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最新的汪曾祺散文集:故乡的食物.docx
5页汪曾祺散文集:故土(gùtǔ)的食物(shíwù) 小时读《板桥(bǎn qiáo)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chǎomǐ)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廉价(liánjià)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疑心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
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L〞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平安了。
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照顾,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答复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好似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内容总结(1)汪曾祺散文集:故土的食物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2)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3)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4)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5)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6)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 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