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历史与社会复习.doc
10页八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叶丰华第三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朝历史: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 秦朝的建立:1. 时间:公元前221年 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3.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口诀:喊赵薇去演戏)4.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和开灵渠) 灵渠:沟通漓江和湘江5. 意义: ①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6.秦为何能统一六国?原因:①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军事和经济力量强大(最主要原因)③统治者有野心④人民渴望统一⑤物产丰富,粮食充足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二、秦始皇的大一统(一)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3个)1.皇帝制 (最高统治者)2.三公制度(中央): 太尉:军事; 丞相:行政; 御史大夫:监察3.郡县制(地方): 直属中央管理,有任期,不世袭 (政治的影响:1.巩固封建国家统一; 2.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2) 法律:颁布秦律 (严刑峻法)影响:积极:维护统治,长期沿用;消极:激起民愤,威胁统治(3) 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 (后来演变为隶书)影响:维系中华民族文明,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巩固统治。
4) 经济: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2.统一度量衡意义:促进经济交流,巩固统治5) 交通: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影响:车辆全国畅行无阻,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巩固统治6) 思想:焚书坑儒影响/评价: 利: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弊:钳制了思想,摧残文化3、 评价秦始皇(注意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一分为二,史论结合)功: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六国,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设立郡县,颁布大量律令,这些都沿用至今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过:焚书坑儒,严刑酷罚,使人们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民不聊生四、秦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1.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制 3.郡县制 4.确立统一的疆域5.统一文字 6.统一车轮两轮之间的距离 7.统一货币五、对现在的影响:1.县制 2.长城 3.灵渠 4.隶书 5.度量衡注意: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失去民心。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朝一切措施最根本的目的: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朝各个方面的大一统措施和制度,总的称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所以修建工程的是徭役,不是奴隶,社会性质再具体、完整一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一、秦的暴政:(公元前221—公元前207)1.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长城、阿房宫、骊山墓)2.严刑酷罚 3.赋税繁重2、 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原因: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残暴统治 影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秦朝的残暴统治口号: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呼吁人民起义)2. 刘邦项羽起义 项羽: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胜秦;刘邦:公元前207年入驻咸阳, 灭秦注意:秦朝在公元前207年正式灭亡的,不是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先入军,占领咸阳,秦是被刘邦所灭,不是项羽 )3、 楚汉之争:刘邦(沛公)VS项羽(西楚霸王) 刘邦胜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刘邦彻底击败项羽)成语:四面楚歌、揭竿而起、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刘邦获胜的原因: 根本原因——刘邦得民心; 其次重要原因——刘邦善于用人(注意:楚汉大军,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差很多)4、 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区别秦首都咸阳)汉初政策:修养生息 (实质:农本思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文帝和景帝:合称文景之治)作用:国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问:为何会出现文景之治?因为西汉建国之初,社会凋敝,经济萧条。
所以,统治者励精图治;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材料:“西汉初年,牲畜奇缺,连皇帝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也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库空虚,国家贫穷原因:1.秦的暴政 2.连年的征战(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2)为解决问题,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果?措施:休养生息 成果:为西汉带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使国家的经济又恢复发展,开始变得富足3)这种成果对西汉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经济的发展为西汉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西汉的发展,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五:朝代更替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以民为本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一、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措施(一)政治上:1.削弱诸侯势力背景:汉初,刘邦大量分封王侯,群国并行——王侯势力膨胀——汉景帝削藩(晁错建议)——七国之乱——周亚夫平定——汉武帝即位内容:实行推恩令(主父偃建议) 作用: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诸侯权力和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2.加强监察制度目的:加强对各地官员监督 措施: 地方:刺史制度 中央:司隶校尉 影响: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巩固中央集权和统治。
二)经济上: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三)思想上: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目的:巩固中央集权 内容:主张凡是与孔子思想各不相符的各家学说都应该加以禁绝2.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影响: 积极: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巩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消极:禁锢头脑,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不利于其他学说文化发展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有何巧妙之处?答:不费一兵,不损一土,和平方式削弱了诸侯国权利,还让新分封的侯王对汉武帝心存感恩,归中央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3、 评价汉武帝:功:①实行了推恩令,削弱了诸侯权力和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地方实行刺史制度,中央设置司隶校尉,加强皇帝权威和中央集权;③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盐铁专营,增加中央收入④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太学、官学,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⑤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⑥三击匈奴,保卫边疆过:①多次开展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②罢黜百家使人们思想禁锢,文化专制不利于其它学说发展四、西汉后朝代更替 西汉 王莽新政(公元9年~公元25年) 东汉:刘秀(光武帝、洛阳)注意:①从秦朝“焚书坑儒”到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反应出的历史趋势:统治观念的变化。
法家——儒家②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是因为儒学倡导爱惜民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所以符合统治者统治需要,统治者大力倡导③实质:德治爱民都是表象,实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手段,单纯的德治不存在④目前我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措施:科教兴国、尊师重教、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一)秦与匈奴的关系: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二)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初期:白登之围 和亲(被动的,屈辱的和亲,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但促进文化交流、和平)(2)汉武帝时期:武力反击,三击匈奴(卫青夺取河套,霍去病夺得河西走廊) (3) 汉武帝之后:和亲:昭君出塞(汉元帝) (主动的,和平的和亲)作用:促进、加强了匈奴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匈奴与汉族的友好与团结,巩固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4)东汉时期:北匈奴 大败北匈奴 西迁—— 消失 南匈奴——与汉族逐渐融合二、汉朝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一)西域的范围: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 概况: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农耕为主 物产:药材、葡萄、良马、玉石等(二)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北击匈奴之前)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目的:友好访问 意义: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地物产交流,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北击匈奴之后)(3)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目的: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 意义: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保障东西商路的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广大地区交流与对西域的管理4)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葱岭——中亚——西亚——欧洲意义:1.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沟通了亚欧两大洲2.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五)张骞精神:不辱使命、不屈不挠、执着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爱国、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3、 汉朝与南方、西南民族的关系:修道路、设郡县 “滇王之印”四、汉朝与周边王朝的关系:朝鲜半岛(名马) 汉朝铸铜制漆技术 日本(大化改新)安息(西亚:后来的波斯,现在的伊朗); 大秦(欧洲——又叫古罗马)五、认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1.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史上,多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促进和中原王朝相互竞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2.决定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家的强弱关系到东汉时期,汉朝军队多次大获全胜,汉朝北部的边患也基本解除。
3.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①国家的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想来) ②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府重视,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欢迎来)③海陆路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能来)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1、 造纸术:①发明:西汉前期 特点: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作用:便利了人们的书写② 改进:时间:东汉(105年) 人物:蔡伦(东汉) 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影响: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使用普遍起来,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③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2、 数学:①《周髀算经》: 内容: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