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藁城区尚西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测试习题211月无答案河大版.doc
7页河北省藁城区尚西中学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同步测试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niàng) 啜泣(chuò) 骸骨(hái) 锲而不舍(qì)B.哺育(bǔ) 星宿(xiù) 告罄(qìng) 恪尽职守(kè)C.咫尺(zǐ) 干涸(hé) 冗长(rǒng) 惟妙惟肖(xiào)D.狡黠(xiá) 亘古(gèng) 偌大(ruò) 味同嚼蜡(jiáo)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遮敝 羁绊 来势汹汹 变幻多姿B.籍贯 惆怅 锋芒毕露 蛛丝蚂迹C.寥廓 急躁 张皇失措 相形见绌D.取缔 婉转 迫不急待 黯然失色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网上对这个餐厅的评价相当高,我们品尝之后觉得名不虚传B.爷爷不会操作,于是我对他耳提面命,手把手教他发短信C.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对我的照顾简直无所不至D.转眼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真是满城风雨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5月30日,火星抵达11年来离地球最近的位置,人们几乎凭肉眼就能看到它。
B.高靖朝的土鸡蛋供不应求,主要的销售途径是通过朋友圈和好友群卖出C.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广大文学爱好者倍受欢迎的D.我们班“学霸”晓兮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热情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荡离愁白日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愁绪的繁多、深广、延绵不绝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呷浪之鳞”均以鳞代指鱼,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深刻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国家危亡、亲人离散的痛苦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匀称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B.《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C.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D.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通过广泛阅读,使我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
B.这个人谁都不认识C.我们在期末检测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键是平时的努力D.每位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8.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1)某中学七年级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在总结会上,有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家俱(具);另售(零);烧并(饼)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 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超女能有如此众多的“粉丝”,是代表了亿万 观众的一种心愿》结合三个小组的汇报,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 (2分)答:① ②(2)奇妙的语文魅力无限读到诗句“绿树村边合”、“春风又绿江南岸”,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满目苍翠可还有不少无色的“绿”如“绿色通道”往往指为方便、快捷、高效率办事的目标而建立的设施;“绿色关怀”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思和保护意识显然,这里的“绿色”不带色彩而有了新意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思越来越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完成下面各题 ① 绿色食品”与“绿色装修”中的“绿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② 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表达你对汉语美的感受。
2分)不断发展的汉语,如一幅景色迷人的画卷,如一首旋律美妙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痴迷、神往又见南山 李汉荣(1)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 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2)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3)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
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4)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5)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6)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7)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8)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9)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10)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11)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12)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13)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1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5)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16)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17)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18)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本文略有删改)13.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1)小时候: 2)后来: 3)辗转城市多年后: 14.作者在第⑥段中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4分)答: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4分)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答: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心灵之痛 查一路(1)车行到小区门口,前面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不知在张望什么出于安全考虑,我轻摁了一下喇叭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感到十分意外2)小女孩有瞬间的惊悸,然后回过头,恶狠狠地瞪着这边她的眼神吓着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成年人,我摇下车窗,想在车子经过时安抚一下她不料,在我开车经过的一刹那,我清晰地听到她骂了一句很脏的话,脏得让我当时无法逃避,此刻无法转述我很震惊,一个不过上三四年级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么脏的话呢?(3)我以前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用“震惊”来形容可能危言耸听了点儿,但这么脏的一句话,至少让我几个星期都不能释怀具体原因不可知晓,可以肯定的是,这孩子的心里有些痛,由痛而引发了一种恨4)一个月后,我又见到了这个女孩,还是在小区的门口这次她坐在她妈妈的电瓶车的后面,她的声音很大,反复问:“妈妈,我们家为什么不买汽车啊?别的同学家都有车烈日下,她的母亲只顾锁着眉头骑车,无暇回答她的提问5)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6)前段时间,因一场暴雨,一个亲戚让我帮他接小孩放学时节,某小学门前的广场上,车声鼎沸,喇叭声震耳欲聋。
一眼望去,雨雾之中处处是小车,挤满了整个广场,都是来接孩子的也有家长骑着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他们让孩子穿着雨披坐在身后,穿行于停在广场的汽车中间7)坐在汽车里的孩子们,则透过车窗玻璃,安逸地望着窗外,望着被雨水打湿的同学们8)国外的富翁,不会把私人游艇停靠在公共码头;而中国的富裕阶层,甚至仅仅是普通的有车一族,都希望自己的车轮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滚动9)由此,我想起了那个小女孩的心灵之痛10)这些年,我注意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心头有某种不便说出的痛有些痛,源于社会的一种病;有些痛,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的疏离与隔膜就说关于车这样的小事,如果有车的家长们尽可能把车停到离校门口远一点的地方,如果开车的人尽可能不冒失地摁喇叭,“有车没车”的意念可能就不至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划出一道伤痕11)有些痛,从根源上讲,不是我们造成的,但与我们有关因为无意间的冒犯与入侵,往往伤害了他人的情感2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2分)答:26.文章第(5)段“无意中,这个小女孩已经告诉了我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3分)答:27.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9)段的作用3分)答:28.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有何好处。
3分)答: 29.题目“心灵之痛”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4分)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