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初美国的“黑人文化热”现象.doc
6页20 世纪初美国的“黑人文化热”现象黑人自从来到美国后一直备受歧视,被视为低人一等的种族,并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而在美国文化史上,黑人传统文化也一向被看作微不足道、比白人文化低一等的支流然而,20 世纪初,美国白人知识界曾出现过一阵“黑人文化热 ”,长期遭到鄙视的黑人传统文化第一次成为美国白人热衷的对象还有不少白人知识分子开始严肃地看待黑人艺术,认识到黑人文化对白人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美国白人知识分子不仅在文艺创作中以黑人为题材,而且成群结队地涌入纽约黑人聚居的哈莱姆区的夜总会,亲身体验黑人生活,表现出对黑人文化的迷恋为了迎合这种需求,美国主要出版社和文艺刊物也纷纷出版或发表黑人作家的作品,美国黑人文化因而得以发展和繁荣,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对于美国黑人与白人关系史上的这一特殊、反常现象,国内学界尚缺乏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的根源、形式及其实质做一探讨 一、美国“黑人文化热 ”的历史根源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而美国“黑人文化热 ”现象就是这种独特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知识界产生的幻灭感、工业化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普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美国的讹传、美国文化独立运动的推进等共同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变革,并最终导致“黑人文化热 ”。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济上为美国带来繁荣的同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美国白人知识分子造成了深刻和持久的精神创伤这场残酷的战争使美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曾令他们引以为荣的欧洲文明的衰落,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在对欧洲文明产生幻灭感和失望的同时,对其未来产生了困惑和迷惘这深刻地反映在美国“迷惘一代” 作家的身上 �┩小に埂ぐ���略特把一战后的西方社会比喻成“荒原” ,反映了当时西方知识分子的没落情绪; 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揭示了受到战争创伤、失去生活目标的一代美国人的绝望; 帕索斯的《三个士兵》揭露了毫无意义的战争如何摧残了个人的理想和爱好;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和隐藏在繁华外表下的社会危机与绝望情绪; 刘易斯的《大街》 、 《巴比特》和《陷阱》等小说从不同角度对美国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批判注:参见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 138―149 页)美国白人知识分子在摈弃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传统的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省” 或“内省” ,把目光转向本国的文化资源,热衷于探索新形式和新的价值观。
作为美国文化一部分的美国黑人文化自然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美国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发现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民俗和流行艺术遗产”,意识到“ 美国文化最深厚的根基似乎存在于黑人领袖杜波依斯说的不断被开发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承认的黑人故事和歌曲之中”注:Ann Douglas, ��Terrible Honesty: Mongrel Manhattan in the 1920s��, London, Picador, 1995, p.4.)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人士兵的出色表现,尤其是被誉为“地狱战士” 的第 369 步兵团在战场上所展现出来的英勇善战,象征着黑人的巨大潜力,也赢得了美国白人暂时的尊敬注:关于参战后回国的黑人“地狱战士” 在曼哈顿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参见 David Levering Lewis, ��When Harlem was in Vogu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3-5) 20 世纪初也是美国现代生活方式的开始之时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奉行的清教主义价值观念开始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感情、追求物质享受和放荡不羁的消费道德观。
“任何阻止自我表现或阻止充分享受眼前瞬间的法律、传统或艺术规则都应该打破并废止清教主义是最大的敌人讨伐清教主义的进军是每一个自由的人理所当然应该参加的唯一的进军 ”(注:〔美〕马尔科姆・考利著、张承谟译:《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年,第 54 页) 美国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爵士乐,因为强调官能感受和自我表现、具有强烈的原始音乐节奏而成为反叛精神的象征正如大卫・明特所言:“爵士乐纵情多变,不受约束,自我随意; 它唾弃文雅,无所顾忌;它对虚情假意嗤之以鼻; 它代表反叛,崇尚变化 ”(注:David Minter,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66, p.85. 转引自虞建华等:《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4 页) 爵士乐因此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20 世纪 20 年代被冠以“爵士时代” 与此同时,在亚布拉罕・ A ・布里尔、 G ・斯坦利・霍尔等人的努力下,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美国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被反传统者奉为一般意义上的幸福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原始冲动是一种健康的自然表达,而清教主义过分压抑的生活是对人性的压制,阻碍了人类获得真正的幸福; 通向解放的道路就是释放受到压抑的性冲动在这种理论影响之下,美国白人知识分子对于自身和有色种人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认为白人的潜意识受到清教道德的种种约束,而黑人“原始” 民族因为没有受到“超我 ”的限制而具有更加开放和健康的心灵,黑人诚实、直露的情感生活正是白人所缺乏的,只有黑人文化才能帮助处于垂死挣扎状态的白人文明摆脱荒瘠注:参见 Nathan Irving Huggins, “Introduction to Voices from the Harlem Renaissance”, in Cary D.Wintz(ed.),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1940-1979��,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p.65) 于是,在美国白人眼中,黑人作为“黑鬼” 的可笑形象退居次要地位,而黑人作为给人以感官娱乐和富有节奏感的非洲人形象占据了主导地位美国黑人身上所具有的“原始特性”不再是美国白人嘲弄的对象,而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一种财富,黑人的舞蹈、音乐、灵歌和伤感民歌等成为白人热衷的对象。
美国白人知识分子开始与长期遭受美国主流社会歧视的黑人站在一边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刘易斯・门肯认为:“黑人在不止一个方面比绝大多数美国白人要强 ”(注:H.L.Menken, “The Burden of Credulity”, in Cary D.Wintz(ed.), ��The Politics and Aesthetics of “New Negro” Literatur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6, p.306.)“美国多次政治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夏洛特・奥斯古德・梅森则认为:“黑人是把美国与纯朴大自然连结起来的伟大纽带,黑人心灵里有一种奇异的东西,蕴涵着精神的力量和自然的和谐,可以为西方世界提供珍贵的东西 ”(注:转引自 Langston Hughes, ��The Big Sea: An Autobiography��, New York, Hill & Wang, 1963, p.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