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30.docx
2页新型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榫卯结构这个名词或许只是在学习课本教材文化 知识中有所提及,也或许是在我们旅游参观古代建筑时,导游口中的某种古代的 符号传统的榫卯结构因为其材料成本高,手工作业大,加工技术复杂等原因, 被造价低廉,性能类似的结构所代替,被时代遗忘,被人民抛弃但是作为华夏 子孙的我们应该要认识到榫卯结构是我国的一项优秀的传统工艺,其巨大的抗震 能力在地震频发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其精湛的技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并且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研究新型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 的应用,在传统榫卯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创新,使其适应当代人的生产方 式和审美要求,在创新中传承传统,发扬传统关键词:新型榫卯结构 现代建筑 应用研究本论文主要陈述在传统的榫卯结构基础上,经过提炼、解构、重构等方法进行改进,使 榫卯结构能够连接现代技术处理过的构件,从而形成完整的、坚固的、抗震的木结构框架, 结合现代建筑材料,比如玻璃、钢材、混凝土等,设计出满足使用功能,具有一定建筑风格 融入到周围的环境的建筑,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求具体应用方法如下:(一)直接应用榫卯结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熠熠生辉的闪光部分, 有些传统的榫卯结构,如燕尾榫、裁口、龙凤榫等方法较简易但结构较稳定基本榫卯链接方 式可保留下来直接应用,在建筑细节体现传统韵味,在今时今日复古大潮中,是传统与时尚 的共生,是低调和奢华的存在。
如中国北京怀柔的篱苑书屋,简单的体量,长30m,宽 4.35m,高6.3m的长方体,局部二层,室内采用合成杉木板装修,其主要链接方式就是十字 搭接榫,其简单且稳定的榫卯链接方式使整个空间显得明朗开阔,底部是采用简易燕尾榫做 成的简单书架和座椅,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组成,读者席地而坐在错落的大台阶上,置身与 书海的同时在此简单构造的榫卯链接的木结构空间中感受中国古建的博大精深,榫卯链接的 奥妙,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 提炼和解构应用大部分的传统的榫卯结构因其复杂的工艺和繁杂琐碎的组合不能直接应用到现代木结构 建筑中,而是需要经过优化,对它的构造进行打散分离,而后按照现代建筑的要求重新拼贴 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结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形”的提炼和重构:现代建 筑推崇“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对“形”的提炼,提炼榫卯关键的“凹”“凸”关系,去掉多余的装 饰成分,简化不规则的部分,然后将榫卯肢解成各个构件的原始形态,重新组合,构成一个 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现代的新物体结构2)材料的更新:传统木建筑材料主要是天然 木材,材料单一,当时的生产条件决定易腐蚀、易燃、裂纹、木结等缺点无法避免,加工难 度大,运输不方便,建筑设计受到限制。
现代木材技术已经攻克了木材的天然缺陷,开发了 新型木质材料—胶合木3)色彩:传统木建筑色彩在宋代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当时《营 造法式》对建筑色彩也有详细的规定现代木结构对色彩没有明文规定,选择面更广,设计 更加灵活现代木结构建筑采用天然木材,或者是加工过的胶合木或其他复合材料,木建筑 结构外露,直接表现出木材天然美丽的纹理、优雅的色泽,符合健康环保和品质生活的理想 追求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鼓鸣寨,梁与柱的连接方式是传统的燕尾榫、箍头榫经过提炼和解 构后的榫卯连接因为传统的燕尾榫箍头榫造型复杂,加工繁琐,造价较高,不便于大量推 广,不符合现代建筑的简约要求三)重构和异位应用榫卯在木结构的应用方式,要从传统固定模式化的规则中解脱出来,根据现代建筑材料 的性能灵活连接,从而达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现代建筑三维立体空间已经不仅仅是水平和 垂直两个方面,不规则、异性、曲面的建筑同样也深受大家喜爱如瑞典和挪威建筑公司计 划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建造全球最高木结构大楼,一栋 34 层木质住宅楼,三家知名建筑 公司表示,与钢筋混凝土大楼相比,这种大楼更便宜,建造更容易,更具可持续性,更耐火 更持久并且这种交叉层积木就是由传统的榫卯结构重构和异位得来,使得整个空间层叠有 致,不规则的层板胶合木和交错层压木,可以让“以木建屋”变得更快,更好,更便宜,也给 了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实现更轻质灵活的涉及。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将 传统榫卯解构,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元素,这类元素在建筑中的引用,需要通过对原有的 构造方式打散和重组,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以新型的简约形象服务于建筑结构结语综上所述,榫卯结构体系是未来建筑的一种,我们的居住和工作的方式都在悄无声息的 发生变化,建筑空间和功能也会随之改变,新型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是大趋势所需 我们通过改良和设计传统的榫卯结构形成新型的榫卯结构,这种新型的榫卯结构是在传统的 榫卯结构基础上,简化大样构造,再进行利用和创新使其具有可以精准预制加工、实现现场 机械装配、建筑建设周期短等优点,以适应当代人的生产方式和审美要求,在创新中传承传 统,发扬传统参考文献[1]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8.07[2] 木结构设计手册编辑会,木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07[3] 高承勇,轻型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型榫卯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2020KY65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