/;基期为2000年。
表1 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2000年=100)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在不断波折中具有明显的下行趋势,但从2011年开始则探底回升,局部呈现U形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处于U形的右端,呈现改善态势2011年之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在曲折中不断下行,这说明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变动幅度较小这种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见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分析部分)和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亦是重要原因(见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分析部分)此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能源类产品,特别是原油价格增长的幅度要快于多数出口制成品,而且我国出口商品中单位能耗比较高考虑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对国外高、精、尖的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价格贸易条件计算公式中分母增长较快,分子出口价格的增长相对有限,从而使得价格贸易条件下滑2011年后,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100美元每桶附近,直至2014年下半年,原油价格开始暴跌,一度跌至2016年2月的30美元以下,接近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2015年,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
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而出口价格总体跌幅只有1%,明显小于同期进口价格总体下跌幅度图1 各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比较(1992~2014年)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加工贸易类出口商品中,机电类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升高,附加值大幅提升,竞争能力逐步增强2015年,我国总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再从品牌来看,近年来,我国涌现了诸如华为、联想、小米等一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企业,也出现了中车、三一重工、中核工业等在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引领越来越多的企业以质量为根本来铸造世界名牌,形成群体性的、行业性的良好声誉,通过品质提升贸易条件,增强出口竞争优势和贸易利益因此,近几年来,得益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有了长期微观基础[4]。
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来看,除日本外,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波折,但较为平稳,都在100附近波动,位于90~110的区间内,这说明总体进出口价格保持相对平稳,或波动同步日本的贸易条件指数则成趋势性下行,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而且近年来不断探底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表现不是最差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恶化态势,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最近几年却在缓慢回升,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而且明显好于日本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Income Term of Trade,ITT)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出口贸易数量指数和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更能直观地解释贸易利益和福利水平的变化从狭义上讲,指数数值升高意味着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向好和改善,反之则意味着福利水平的损失和恶化从广义上讲,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用来全面衡量贸易利益和福利水平存在局限性因为该指数只能反映出纯粹经济意义上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并未考虑到收入水平变化背后的隐含因素,比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此从广义上说,收入指数的提高并不必然意味着贸易利益的增加和福利水平的改善从图2中可看出,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呈迅速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35.14上升到2014年的576.64,增长了15倍多。
而出口数量指标则从1992年的34.08上升到2014年的686.80,增长了19倍多,年均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14.6%很明显,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呈现高度一致性结合价格贸易条件的分析,可看出收入贸易条件的上升是出口数量指数的急剧增加引起的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远不足以抵消出口数量指数的上升动能,因而收入指数复制了出口数量指数的趋势出口数量急剧的增长是和我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密不可分的,“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出口数量直线上升图2 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和出口数量指数(2000年=100)图3显示了其他四个发达国家的收入条件指数则呈现和我国大不相同的态势美国、德国缓慢增长,美国从1992年的57.8增长到2014年的150.2,而德国从2000年的100增长到2014年的143.9而且日本和英国的收入条件指数在震荡中下行,出现不同程度萎缩的态势日本从2000年的100下降到87.4,英国则从100下降到91.8结合上述关于价格贸易条件的分析,由于美国和德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比较平稳,可以看出美国和德国收入条件的变化主要由于其出口数量的增长,因此可推测美国和德国出口数量的增长大概在2.6倍、1.4倍,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对日本而言,可推导其出口数量的变化类似于德国,其收入贸易条件的下跌主要受制于价格贸易条件的过度下滑由于英国价格贸易条件非常平稳,其收入贸易条件的变化几乎复制出口数量的变化图3 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对比(2000年=100)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导致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出口数量指数出现巨大差异发达国家除英国外,出口数量缓慢自然增长美国出口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4.8%,德国和日本出口数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只有1.82%和1.84%;而英国则呈现短期波动、长期下行的态势,我国则呈现直线增长因此,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经济的长期增长并不依靠出口的持续增长来拉动这为我国“调结构、稳增长”改革战略提供了佐证,出口不能长期依靠粗放式“大进大出”的模式,因为这种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受制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理应逐渐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从而持续提升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三)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国际贸易实质是要素的贸易和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素贸易条件是衡量贸易利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贸易利益是由贸易竞争力决定,而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决定要素是劳动生产率。
要素贸易条件分为单要素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只考虑了本国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双要素贸易条件则同时考虑了国内和国外劳动生产率首先来考察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S的定义如下表2 1995~2014年单要素贸易条件(劳动生产率)年份工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万人)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199524887.21565564.57101.9465.82199629372.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