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doc
6页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 【作 者】江光荣 【作者简介】江光荣 华中师大在学校心理卫生与研究领域,大家很关心心理健康标准问题,光是《教育研究与实验》就陆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①]有人是出于对该问题中内在逻辑矛盾的理论敏感,更多的人则是由于面对实证研究的困境而引起的反思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这些调查所得的结果极不一致,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例,高者有达50%以上的,[②]低者却不足10%[③]这种悬殊结果到底有多少来自真实差异,实在使人生疑仔细研究这些调查,发现不同调查往往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不同的判别尺度,不同的衡量维度等等这类调查越多,越是使人无所适从而究其根本原因,实在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把握存在分歧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实际把握的分歧又来自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歧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台广州师范学院周燕同志曾列举她收集到的国内外12种心理健康标准,[④]笔者也曾列举若干健全人格的标准,[⑤]其实世界上已出台的标准恐怕远不止这些本文希望把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牵涉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梳理一下,找出问题之所在,以期把这一讨论推进一步。
一、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思路及现状研究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歧首先体现于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上综合有关文献,我尝试把学者们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归类如下:1)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作为标准;2)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为健康、正常,反社会规范视为异常3)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当事人如自觉痛苦、抑郁,视为不健康这个标准往往只是作为一个辅助依据,用于基本正常的人群因为有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自觉愉快,或坚决否认自己有“病”而这恰恰是不健康的证据4)以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善于生活适应者为正常,生活适应困难者视为异常赞成这一标准者不很多,因为生活适应状况不完全由心理才能和品质决定,沦为乞丐者并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人5)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这一标准以精神医学研究为基础,有临床症状或病因者肯定是异常者但这一标准适用范围较窄,无此类病因与症状者并不能都被认定为心理健康6)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为低者为异常[⑥]以上六种判别依据,除第五种较为客观,较少争议外,其余五种都不很完备,存在争议其实仔细分析这五种依据,可以发现所有作者都同意一个原则,我愿意称这一原则为“众数原则”。
这一原则是,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⑦]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今日心理学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使用心理测验,而心理测验的编制,都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对“众数原则”历来存在异议这种异议主要来自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期所发表的张海钟先生和柳夕浪先生的两篇文章,其主旨也是质疑“众数原则”其实早在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就发表了大量深刻的见解马斯洛可作为代表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如下:人生而就有天性,天性本善至少也是中性的但人的天性需在环境条件(尤其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环境条件提供了适宜的发展土壤,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环境条件如果与人的天性所要求的不一致,就有可能阻抑、扭曲了人的天性,发展出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条件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在此条件下大多数人都可能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出现大量“适应良好的奴隶”(马斯洛语)这样,“众数”所代表的人格就不是什么健全人格。
而再以众数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荒唐的在否定了“众数原则”之后,马斯洛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研究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路,马斯洛本人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同具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由于自我实现者在全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他们在常态分布中处于一侧的尖端,故称“尖端样本统计学”马斯洛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实地研究自我实现的人在研究基础上他概括出了自我实现者的15种心理品质这是心理学工作者都知道的其他人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基本一致,如罗杰斯把心理健康看作“机能充分发挥”,奥尔坡特称为“成熟”,弗罗姆看作“有创造力”在心理咨询与领域,由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病患者,该领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一般适应和发展障碍,而不是争议较少的精神疾病,故人本主义者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在此领域赢得了一大批支持者总之,在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存在两大倾向其一遵循“众数原则”,其二遵循“精英思路”(如马斯洛)众数原则提出的标准,必然是一种相对标准,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比照同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来判断;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即心理健康程度应以个人内在天性发展的程度来确定。
根据众数原则制订的各种标准具体化、操作化、量化工作做得较好,故大量精神卫生调查研究都应用了这类标准;而人本主义的标准不容易操作化,很少有根据这一思想编制的测量工具,故在调查研究中应用较少但在咨询和工作者的实践中,很多人是以这类标准来判断心理困难的性质,确定心理目标的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种研究思路的分歧其实根源不在方法论上,而是在制约方法论的一些更深、更基本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涉及人性观、价值根据、文化与人性等等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若干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标准与人性观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与研究者的人性观分不开,尽管不少研究者不关心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人是有固有天性的,现实人性(对个人而言也可说是现实人格)是在先天本性基础上,通过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出来的弗洛伊德其实也是这样看问题那么,衡量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就要看其先天本性现实化的程度(自我实现的程度)在这里,根本依据是那个先天本性以行为主义者为代表的学者不承认人有天性,只有习性人格就是经学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特点和习惯因此,不可能从人的天性中去寻找判别心理健康与否的依据如果要一位行为主义者回答什么是心理健康,他极有可能会说,能够在环境中获得较多强化者是为心理健康。
由于人生活的主题就是获得强化,而全人口中获得强化的概率分布肯定是服从常态分布的,因此行为主义势必支持“众数原则 2.心理健康标准与价值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总是和价值标准搅在一起,心理健康概念中往往渗透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这种渗透的情况很复杂,让我们分成几种情况来看一种情况是世俗的见解在历史上的不同文化中,都能发现把心理不健全混同(至少是部分混同)于德行不良这种世俗见解例如欧洲中世纪后期,不少女巫被看成是与撒旦勾结而遭放逐乃至处死中国人则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心术不正,妖孽就不会找到他身上来得了心理疾病不仅是不幸,而且是件丢脸的事情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即是这种见解的反映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学本身的见解在心理学概念体系中,性格由于包含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特点这一成份,故这些性格特点是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如自私、狡诈、傲慢,不仅是性格特点,也是不良品行 第三种情况是把一个人的社会贡献与心理健康程度混为一谈前述张海钟、柳夕浪二先生就有这种想法例如二人不约而同地举出一些天才、伟人曾有变态行为,来质疑心理健康标准的合法性这里隐含的逻辑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有价值的人,这些人的心理自然应该是健全的。
这个问题既有趣又令人困惑,因为非系统观察得到的印象好象与上述逻辑恰恰相互抵触弗洛伊德就曾陷入这一困惑,他一方面对治疗神经症感兴趣,另一方面又对证明神经症的人在科学和艺术上的首创精神和成就感兴趣[⑧]我国学者郭沫若也曾说过“天才和疯狂是孪生姊妹”的话 3.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跨文化的,还是受文化影响的,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者也和其他研究者形成对峙人本主义者的观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且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全体都有共同的内在天性,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虽然有许多行为(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异常)在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异常,但也有不少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看待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对同性恋的看法在美国的一些州,同性恋被视为变态,且违法;但有的州则认为既非变态也不违法在我国历史上,亦有狎男妓、童妓的陋习,狎妓者中不乏达官贵人,当时却无人视为性变态又如儿童多动症,已有不少人指出,中国父母、教师乃至医生常易夸大儿童过动行为,许多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如果按美国标准诊断,都不够多动症的条件。
其实根源就在于中国文化对儿童活动量的认定要低于美国文化由于以上这些分歧,使得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在出发点上就存在分歧自然在标准上就无法统一了而且以上问题大多比较棘手,很难一下子求得解决因此笔者试图就较实际一些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看法 三、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几点思考 1.适应和发展状况是心理健康考察的基本对象心理学家基本都同意,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基本任务适应是个人通过不断作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⑨]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适应和发展两个概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特定的适应水平上,由于个性生理的成熟,或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发生了改变,原来的适应平衡便被打破新的条件和新的要求需要高一级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由此产生了一种张力,使个体由原来的适应水平向高一级的适应水平推进,这一推进过程便是发展由此也可看出适应和发展概念的区别通常,适应水平总是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概念则指向个体与环境在未来可能达到的关系状况也可说,发展总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适应和发展应该是心理健康考察的立足点,或者说,心理健康考察的基本对象,就是一个人的适应和发展状况。
任何偏离这一方向的心理健康标准,都是察非其所现在让我们看看实际在现存的对心理健康的考察中,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医生较多关注个人的适应状况,他们思考较多的是症状、疾病、障碍这类问题一些较流行的测量工具也大多是受这一倾向影响而编制的,如MMPI,SCC—90,CMI等等,而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更是集中于考察适应不良(广义的)或心理疾病但另外一些心理卫生工作者如咨询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以及许多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则力图唤起人们对个人发展、潜能的注意有人(如马斯洛)指出,有些表面看来属于适应的问题,实际是发展受阻的一种变态反应[⑩]因为这两方面的学者接触的是两类不同的对象,精神病学家接触较多的是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这些人在适应现实方面的确存在缺陷;学校心理学家和工作者接触的多是正常人,发展性问题在这些人中表现突出一些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既能考察适应状况,也能考察发展状况在对特定人群进行考察的时候,可以侧重考察一个方面,但心理学家的心中始终应该考虑到二者的密切联系例如学校心理工作者在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行为问题时,就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想一想,该问题是发展中的暂时现象呢还是纯粹的适应不良。
2.心理健康评估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所谓心理机能,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方式和特点,以及这种方式和特点在个人生活中的有效性一个人在与环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