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高度化产业结构论文.docx
13页高度化产业结构论文 1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评析 1.1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3年卷)的统计数据,将考察年份内山东省的人均GDP(人民币)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并参照美元通货膨胀率(1980—2012年均约为0.031)换算为1980年美元计价水平然后利用插值法计算考察年份内历年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数据,为比较直观的比较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利用两组产业结构数据绘制图1、图2、图31.1.1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第一产业标准相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到:1990—2012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比重相对应,均呈现下降趋势,1990—2004年的大多数年份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略低于钱纳里标准比重(1991、1995、1996年除外);其中,1990年,钱纳里第一产业比重为29.38%,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为28.1%;2005—2007年、2010—2012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比重基本一致,2006年至今,在山东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其第一产业比重开始略高于钱纳里标准,其中2008年高出3.4个百分点。
1.1.2山东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1990—2008年二者均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2年二者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钱纳里标准第二产业比重在走势上更平缓些1990—2012年,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钱纳里第二产业比重,1990年、2000年、2008年,分别高出7.22、6.53、7.85个百分点由图2可知,山东省的工业化程度要高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工业化程度,在1995—2002年间,二者差距比较稳定,而2003—2008年,二者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1.3山东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如图3示从图3中可以直观的看到,1990—2012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1990—2002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平缓上升趋势,而200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之后又开始缓慢上升考察年份内,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高于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标准产业比重比山东省的比重分别高出5.84、8.51和11.43个百分点。
综上可知,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山东省第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可以初步得出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分析产业间比例合理性的参照结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该方法也存在标准结构模式是根据样本国家历史资料统计得出,未考虑各国或地区资源条件存在的差异,未确立产业间比例合理性判断规则的不足因此,为了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山东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该文在利用传统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Hamming有限点贴近度的方法,阐明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 1.2山东省三次产业的Hamming贴近度分析 利用有限点贴近度(Hamming贴近度)的方法比较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与山东省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其中,sri为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式中各产业的所占比重;sdi为山东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Th代表实际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Hamming贴近度,i=1,2,3次产业一般来说,Hamming贴近度越小,则实际产业结构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实际产业结构越不利用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Hamming贴近度越大,则实际产业结构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小,实际产业结构越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计算出Hamming贴近度,见表1所示根据表1中数据,确立实际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判断规则,如下所述,首先找出最高贴近度(96.10)、最低贴近度(91.92),并计算出平均贴近度为94.15,然后根据Hamming有限点贴近度方法,计算判断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的临界值,见表2其中,94.80≈平均贴近度+(最高贴近度-平均贴近度)/393.41≈平均贴近度+(最高贴近度-平均贴近度)/3根据表1、表2中数据,绘制图4由表2、图4可以判断,从总体趋势而言,1991至2003年(1993年除外,该年Th值=92.56<93.41)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指标均高于较为合理度下限93.41,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中1995—200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指标均高于合理度下限94.8但是2004—2009年,Th值均低于较为合理下限(93.41),即在此期间山东省产业结构由原来的较为合理逐渐转变为不合理考察年份内,2001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最高,Th值为96.10,此后,山东省产业结构与标准产业结构差异变大,其中Th值2005年最低为91.9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山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 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方法很多,例如标准的“发展型式”判别法、相对比较判别方法和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法,其共同之处是将两个产业结构系统进行比较该部分借鉴上述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分析,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比较为考察1990—201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引入产业结构高度值指标,考察山东省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在该指标上的差异H=H1P1+H2P2+H3P3式中,H为产业结构高度值;P1,P2,P3分别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H1,H2,H3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高度值,分别赋值为1、2、3利用上述公式,并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3年卷的统计数据,计算山东省、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值并绘制图5,图5较为直观的反应出山东省与各区域产业高度值差异由图5可知,山东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值均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1990—2012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值,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均高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90(2012)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山东省该项指标分别为2.11(2.41)、2.09(2.38)、2.16(2.36)和2.02(2.20)。
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值只有1995—2003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其它考察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15和2.25,山东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1990—201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值年均增长率为0.57%,该数值相比山东省年平均经济增张12.97%显得微不足道,反映出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没有因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而快速推进在以上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为深入度量山东省与以上三个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距,更为客观准确的表现该差异的演变趋势,以下进一步利用欧式距离法进行判断欧式距离法的公式为rAB=[Σni(uAi-uBi)2]1/2;其修正公式为rAB=1-c[Σni(uAi-uBi)2]1/2,令c=1/21/2,A为判别的产业结构系统;B为参照系的产业结构系统;rAB为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uAi为产业i在A产业系统中的比例;uBi为产业i在B产业系统中的比例为便于比较,经过修正,将正指标(数值越大,差距越大)改为反向指标并将数值扩大100倍(数值越大,差距越小)运用欧式距离法检验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由表3中数据可知,在1991—1995年,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指标分别由89.2、93.24和88.08增张至93.36、94.69和94.86,说明山东省与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缩小;1996—2000年,该项指标一直在94左右徘徊,说明差异达到一种比较稳定状态;而2001—2008年,山东省与长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指标由94.12和93.24降至91.73和89.95,表明山东省与长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差距在迅速扩大。
3山东省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根据1990—2012年产值结构,将山东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较,第一产业和钱纳里标准基本相当,较为合理;但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低于钱纳里标准;根据Hamming贴近度衡量山东省产业结构已趋于不合理此外,比较1990—2012年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数值均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山东省的该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低于上述三大经济区域山东省产业结构相当于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的国家产业结构水平,总体结构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仍存在局部结构不合理现象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3.1第一产业面临的问题 3.1.1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其它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例如2010年农业内部产值结构,种植业所占比重为55.18%,林业仅占1.30%,服务业仅占4.1%,渔业为12.74%3.1.2农产品加工不足,附加值低目前山东农产品销售仍以鲜销、鲜食为主,蔬菜加工率低,加工程度不足水产品、畜牧产品仍停留在冷冻等初级加工的生产模式例如,2008年,畜产品和粮食总产量分别为684.10万吨、4316.30万吨,加工率分别为50.29%、45.60%。
3.1.3农产品出口层次低,市场集中,缺乏国际竞争力山东省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工艺粗糙,附加值低,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市场开发和产销协调工作发展缓慢在出口农产品中,水产品、蔬菜、水果、肉食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约占78%,其中约80%销往日本、欧盟、韩国、美国和东盟,出口市场集中,需求增长乏力此外,出口的农产品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山东为苹果生产大省,但出口量却不高,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有:包装以大包装为主,未分等级,大小不均、采后保质能力差、农药残留超标等 3.2第二产业面临的问题 3.2.1高能耗、重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山东省工业目前还停留在低加工性原材料重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对能源和自然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消耗山东地区正处于这种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高,高能耗、重污染不断加剧的阶段山东省优势产业集中分布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2005至2010年上述行业的产值均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并不十分突出。
而且以上产业技术设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虽然在国内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外技术依赖,而引进的技术水平低,耗水、耗电,占据了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3.2.2区域主导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断裂明显山东省的多个城市在产业定位时缺乏全局高度的协调和沟通,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内产业间的横向联系,制约了产业经济协作体系发育,不利于构筑基于整体优势的核心产业譬如,青岛与济南的产业结构非常类似,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此外,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城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指数在0.8左右,在40个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