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患互动模式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的影响.docx
5页医患互动模式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的影响 R742A1672-5085(2012)45-0062-02【摘要】目的探讨医患互动模式对急性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试验组给予医患医动模式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后Barthel指教、Fugl-Meyer评定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及Fugl-Meyer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患互动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关键词】医患互动脑卒中偏瘫康复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1]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为此,我们采用了医患互动模式,期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预后有所改善。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为2006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住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从中随机抽取100例经颅脑CT或MRI证实有卒中病灶,且均伴有左侧或右侧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意识清楚,可理解治疗师指令,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40~82岁,病程8~72d,平均(37.2±2.9)d;对照组50例,29例,女21例,年龄39~79岁,病程11~69d,平均(34.1±3.2)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遵循Brunnstron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六阶段的实际情况,把试验组患者分成几组:采取医患互动模式进行康复治疗,即医方(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与患方(患者、家属)由康复医师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治疗师实施治疗要求:患者、家属积极参加,形成康复团队,共同参与康复训练1.2.1注重主动参与和合作,把激发患者强烈康复欲望,主动乐意接受康复训练作为首要任务应用患者求生、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心理,引入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动机制,对在训练中表现优秀,模式正确,效果显著者,不断进行肯定、表扬,对信心不足者,鼓励其边观察边模仿与自己相似的他人成功相应训练内容,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对运动动作欠正确者,治疗师将肢体的运动动作分解为若干个易于掌握,易于实现并可逐步提高的小动作,同时,对其运动动作不断进行修正,获得正常运动模式。
使患者对完成下一个动作充满信心和兴趣1.2.2实行开放运动训练,营造互学、互练、互动的良好训练气氛,进行情景训练,加深印象在治疗师的示范指导下,各组患者、家属相互观察,相互对比在增加自身成功体验的同时,定时组织各组患者、家属进行交流,互相介绍与分享各自成功经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随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调整,找到诱发正常运动模式训练的切入点,形成一种互动效应达到预期康复效果1.2.3互动持续治疗重视住院患者家属的康复教育,使其对康复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基本了解残疾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家属参与的必要性,并教给家属一定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患者出院后转为家庭持续康复,每日6~8小时,每周复诊,反馈患者信息,治疗师应保持热情鼓励患者,督促家属完成康复计划,在修正训练方案后再进行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1次,并实行一对一家属培训,待家属掌握康复训练要领后回家继续康复,3个月后来院复诊,每周1次,6个月后每2周1次,直至一年1.3评定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及Fugl—Meyer评分2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及Fugl—Meyer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Barthel及Fugl—Meyer评分3讨论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3]本文试验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医患互动模式的治疗,结果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Fugl—Meyer评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医患互动模式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也证明了医患互动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在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帮助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脑卒中病人在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这是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4]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科学、合理的进行医患互动模式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挖掘患者潜能,能明显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能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做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大大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因此,在医患互动模式治疗的早期引导患者家属参加,使其亲眼目睹患者的进步,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改善其心理障碍有较好的效果有专家指出,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训练,否则可能使已取得的疗效减退[6]。
通过医患互动,让家属了解患者的康复过程,心理状态,使家属能以乐观、和谐的家庭氛围去感染患者,也让患者体会到亲人对其的关心和支持使其主动、积极、坚持定期复诊、评定有利于治疗师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家属纠正家庭训练中的错误,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按计划完成家庭持续康复,确保了康复质量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时间,节约了大量住院费用,缓解了社会就医压力,使患者、家属真正受益,同时使医生获得更多潜在患者群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医患互赢效果Reference[1]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2]沈鑫,钱竞光.AFO早期应用对恢复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研究的趋势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3(8):26.[3]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8.[4]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1.[5]周俊山,姜建东.卒中的早期康复.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5:358.[6]候晓敏,韦向军.恢复期脑血管的家庭治疗及护理体会[J].苏州医学报.2000.20(8):776-77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