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doc
4页法治的宣言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一提到德国,世人心目中便会浮现出法西斯、党卫军、集中营、焚尸炉等 可怕的字眼无可否认,那的确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却不是德国历史 的全部事情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较少知道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欧洲中 部这片秀美的河山上,德国,自古以来,也曾是一个文化昌盛的伟大国家早 在二三百年前,德国就已经悄悄地取得了两项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文明成就: 一是教育,二是立法当时的德国,教师已是最受人尊敬、收入最高的职业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德国,已有了宪法、刑法、民法、劳工法、行政诉讼法等 一系列完备的法律,已形成了一种“法律权威至高无上,连国王也不能违反” 的法治传统 在这种伟大的传统之下, 发生下面这个“磨坊主告国王”的故事, 就一点都不奇怪了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德国首都柏林郊外的一个小城一一波 茨坦,来到那个世界法律史上空前绝后的经典故事发生的地方风光如画的波茨坦小镇, 位于柏林市西南 27 公里处全城最值得去一看的 名胜,当数隐藏在一片密林里的那座“无忧宫”一一桑苏西宫我们现在就站在这座著名的桑苏西宫的围墙外, 1866年10月 13日,普鲁士大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国王威廉一世,在大队御林军的前呼后拥之下,也 曾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这座行宫里。
说起来,威廉一世,在世界史上也还算是一个声名显赫的角色他在德国 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与中国的秦始皇、俄国的彼得大帝约略相比他一上台, 就马上对左右邻国发动了三场闪电式的侵略战,连战皆捷,开疆万里当日, 他正是刚打赢了对奥地利的“七周战争” ,刚刚把 500 万人口和 64 万平方公里 土地划入了普鲁士的版图,从维也纳大吹大擂地凯旋归来可以想像,当时的 威廉一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想当日,阳光灿烂的日子,得意洋洋的威廉一世登上了这座行宫的顶楼 在他的身后,簇拥着一大群卑躬屈膝的大臣和一大群花枝招展的贵妇小姐放 眼望去,这座行宫的建筑式样,连同宫内的喷泉、林荫大道、草地、雕塑,都 是由他的先祖腓特烈大帝在 100多年前,完全仿照法国的凡尔赛宫翻版建造的 正眺望着眼前美丽的风景,忽然,一座又残又旧的大风车磨坊,映入了他的眼 帘,挡住了他眺望全城的视线这给威廉一世兴致勃勃的好心情里,投下了一 道不可容忍的阴影拆掉它!”,威廉一世发出了一道阴沉的命令是,陛下!”一个大臣赶快飞跑而去不过很快就飞跑回来: “报告陛下, 拆不得,那是一家私人的磨坊……”威廉一世恼怒了:“花钱买下来!再拆!快去办! ” “是!是!”大臣再次飞奔而去。
然而,过一阵,又再次飞奔回来,气喘吁 吁地报告说:“陛下,陛下……磨坊……还是不能拆……”“为什么?” 威廉一世惊讶地问道而答案却很简单: “磨坊主……死活……不肯卖”多给他钱!他要多少就给多少! ”国王开始不耐烦了不行啊,陛下,那个倔老头儿说了,磨坊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传下来的, 一家人世世代代靠它糊口为生,它的价值无法计算,给多少钱也不肯卖! ”“混账!”威廉一世暴怒了我南征北战,攻城掠地, 取人皇冠领土如折路 边野花,这小小一个倔老头儿,居然敢与我讨价还价?威廉一世咆哮着:“马上 派兵去给我拆掉磨坊!谁敢抗拒,就地正法! ”一大队御林军应声蜂拥而去,铁蹄踏处,老磨坊顷刻被夷为一片平地事态发展至此,这样的一桩小事,这样的一个结局,在我们许多中国人的 眼中,是完全正常的一件事磨坊主老头敬酒不吃吃罚酒,有“权利”可以出 卖而偏不肯卖,那纯粹是他个人不识抬举,最后落了个鸡飞蛋打,除了怨自己, 还能怨谁?但德国人,就不是这样想的了国王竟然如此胡作非为,这个国家到底还有没有天理?”那个又穷又倔 的磨坊主老头,一边蹲在旧磨坊的废墟上,老泪纵横,一边向过往的人们大声 控诉很快,废墟旁便引来了一大群民众,个个都义愤填膺地议论纷纷 一一“这样蛮不讲理,完全是违反宪法的! ”“可他是国王呀!”“国王就可以随便侵犯老百姓的权利吗?”“国王就可以不遵守宪法,那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告他去”! “对!告国王”!“控告国王!”金光灿烂的无忧宫外,秋风黄叶,顷刻间化作了一场昏天黑地的风暴。
现在,追寻着当年成千上万波茨坦市民游行队伍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德国 的首都柏林最高法院的门外在波茨坦市民高呼“告国王”的口号支持下,磨 坊主老头就在这里,郑重地向普鲁士最高法院呈递了一份古往今来破天荒第一 次的“民告国王”的起诉书 一一被告人:国王威廉一世;事由:利用职权擅拆 民房;要求:赔偿一切损失!保障国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 起诉书一出,整个普鲁士震动了,整个德意志也都惊动了小市民告大国 王?整个欧洲,都在注视着这宗世界法律史上第一宗、 也是空前绝后的一宗“王 事案件”的审判开庭审判的那天,据说,柏林最高法院的旁听席上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人,但被告席上却空着,骄横的国王拒不出庭,也没有派律师代表前来应诉 可这并不妨碍审判的照样进行当原告磨坊主老头向法官详细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后,旁听席上爆发了雷鸣 般的怒吼声:“赔偿!赔偿!赔偿!”对这宗案情极其简单、事实一目了然的民事小案子,最高法院的三位大法 官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但正义女神的雕像,就矗立在法院的门外,雕像背后的那句格言,还铭刻 在三位法官的心头:“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三位法官最后终于统一了 意见 ——“法官只有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法官只忠于一个上司, 那就是法 律!”他们毅然地一致裁定: 被告人因擅用王权, 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 权利,触犯了《帝国宪法》第 79条第 6款。
现判决如下:“责成被告人威廉一 世,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 并赔偿原告人误工费、 各项损失费、 诉讼费等等费用 150 大元铿锵有力,大快人心!欢呼而出的人群几乎挤破了法院的大门 骄蛮的威廉一世接到这份判决书时,一双手竟不由地颤抖此时此刻,他 才醒悟到:如果他藐视法律,人民就会藐视他这个皇帝;如果他胆敢与法律为 敌,那人民就会愤怒地与他为敌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之后,威廉一世不得不 向法律低头,完完全全, —— 按法庭的判决书去照办一座崭新的磨坊又矗立在桑苏西宫墙外, 150 大元也送到了老头儿手上 磨坊主告国王的案例,终于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徘徊在柏林最高法院的法庭内,回想着这个 130 多年前的惊世奇案,真不 由我们不感慨万分西方人有事情就找法院,而中国人受欺侮则只会找中央电 视台中国人的衙门往往是官官相护,而西方人的法官是法不容权这一切, 真不由我们不惊觉,原来,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还真的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好 好学习的地方在这个西方法律的经典案例里,可以说,是集中了西方法治精 神的多个元素精华:那个又穷又倔的磨坊主老头,是在循法律的途径,去维护 他的个人权利;波茨坦的市民们,不是发动战争暴乱而是到法院去列队游行, 用和平的方式,去捍卫这个国家的法律正义;三位大法官,则是在兢兢业业地 履行“司法独立”、“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而国王的“权力” ,最终还是要受 到人民的 “权利”和法律的“权威”的约束,这就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示了 “法 律权威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什么叫法治?这就是!从上到下,人人都要依法办事,这才叫法治 至此,“磨坊主告国王”的故事似乎已经讲完但且慢,据说,出乎所有人 意料地,这故事还有一段极之感人的后话……那是在官司打完的几十年之后了那时候,骄横的国王威廉一世,与倔强 的磨坊主老头都已经先后去世,尘归尘,土归土了威廉一世的孙子,已当上 了德意志的第二个皇帝而当年磨坊主倔老头儿的儿子,也默默地继续当他的 第二代磨坊主不过,他也快变成一个老头儿了那座由法院判罚威廉一世重 建的新磨坊,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也开始变得有点残旧老人、孩子、旧 磨坊,加上生意萧条,风雨飘摇,第二代磨坊主老头面临着倒闭破产的困局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猛然想起了这一宗陈年旧官司他咬咬牙给威廉二世写了 一封信,表示想将上一代未达成的交易,由这一代来完成,即把这座旧磨坊出 售给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接到信后, 却非常认真地反复思考了整件事的前前后后 他认为, 这件事既表现了德国人民的法治传统,同时,又表现了威廉一世尊重法律的理 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旧磨坊, 可说是德意志全民族的一座丰碑因此, 再三思考之后,他亲自提笔,给磨坊主写了一封回信,随信赠给磨坊主 6000 大元,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并劝他好好保存这祖先遗留的产业,也为德国保 存这两家先辈所遵守的那种法治精神。
收到威廉二世的信和钱之后,第二代磨 坊主老头感动得热泪盈眶他遵照皇帝的愿望,把钱用来对旧磨坊进行了大力 的修葺,让它能容光焕发,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时至当日,我们来到这柏林 郊外的小镇,在桑苏西宫的围墙外,我们仍然能看到这座名闻遐迩的老磨坊微风吹来,树林沙沙响在悠悠的蓝天白云下,在丹枫黄叶的掩映中,这 座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老磨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不知疲倦地,仿佛还在 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权、法治”的古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