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部编版范文.docx
4页小学语文教案三年级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部编版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设计说明: 本文叙述了一间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很久没人住的老屋三次想要倒下却没有倒下的故事,赞扬了老屋的奉献精神 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即:这间老屋在三次要倒下的时候,却没有倒下,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读—圈—猜—写的方法,感受老屋越来越老和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文中对话要用心体会 课前准备: 1. 查找有关老屋的图片师生) 2. 自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学生) 3. 制作课文多媒体课件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读本课新词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和生活经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意义在于思考,至于预测内容可能跟实际内容一样,可能不一样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屋乐于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和生活经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从题目预测 1.播放一些老屋的图片,说说这些老屋给你留下的印象。
2.交流看图后的印象3.板书课题,注意多音字“倒”,猜一猜课文中的老屋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想文中老屋的样子,说一说 二、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1.圈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凑、孵、偶”的读音,注意“暴、抓、晒”的笔画 2.分类学词 3.用词说文 三、了解老屋的老 1.自读第一自然段,圈出能看出老屋老的词 2.交流词语,随机理解:窟窿 四、体会循环反复结构 1.自读课文:“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在文中出现几次?你预测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交流三次,读好这句话 3.课文还有相同句式反复出现吗?“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 4.读好对话: “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 5.小结结构:这样反复出现三次相同的句式,称为“循环反复”结构,童话故事经常这样写课文还有类似相同的循环反复,我们学文继续寻找 五、初步学习预测 1.预测:明明准备倒下的老屋却“总也倒不了”,却总也倒不了,这是为什么?说说你预测依据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说,教师概括 预测的依据故事里的内容生活经验和常识 2.首次认识预测读读课题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这是什么?这是其他小读者根据课题预测的内容。
出示词卡:根据课题预测) 3.随文预测试着读读2-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把预测的内容像文中的旁批一样记录在句子旁边 (1)你在哪些地方预测了?预测了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教师再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表述 (2)读读旁批“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想想这是读者读到哪里预测的?她预测的根据是什么?出示插图(出示词卡:根据插图预测) (3)随文学习生字:暴、凑、喵写暴(是水不像水,点点聚一起),读准“凑”,组词与揍、奏比较,读好 “喵”,说几个拟声词 (4)大声读一读2-5,想想这次老屋为什么没倒下?从哪里看出老屋的善良? (5)交流:低下头、使劲往前一凑,这些词还能读出什么?(老、慈爱、乐于助人) (6)分角色朗读 六、作业 1.再读再预测 2.分角色朗读 3.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说说自己的预测 二、学习预测 1.再读文6-13,你边读边预测,写在句子旁边,与旁批对照 2.教师在出示表格 3.对照预测,学习方法 学生说自己的预测内容和依据,再读读旁批,说说作者的预测依据是什么?(出示词卡:根据生活经验常识预测、根据故事内容预测) 4.辨析预测,懂得预测意义。
读完课文,说说自己的预测准不准呢? 小结:只要是有依据的预测都可以,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无关紧要 三、品味语言,感受精神 1.体会结构6-13自然段,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2.感受相同:7、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从哪里看出老屋的乐于助人? 3.学生交流词句 4.随机学习生字:字理学“孵”,形声字学“墙壁”“饿”,读好“吱吱呀呀”“叽叽”,写好“墙壁”“饿” 5.分角色读好这四段 小结:童话就是通过这样循环反复写,让我们对老屋印象特别深刻 6.分角色读好6-17段 7.体会乐于助人精神老屋先后帮了谁?小动物被老屋帮助有什么作用? 8.交流读好:5、9、13 四、拓展预测,迁移预测策略 1.创设情境:老屋可能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如熊宝宝,让学生预测,如果是熊宝宝,会寻求什么帮助?老屋又会怎么?学用课文的循环反复结构说 2.学生小组预测交流展示,评议预测的合理性 3.出示原文对照,说说哪个有趣? 4.说说本课学到哪几个预测方法? 五、作业 1.复述故事2.读童话学预测3.写生字词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