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黏剂与涂料第一章.ppt
81页Chap.1胶接基础1.1序言1.2胶粘剂的组成和分类1.3接头强度的解释1.4胶接流变学与胶接破坏1.5与胶接相关的因素1.6胶粘剂的选择第一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1、定义:望文生义国家标准通过粘黏附作用,能使被物粘结合在一起的物质所谓黏附作用是指两个表面接触时依靠物理力化学力结合在一起的现象胶:一类具有粘附性能的物质的总称;粘:多音字同(黏)胶的示性形容词 完成胶接的动词 剂: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第二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1、定义:未尽之意 日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间介入第三材料作为中间层,使材料相互结合起来,起结合作用的第三物质称为胶粘剂 自编:凡能润湿成一层薄膜,依靠这层薄膜在一定条件下固化或硬化,在两个相同或不同表面之间形成物理力、化学力或二者兼有之力使之结合在一起并能在一定条件下满足使用要求的物质第三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1、定义:关键词汇 粘黏附 两个表面依靠化学力、物理力或两者兼有的力使之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润湿 因液体亲和固体而在其表面扩散的现象 固化 胶粘剂通过化学反应(聚合、交联等)获得并提高胶接强度等性能的过程 硬化 胶粘剂通过物理作用(如结晶、冷却、挥发性组分的蒸发等),变硬并提高胶接强度等性能的过程。
第四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2、胶粘剂的发展历史: 世界情况: 四方面提高: 三大体系: 树脂橡胶混合 天然天然合成合成 ;单一单一 复合;复合;水溶水溶耐水耐水 ;高能耗高能耗低能耗低能耗 第五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2、胶粘剂的发展历史: 我国情况: 源远流长历史 相对落后明代 与时俱进当今 黄帝煮胶黄帝煮胶 万里长城万里长城 秦秦俑战车灵隐主梁俑战车灵隐主梁 年代引进 年代完善 年代提高明代萌芽清朝误国民国明代萌芽清朝误国民国混战混战 第六页,共八十一页20世纪初,合成树脂的出现成为粘接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划时代的里程碑1907:美国L.H.Baekland等人发明酚醛树脂,1910年Allied化学公司又开发古马隆树脂,在此基础上,美国于1912年研制成功酚醛树脂胶黏剂1925:美国试制出天然橡胶型压敏胶;1926:醇酸树脂胶黏剂;1930:英国British Cyanides公司研制出脲醛树脂胶黏剂;加拿大试制出可小批量生产的聚乙烯醇胶黏剂前苏联试制成功聚丁二烯橡胶;1931:美国开发氯丁橡胶;1933:德国研制出丁苯和丁晴橡胶,1935年试制生产聚异丁烯;1937:A.G.Bayer公司开发聚氨酯;1939:美国聚醋酸乙烯胶黏剂;第七页,共八十一页。
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出丁基橡胶,1941年开发出三聚氰胺胶黏剂;1942年开发不饱和聚酯胶,1943年使有机硅胶黏剂投入生产;1946:瑞士Ciba Geigy公司试制成功双酚A环氧树脂,使胶黏剂品种日趋增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胶黏剂研制中独领风骚,1953年乐泰公司成功研制出厌氧胶黏剂,迄今风靡全球,1955年Eastman(伊士曼)公司研制出a_氰基丙烯酸酯,1958年又试制成功酚醛环氧树脂,1959年杜邦公司的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问世,次年又使EVA聚合物投入生产;20世纪60年代,胶黏剂的研制达到了顶峰,1961年美国Narmco公司高性能耐高温的聚苯并咪唑,同年杜邦公司又研制出同类聚酰亚胺胶黏剂,1962年美国Westing House公司开发出聚二苯醚胶黏剂,同年Dow Corning公司也研制出无溶剂硅树脂胶黏剂,1965年该公司试制成功脂肪族环氧胶黏剂,1969年英国的Midland公司试制成功聚酚醚胶黏剂第八页,共八十一页20世纪70年代:胶黏剂工业逐步转入系列化和完善化阶段,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品种,1970年日本曹达公司使1,2-聚丁二烯商品化,英国的ICI公司开发出聚苯醚砜,1975年美国试制端稀型无溶剂硅树脂胶黏剂,杜邦公司研制的液晶聚合物和瑞士Ciba Geigy公司的加聚性三嗪树脂胶黏剂;当今:胶黏剂的研制逐步向功能化、高性能化、专业品级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九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3、胶粘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应用广泛: 木材加工方面:人造板(七板):第十页,共八十一页人造板(七板):胶合板、(竹 ) 刨花板、 FQ NQ NQ 纤维板 FQ中纤板 NQ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人造板(七板):细木工板 NQ地板 FQ水泥木丝板 水泥 第十二页,共八十一页人造木(两木):层积木、 集成木 Q NQ FQ N第十三页,共八十一页装饰装修(覆面基材):塑料贴面板 NQ FQ SQ贴面薄木(0.20.50.8): 成卷薄木 NQ+PVAC 层 集 薄 木 API ( 湿 固 聚 氨 酯 ) 改性FQ 集成薄木 EP+聚酰胺人造单板(纸质胶膜): 华丽板 SQ DAP 宝利板 UP 酚醛胶膜 FQ第十四页,共八十一页家具制造 : 榫接: 皮骨胶 NQ PVAC 拼接: EVA CR EP 粘贴: PVF 各类乳胶 第十五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3、胶粘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其他行业 :建筑装修包装材料 纸质 松香 淀粉 水玻璃机械制造 铸造 FQ 糠醛树脂 PU腻子生活用品 鞋 CR PI航空航天 蜂窝材料 磷酸盐系列第十六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3、胶粘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应用意义 : 代木、节木 : 板种 胶合板 刨花板 纤维板耗木 2.22.5 1.31.8 2.53.0代木 5.0 3.0 5.65.7第十七页,共八十一页。
1.1序言3、胶粘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应用意义 : 改善性能: 各向异性 变形 美化 易燃 易腐 提高效率: 涂料饰面 榫接胶接 第十八页,共八十一页1.1序言3、胶粘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应用现况: 木工用胶 60% 其中:NQ 85.2% FQ 6.3% PVAC 6.1% MF 2.1% 其它 0.3%第十九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 必备成分粘料(binder) : 胶粘剂配方中起粘附作用的主要物质 第二十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 充分成分辅料 :交联剂 :固化剂(curing agent) 直接参与化学反应使胶粘剂固化的成分促进剂(accelerator) 促进化学反应使胶粘剂低温、快速固化的成分偶联剂( ) 通过架桥作用,与胶粘剂及被粘物发生化学反应而提高强度的成分 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 充分成分辅料 :填料(filler): 增粘剂(tackifier) 能增加胶液粘性或扩展胶粘剂黏接范围的固体物质 增稠剂(thickener)为增加胶粘剂的表观粘度而加入的非黏性固体物质。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 充分成分辅料 :填料(filler): 填料用材料:有机物: 淀粉、蛋白、单宁、木粉、木素无机物: 炭黑、钛白、锌白、炭白、双飞粉、膨润土、高岭土金属粉末:铜、铝、铁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充分成分辅料 :填料(filler): 填料的作用: 有利操作:增稠、触变有利操作:增稠、触变缓冲应力:温度、缩聚、缓冲应力:温度、缩聚、提高强度:交联提高强度:交联赋予功能:导电、导磁、导热赋予功能:导电、导磁、导热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充分成分辅料 :稀释料 :用来降低胶粘剂固体含量及粘度的液体添加成分 溶溶剂剂 广广义义:溶溶剂剂、增增溶溶剂剂、 稀稀释释剂剂 狭义:溶剂狭义:溶剂 分散剂分散剂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1、胶粘剂的组成:充分成分辅料 :增韧剂(flexibilizer)、增塑剂 用于改善胶粘剂的脆性,提高其韧性的物质而添加的昂贵成分。
其它 :防火剂、防老剂、防腐剂、阻聚剂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2、胶粘剂的分类:按固化方式分类 :溶剂挥发型: 化学反应型: 冷却冷凝型: 溶剂型:水、有机溶剂乳液型:两液型:催化剂型、加成反应型、交联反应型一液型:热固型、抢夺反应型、其它反应型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2、胶粘剂的分类:按物理表观形态分类 :液态型:水溶液、非水溶液、乳液(胶乳)、无溶剂型 固态型:粉状、片 块状、胶膜 带状:黏附型、热封型膏状与腻子型: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2、胶粘剂的分类:按主要化学成分分类 :无机胶粘剂:硅酸盐类、磷酸盐类、硫酸盐类、陶瓷 有机胶粘剂:天然有机胶粘剂:合成有机胶粘剂:淀粉类、蛋白类、天然树脂类、天然橡胶类、沥青类 树脂型:热塑性、热固性 橡胶型 复合型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一页1.2 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胶粘剂的组成及分类2、胶粘剂的分类:按用途分类 : 结构胶:酚醛树脂胶、环氧酚醛胶等 非结构胶:聚醋酸乙烯、聚丙稀酸酯、橡胶类等 特种胶:导电胶、导热胶、光敏胶等 第三十页,共八十一页。
1.3 接头强度的解释1.3.1胶合理论胶合理论 1、机械理论 (产生胶接力的第二位次要因素) 依据:粗化增强 套接强度搭接强度 解释:机械结合力与摩擦力有关它必然与压力、表面不平整度有关 机械摩擦力 润湿液体胶粘剂渗透变定 胶钉、钩、锚 胶接接头 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一页实例:无机胶中氧化铜与磷酸的固化反应,套接强度搭接强度(对接强度); 机械结合理论对于木材这种多孔质的被胶接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木材表面存在的大量的纹孔和暴露在外的细胞腔是形成胶钉作用的有力条件)不足:无法解释化学处理的增强作用,不能解释非多孔性材料(如玻璃)的胶接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一页 2、 扩散理论(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通过相互扩散产生分子缠绕强化结合而产生胶接强度) 依据:金属扩散塑料冷封接塑料热熔接 解释:过渡层 大分子摩擦力 润湿T、P热塑性液胶扩散穿插介面消失 胶接接头 帚化 溶剂挥发 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一页 扩散理论认为:高分子化合物之间的胶接作用与它们的互溶特性有关当他们极性相似时有利于互溶扩散 依据扩散的热力学条件,只有同类高分子化合物才能互溶和扩散,因此扩散理论(适用于解释同种或结构、性能相近的高分子化合物的胶接)。
依据扩散的动力学条件,适当降低分子量,提高两种聚合物的接触时间和胶接温度,都将增强扩散作用,提高胶接强度 不足:不能解释三相交联物质的胶接现象,不能解释金属与陶瓷、玻璃等无机物的交接现象 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一页3、 吸附理论 (胶接作用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物理吸附则是胶接作用的普遍性原因) 依据:近程分子力即范德华力的客观存在 解释: 根据吸附作用能可知:胶黏剂与被胶接物极性越大,接触得越紧密,吸附作用越充分,物理吸附对胶接的作用越大吸 附 近程分子力 润湿T、P胶液比表面靠近100 nm 胶接接头 T、P 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一页 实例:醋酸乙烯-氯乙烯-顺丁烯二酸共聚物胶接玻璃,剥离强度与羧基浓度有关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能够吸附液体和气体范德华力包括偶极力、诱导偶极力和色散力吸附理论优点:正确地把胶接理论与分子间作用力联系在一起吸附理论不足:把胶接作用主要归因于分子间作用力不能圆满解释胶黏剂与被胶接物之间胶接力大于胶黏剂本身的强度这一事实不能解释胶接力的大小与剥离速度有关的事实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一页n不能解释极性的-氰基丙烯酸能胶接非极性的聚苯乙烯类化合物的现象;不能解释高分子化合物极性过大,胶接强度反而下降的事实。
不能解释网状高聚物,当分子量超过5000时,胶接力几乎消失的现象n另一方面,许多胶接体系无法用范德华力解释,而与酸碱配位有关如酸性沥青在碱性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