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中唐其他诗人教案.doc
25页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第七章 中唐其他诗人诗派主讲与拟稿:贾知洵第一节 大历诗风 一、概念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二、代表作家(一)韦应物作为大历时期能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韦应物,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约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有名的画家他少年时期任侠负气,15岁时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安史之乱起后,他曾入太学折节读书,于广德元年(763)出任洛阳丞在他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其《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说:“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驱马涉大河,日暮怀洛京。
前登太行路,志士亦未平"《寄畅当》云:“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韦应物的绝大部分诗歌,作于因秉公执法而被迫辞去洛阳丞一职之后,尤以大历中再度出仕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余年间的吏隐诗作见称于世在他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人对从政已感失望,感情退回到个人生活的小天地里,欣赏山水之美和闲静乐趣,从中寻求慰藉于是,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写得最好的是《滁州西涧》二)刘长卿在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似更具代表性.刘长卿,洛阳人,字文房,生年一直难以确定.经当代学者考证,他约生于开元十四年(726),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道的大历诗人由于家境较为贫寒,他早年矢志苦读,而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大概于天宝十一年(752)方登进士第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负谤入狱,两遭谪贬,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即使是早期作品,刘长卿的诗也没有青年人的慷慨意气,而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
到了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发为衰世的哀鸣刘长卿的才智并不很出众,思锐而才窄,敏于感受,拙于叙述,其诗十首以上语意即显重复,可在当时和后代的影响却很大.他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诗境清幽冷寂,饶有澹逸闲雅之趣他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三)大历十才子这一时期,在创作中以抒写冷漠寂寥情怀为主的其他重要诗人,便是“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音宏)、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在这里,我们再加上郎士元、皇甫冉、皇甫曾,把他们当作大历、贞元年间诗风相近的一派诗人来一齐介绍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所长亦各异如钱起才能很全面,其诗各体皆工,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李端才思敏捷,善于作应酬的送行诗。
卢纶曾到过边塞,其《塞下曲》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不乏昂扬气势,带有盛唐余韵此外,十才子都有反映战乱生活的诗,虽是冷眼旁观的客观记录,有的也写得较为深刻但“十才子”齐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再像前辈盛唐诗人那样充满兼济理想,真正的兴趣也不在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虽没有刘长卿诗那种浓重的孤独寂寞感,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总的说来,这批诗人的诗歌有两大特点第一,内容比较单一,多是借自然山水表现个人内心的感受他们虽然也写过一些气格豪迈、风骨遒劲的诗,但他们自己并不曾真正去过边塞从军、仗剑跃马,而是喜欢参禅访道,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使痛苦消融因此,他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低沉、伤感的,既很少迸发向外进取的勇气,也不是发出绝望的呼号.他们习惯于在山水溪石间寻觅宁静、恬和的气氛来表现自我的心境,所写那种幽深静谧的感觉,与盛唐诗歌明朗高扬而广阔的气象已大不相同了。
第二,艺术上有一种向六朝(尤其是二谢)诗风回归的趋向这批诗人大都推崇谢灵运、谢朓他们推重二谢,是因为二谢诗中那些描写自然山水的句子清丽秀美、精巧典雅,而他们学习二谢,也正在于词语的修饰和形式的精美.如通过精心选择意象之间有联缀意义的动词、形容词(即“诗眼”),使诗的意象富有色彩、音声甚至温度的感觉,并且与心理感受吻合,烘托了全句的气氛;有的诗句则纯以名词性意象拼合,让景观并列在读者眼前,由读者自行组合,这就使诗的内蕴容量和联想空间扩大了但这种对文字形式的过分讲究,又带来了内容单薄与全诗缺乏整体感的缺陷,使他们的诗尤其是他们最喜爱与擅长的五律,常常首尾两联粗糙乏味,而中间两联虽然清丽,却与上下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再就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大多描写山水风景就题材内容而言,他们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淡的艺术追求,则深受盛唐王、孟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然而,在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方面,大历诗歌也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在这方面,刘长卿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是个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的诗人,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构成了刘长卿诗歌独特的底色,形成凄清、萧索的秋之色调.让人感到寒冷的黯淡秋光,映照出诗人心灵中一个王朝的秋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即是这些暗淡清冷的词语使大历诗歌整体上给人以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是意象的运用.在大历诗歌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的意象在刘长卿的诗里用得较多,因为他是个偏重于主观感受的诗人,一般不对特定景物作工细的描写,意象的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刘长卿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青山”,自谢朓的名篇《游东田》里有“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的用法后,此一意象遂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在刘长卿的诗里也是如此.如“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青山”似乎成了诗人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一种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的居所此外,具有隐逸、高洁义蕴的“白云”意象,象征漂泊不定生活的“孤舟"意象,隐喻衰败消沉的“夕阳”意象,以及“芳草”、“落叶"、“沧洲”、“寒山"等,在刘长卿诗里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其情绪化的象征隐喻功能,远大于描述性和写实性.象征性意象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较为方便;但也极易形成某种情绪类型的固定符号,像贴标签一样反复使用后,成为程式化的表达,陈熟老化而失去新鲜感。
刘长卿的诗之所以让人觉得炼饰老到平稳而不新奇,甚至有语意雷同的毛病,与其喜用象征性意象不无关系.相较而言,其他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如钱起《湘灵鼓瑟》里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里的“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耿湋《晚夏即事临南居》中的“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李端《过谷口元赞所居》里的“重露湿苍苦,明灯照黄叶"这些诗句,均具有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其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划极为精致细巧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但要求诗人对客观世界有仔细的观察,细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传神地写出来.故大历诗人的写景更多面向现实物色,甚至连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蚁穴、蜂巢等细琐事物,也作为观察描写对象他们的眼光能深入到盛唐诗人忽略的细微角落,发现一些前人没写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小情趣,开辟出新的诗境一味地采用白描手法作诗而偏重于描述性意象,也会使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
大历十才子的诗,虽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境界,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而且不少诗作过于讲究描写技巧而显雕琢,以致有佳句而无佳篇三、大历主流诗风之外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在大历诗风的主流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两位独具特色的诗人:顾况和李益.他们的诗风都出生于开、天盛世,而卒于中唐由于独特的经历,他们的诗与大历诗风淡泊寂寞的主流情调有着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异于同辈艺术个性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以边塞诗独树一帜的诗人李益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生于天宝七载(748).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大历六年(771)登讽谏主文科,授华州郑县尉,后迁主簿约在大历九年以后至贞元初,他先后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灵州大都督杜希全、邠(音宾)宁节度使张献甫幕贞元中,他被幽州节度使辟为从事;后入朝,官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以礼部尚书致仕,太和初卒幻由于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春夜闻笛》第二节 韩孟诗派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
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意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一、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