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doc
12页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课标落实课程标准课标细化课标分解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列举1894年日本侵华的主要史实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学会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3. 激情投入,深刻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概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民斗争的主要事迹二、教材地位和学情分析1. 教材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2. 学情分析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
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教法学法(1)教法: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疑,采取师生探究性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2)学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 <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及影响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五、使用说明1、首先,上课前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落实,其次,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参考“本课知识网络”;第三,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写上提示语或者标注序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熟记基础知识2、思考“探究案”题目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六、教学程序设计(一)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近代史又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堂堂泱泱大国一次次地承受着西方侵略所带来的侮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竟然败给了“蕞尔小国”小日本这可以说是对东方大国最后一点体面的摧毁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打出第1张幻灯片(一)预习案◆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全球抢占投资场所2)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3)1890年日本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们视线4)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派兵入朝2、经过(在P57《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上标出主要战役地点)阶段战役概况爆发丰岛海战揭开了战争的序幕第一阶段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黄海战役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第二阶段辽东之战旅顺、大连失陷,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5、《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主要内容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知道,战争的原因是因为英国想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我们可以把工业品称为“商品” ,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在自己的国家组织生产、购买原材料,生产结束后再输入中国,所以《南京条约》才规定了关税,通过商定关税降低商品的成本, 降低商品的价格,这是为了便于英国输出商品,我们称为便利“商品输出” ,不过日本人比较聪明,《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样的话就可以用中国的劳动力,用中国的原材料,在中国的地盘上先生产好,然后直接在中国出售,建工厂需要钱,我们称为“资本” ,所以现在不用把商品直接运过来了,直接运过来钱、资本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称为“资本输出” 。
这样的方法,明显比商品输出要便利,所以英国觉得不错,法国觉得很好,美国觉得可行,于是大量的列强都在中国设工厂了不过我们国家自己也有商品要卖,也有生产商品的工厂,外来地大量商品和工厂必定会对我们国家的工业产生冲击,我们 称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指的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工 业 抛出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首先看明白这个问题的要求, 要求比较两个条约的内容, 所以我们首先要先回忆条约的内容;半殖民地化的开始及加深都是这些条约的危害,所以, 下面我们要一一分析一下条约的危害了)4、中国人民的反抗:(1)、黄海海战: 1894年, 邓世昌牺牲(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5、影响(1)对中国:《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愈加深重.同时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暴露,国内的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2)对日本:大量权益\大量赔款大大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它向帝国主义的过度,对外扩张更加疯狂.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二)探究案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一: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有关视频)●说一说:此片段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事件中?谁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他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为国献身邓世昌 是抵御外辱的民族脊梁●想一想:“致远号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士兵扔给他救生圈,他断然拒绝。
假如你是邓世昌是否也会这样做,为什么?问题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解读史料,分析原因 解读史料, 阅读史料,要学会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解读史料●读一读: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 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以上材料均摘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议一议:结合上述两则史料,体会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问题探究三:■角色扮演,体验屈辱●比一比:你认为哪位同学演得最精彩?1、这段课本剧涉及哪些历史人物?谈判产生了什么结果?2、比较《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而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支持、鼓励各地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办厂,两者有何本质区别?问题探究四:历史的沉思———过去、现在、未来1、回顾历史:我们认识到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耻辱和伤痛,正确认识落后的根源 以史为鉴,努力建设国家,大力增强综合国力,2、正视现在: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钓鱼岛问题?(2)中日之间关系复杂多变,你还了解近些年来中日间还存在哪些摩擦事件?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3、展望未来: 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正视历史、和平友好交往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七、重难点阐释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项目19世纪40年代——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方式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成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政治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外交 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