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34页高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综述1、 教学理念:利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发 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课堂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 识和掌握规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因素,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个方面3、 教学策略:用引导——探究的方式教和学教的策略是层层递进,学的策略是自主探究4、 教学程序:问题导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点拔提升→当堂检测→归纳小结整个教学程序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部分(1) 课前准备学案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该模式,设计高标准的学案,学案设计总体上分五块:①教学目标 及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课前自学指导,用于新授课之前学生通过预习解决③ 课堂讨论点拨,属于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知识性问题与能力培养问题④课堂检测,用于当堂的检测⑤归 纳小结,用于构建知识结构2) 课堂教学分五步: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合作探究→点拔提升→当堂检测→归纳小结课前准备时间分配自习时间预习学案目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活动认真完成学案上问题教师活动 提前一周编制学案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检查学生自 学效果5 分钟左右对要求通过自学应该记住的、掌握的进行检查。
检查形式多样, 快速,准确完成检测 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课前小检测本环节利用学案的检查学生自学效果课合作探究15 分钟左右【思考与交流】,主 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相 互讨论,互帮互学的 过程中掌握知识,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互帮互学投影让学生讨论的学 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堂养能力教学点拨提升15 分钟左右当堂检测5 分钟左右通过教师的点评、点拨,强调、拓展,补 充完善本节知识对本节所涉及的知识 和能力进行当堂检测 诊断反馈教学效果进一步修改、补充学 案内容当堂检测,巩固落实, 学生可以互相批阅、 汇报批阅结果点评各小组展示的问 题,强调重点、易错 点,拓展没有展示的内容公布答案,对典型题 目归纳解题方法归纳小结(3-5 分钟)把本节课中重点内容 学生整理知识脉络, 进行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解疑答难5、教学评价:既要评教又要评学,评教依据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师素质、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 进行评价,评学依据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习结果的检测等附件 1课堂教学示例: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 1 课时)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 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并能运 N 用进行计算A3、 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类比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2、通过分析比较,探究归纳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学重点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的建立和彼此的关系【课前预习】2H2+ O == 2H O 即表示 2 个氢分子和 1 个氧分子反应生成 2 个水分子,又表示 4g 氢气和 32g 氧气反应生成了 36g 2 2水,前者表示化学反应是微观上按一定个数、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即微观粒子)进行的,后者表示化学反应是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之间按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在实验室或生产上,取用物质都是可以称量的,特别是生产上,常以吨计所以在原子、分子或离子与可称量的物质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是什么把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来联系起来的?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11—13 页,1、思考微观粒子数与宏观上的质量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2、物质的量是一个 ,表示 ,符号 ,单位 。
3、1 摩尔的基准是4、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 ,符号 ,单位 5、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与粒子数(N)的关系: A6、摩尔质量的定义: ,符号 ,单位 ,公式 【预习检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是指物质的微观粒子数 B .能把物质的质量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一个基本物理量C.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D .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mol 氧 B.1 mol H SO2 43、在 1 mol H O 中( )2C.1 mol 米 D .1 mol 面粉A.含 1 mol H B.含 6.02×1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3 个氢原子 C.含 6.02×1023 个水分子 D.含 3.01×1023个氧原子A.氧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1B .硫酸的摩尔质量是 98g C.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44g D .CO 2—摩尔质量是 60g/mol2 3【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摩尔的概念呢?在实验和应用时,要计量原子、分子数,但原子、分子这些微观粒子都太小,肉+3+2-+眼看不见,难以称量的。
实验室测得 1 滴水中约有 15 万亿亿个水分子,那么 1mL、1L 水中该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这个数目是非常庞大的,若此时仍用“个”单位来计量生成1L 水需多少个氢分子和氧分子,将是非常不方便的,我们使用摩尔这个单位,将许许多多个微粒组成一个集体作单位,具有可称量和实际应用的意义象“打”、“箱”、“盒”一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思考与交流〗1、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其基准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多少数目的微粒为 1 摩尔呢?2、 如何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呢?【练习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括号中划“√”或“×”1) 物质的量表示物质的数量 )(2) 摩尔既可以表示物质的质量,又可以表示物质的数量 )(3)0.5 mol 氧 )(4) 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的单位 )(5) 小米的物质的量是 1 mol ) (6)NaCl 的量是 0.2 mol )【练习 2】(1)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2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1mol H 表示的意义是(2)1mol Al (SO ) 中含______Al ,_________SO ,1 mol Na 中含质子2 4 3 4◆探究(二)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考与交流〗电子1、 已知一个12C 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1.993 ×10-26kg,则 0.012kg 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多少?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 6.02 ×1023 的区别与联系【练习 1】 1 mol 碳原子约含________ 个碳原子;3.01×1023 个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1 mol H 约含有________ 个 H;2约含有________ 个质子;含 5.418 ×1023个质子数 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练习2】用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1molO 比1molN 的个数多N B.2g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2 2 A AC.3.01 ×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 D.1mol氨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A【练习 3】下列物质中所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 ) A.2molCH4B.3molNH3C.4molH O D.6molHCl2◆探究(三)摩尔质量:〖思考与交流〗1、 摩尔质量表达式是什么?公式变形后可以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是什么?1、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1mol 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练习 1】填写下列表格:-23+2-+ 2+ - 2-物质氦气H SO2 4微粒数3.01×1022质量(g)8物质的量(mol )摩尔质量(g/mol )H O0.52【课堂检测】【检测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 mol 任何纯净物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 B .1 mol O 中约含有 6.02×10223个氧分子C.1 mol H 中含有 2 molH2+和 2N 个电子 D.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 6.02×10 23A【检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A.1 mol N 和 1 molCO 所含的分子数都是 N2AB.1 mol H 和 1 mol CO 所含的原子数都是 N2 2AC.1 mol CO 和 1 mol CO 所含的氧原子数都是 N2AD.1 mol H SO 和 1 mol H PO 所含的原子数都是 4N2 4 3 4A【检测 3】1. 1 mol H 所含氢气分子的个数 。
2. 2 mol 氢分子含2个氢原子3.0.5 mol 水中含有 5. 1 mol H SO 中含有2 4个水分子 4. 2 mol 水中含有 个 H SO 分子,个硫酸根离子2 4个水分子,个氢原子6. 1 mol HCl 溶 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7. 1 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 mol H O 中呢?2【检测 4】1、含5.418×10 个质子的OH 的物质的量为 2、含有0.1molNa SO 的溶液中含2 4molNa ,molSO 43、在NaCl、MgCl 、MgSO 三种盐的混合溶液中,Na 含量为0.1mol ,Mg 为0.25mol ,Cl 为0.2mol ,则SO 的物质的量为 2 4 4【归纳小结】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的知识结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步步讨论、分步练习、归纳总结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互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回避了抽象的思辨性推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