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洛赛克舞曲》曲式研究.doc
22页《马洛赛克舞曲》曲式研究将西欧专业作曲技法与本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 出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管弦乐作品,是20世纪以来一些新 兴国家作曲家创造音乐作品的方式之一匈牙利作曲家佐尔 丹•柯达伊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扎根于本民族音乐土壤, 有针对性地运用西欧作曲技法,以匈牙利民间音乐为素材进 行音乐创作他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也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新 兴国家的作曲人士进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对柯达 伊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有利于我国音乐工作者更细致地观 察其创作手法,更有效地借鉴其创作经验文章以此为出发 点,对柯氏所创作的一首大型管弦乐作品一一《马洛赛克舞 曲》的曲式结构进行梳理与解构马洛赛克舞曲柯达伊曲式分析匈牙利作曲家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 Kodaly 1882—1967年)是20世纪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他是与巴托克①、多纳依②齐名的20世纪匈牙利音乐 "三杰”之一,他还是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年出生于凯齐凯梅特③,1900年考入李斯 特音乐学院,1904年毕业后曾去法国研究印象派作品他一 生历任匈牙利科学院院长、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 协会主席、国际民间音乐理事会会长、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名 誉会长等职务④。
科达伊从1905年开始与巴托克一同收集 和研究民歌,前后共收集了 3500余首民歌,合编《匈牙利 民间音乐全集》共八卷由于柯达伊深深扎根于本国民间音 乐的研究,所以他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元素和 西欧作曲技法元素的融合《马洛赛克舞曲》是柯达伊运用民间音乐所创作的一首 管弦乐作品,最初是为钢琴而作,完成于1927年,1929年 改编为管弦乐作品⑤,1930年11月28日首演于德雷斯顿⑥ 歌剧院马洛赛克是特兰西瓦尼亚⑦的一个地区,柯达伊以 此地搜集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出这首同名舞曲⑧这部 作品体现了作者写作风格的成熟和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 用全曲按照回旋曲式的结构框架进行创作,迭部共出现4 次,中间穿插了4首风格不同的舞曲整首作品沿着一条从 缓到急、从舒展到热烈、从清新纯朴到色彩斑斓的线索发展 ⑨一、迭部的曲式分析这首作品由迭部开始,后面又再现了三次它是维护全 曲结构完整的统一要素之一下面分别对迭部的呈示及三次 再现进行分析1.迭部的呈示部分(1—28小节)⑩这是一个情绪舒缓、速度缓慢的段落,在气质上区别于 第29小节开始的轻快活泼的第一首舞曲从整部作品的格局来看,迭部的呈示更像是一个具有开场白性质的慢板序 奏。
迭部的曲式结构是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分为两个部 分首先是一小节的背景性引子,其后第一部分(2-9小节) 是平行结构乐段,由两个4小节乐句组成第一句由单簧管 和中低音弦乐器奏出迂回曲折、优美而深沉的旋律(谱例1), 调性是D大一小调交替调式后乐节由双簧管与小提琴交替陈述旋律,其他乐器作和声衬托与第一部分所营造的低沉气氛迥然不同的是,中部在较高音区上加厚音层演奏,并经历了“强一弱一强”的力度变化,情绪较为激动再现部(14-17 小节)对第一部分的一个乐句进行再现,由小提琴、中提琴 相隔八度演奏旋律,其他乐器作和声衬托调性回归D大调 D小调交替调式,最后结束在半终止其后是第二部分的变化反复(18—25小节)中部旋律 再提升一个八度,由中高音组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演奏,力度 对比也更加明显再现部的织体有三个层次:⑴第一小提琴、 双簧管演奏的旋律层;⑵第二小提琴演奏的支声复调层;⑶ 中提琴与圆号演奏的对位层多声部复杂的织体结构伴随力 度的增强,使情绪愈加激动,最终将迭部推向高潮其后是 三小节的补充,对D大调属音A不断重复,情绪逐渐平静下 来,至第28小节弦乐组上行半音至bE大调属音bB,为第一 首舞曲的进入做好和声的准备。
2•迭部的第一次再现(87—107小节)在第一首舞曲之后,迭部进入第一次再现与迭部的呈 示相比,这次再现在配器、织体、内部结构等方面均有变化 第一部分(87—98小节)对后乐句作内部扩充,形成非方整 性乐段结构第一句(87—90小节)由中低音组弦乐器与木 管乐器相隔八度齐奏旋律,调性回归D大调D小调交替调式; 同时,由bB调单簧管、长笛、短笛在高音区奏出快速下行 的、以分解和弦音型为特征的华彩性对比材料,与低音区的 旋律层形成对位第二句(91—98小节)的织体有三个层次: ⑴旋律层:由中低音组弦乐器与木管乐器对原旋律主题进行 变奏,对以一小节为单位的旋律动机连续作二度上行模进, 并使这句的结构扩充了一倍;⑵对位层:由长笛奏出快速的 华彩音型,并不断作二度上行模进;⑶和声层:由单簧管和 小提琴奏出震音音型的背景性音响,也不断作二度上行模 进三个层次的音区不断抬高,伴随力度的增强,使情绪愈 加激动中部(99—102小节)的织体也分为三个层次:⑴ 由中高音组乐器在高音区相隔八度强力度齐奏的旋律层;⑵ 由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的对旋律作复调式模仿的对位层; ⑶由中提琴和圆号演奏的以三连音音型为节奏特征的和声 背景层。
这样的多层次立体编排使乐队音响充满动感与张 力,再次推动音乐走向高潮再现部(103—107小节)力度 减弱,织体层次减少,仅由第一小提琴演奏旋律,其他弦乐 器作和声衬托最后结束在D大一小调交替调式的半终止, 为第二首舞曲(D大调)的进入做好和声的准备3.迭部的第二次再现(156—180小节)在第二首舞曲之后,迭部进入第二次再现与迭部的呈 示相比,这次再现在调性、织体、配器等方面均有变化第 一部分(156—163小节)调性转为G大调G小调交替调式, 第一句(156—159小节)由中提琴、大提琴、大管演奏旋律, 其他乐器作切分节奏式的和声衬托第二句(160—163小节) 力度增强,旋律移位至高音区,织体有两个层次:⑴中高音 组乐器演奏的平行六和弦式的旋律层;⑵低音组乐器演奏的 与旋律反向的对位层中部(164-167小节)在配器上呈现 出小组乐器与大组乐器的协奏式对比,形成小组乐器弱奏与 大组乐器强奏间隔进行的“对话式”组合前乐节先由双簧 管、大管在“PP”的弱力度上作一小节的旋律陈述,随后几 乎整个乐队在“ff”的强力度上齐奏旋律,情绪与力度反差 极为强烈后乐节按照相同的对比模式再作一次模进。
再现 部(168-171小节)延续了中部协奏式的对比方式,前两小 节先由双簧管弱力度演奏旋律,随后整个乐队以四个八度加 厚音层强力度齐奏后半句旋律其后衍生出六小节的补充, 以再现部后半句旋律为动机不断进行重复此后是一个小连 接(177-180小节),用中提琴与大提琴不断拨奏由bE调主 属音构成的双音和弦,为第三首舞曲的进入做好调性与伴奏 音型的准备4•迭部的第三次再现(251—266小节)在第三首舞曲之后,迭部进入第三次再现这次再现没 有对原迭部材料作较大变化,调性回归D大调D小调交替调 式,织体层次简洁,仅将陈述旋律的乐器进行改动,至第266 小节以侵入终止结束,没有任何过渡就直接闯入到第四首舞 曲,两者之间的衔接非常突兀前段的结束音A即后段的起 始音,前段结尾的速度“ Largo ”与后段开始的速度 “Allegro”形成巨大的“时差鸿沟”,情绪反差极为强烈二、四首舞曲的曲式分析《马洛赛克舞曲》的整体结构框架为回旋曲式,中间有 四个不同的插部,即4首风格不同的舞曲它们在速度、节 拍、织体、性格、调式调性、音强音色和体裁特点上都形成 对比下面笔者分别对其进行分析1.第一首舞曲(29—85小节)这是一首节奏轻快的四二拍舞曲,旋律主题由两种气质 迥异的材料组成,前者低沉有力,充满阳刚之气;后者姿态 轻盈,充满阴柔之美。
两种音乐材料的对比,犹如民间乐舞 中的“男女对唱” 一般整个舞曲诙谐活泼,充满生气在 曲式结构方面,这首舞曲是一个小型的变奏曲式,由主题和 两次变奏组成⑴主题(29—47小节)的曲式结构是“aabb”式双重成 对⑫;的四句式乐段(谱例3)前两句(29—36小节) 调性是bE大调,由低音组乐器演奏旋律,音乐低沉有力, 性格坚毅后两句(37—44小节)调性转为bb旋律小调,由长笛演奏旋律,音乐充满跳进与滑奏,性格活泼,同时由双簧管、小提琴在切分节奏位置作半音下行的和声背景前后两种材料在音区、音色、性格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对比其 后是三小节的补充,最后到达C大调重导增六和弦(b3VIl6/V),为变奏一转入C大调做好和声的准备⑵变奏一(48—65小节)保留了原主题的曲式结构,在调性、音区、力度、配器等方面发生变化前两句(48—55小节)调性转为C大调,由单簧管、大管、低音大管和全体 弦乐组在中音区强力度齐奏旋律,音乐形象更为鲜活,色彩 更加明亮后两句(56—63小节)调性转为g旋律小调,由 双簧管以较弱力度演奏旋律其后是三小节的补充,弦乐组 不断在切分节奏位置拨奏降五音的C大调属七和弦,为变奏 二的进入做好和声的准备。
⑶变奏二(66—85小节)沿用了变奏一的部分装饰性变 奏手法,对调性、力度等要素加以变化但相对原主题,变 奏二最显著的变化是前后两种音乐材料的性格对比发生了 逆转,原本男性化色彩的前两句旋律一改先前低沉的音色, 由小提琴在高音区演奏,形象变得细致婉约;原本女性化色 彩的后两句旋律一改先前纤细的音色,改由大管、大提琴在 中音区演奏,形象变得诙谐有趣两种材料在音区、音色、 配器上的“倒置性”对比,使原主题的音乐形象发生了变 形最后这首舞曲在C大调半终止上结束,经过五小节的补 充转连接,进入迭部的第一次再现2•第二首舞曲(108—155小节)这是一首中速悠扬的舞曲,采用6/8和4/8的变拍子音乐优美恬静,宛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景画,旋律采用五声性调式,风格与中国民歌“神似”这首舞曲也采用变奏曲式,由主题和两次变奏组成⑴主题(108-119小节)的曲式结构是个扩展乐段⑬;(谱例4),由双簧管演奏旋律,弦乐组在切分节奏位置作柱式和弦式的和声衬托旋律内部乐思采用“展衍 ⑭;”的发展手法,节奏较为自由前八小节调式是以D 为主音的五声自然音第一调式⑮;,旋律主干由五个音 级组成:D、E、#F、A、B (另有一个偏音G),这个调式与我 国民族调式中的D宫五声调式完全一致⑯;(如将偏音G 纳入调式中,也可视作加清角的D宫六声音阶)。
后四小节 调式转为b五声自然音第五调式(b羽调式),为进入变奏一 做好和声的准备⑵变奏一 (120—131小节)的旋律改由长笛演奏,前八 小节调性改为B五声自然音第一调式(B宫五声调式),后四 小节调式转为枪五声自然音第五调式(#g羽调式)这次变 奏保留了原主题的结构与和声背景,但旋律加入了更多的装 饰音型,节奏更加随性自由,颇具有民间音乐曲风式的散 板”风格⑶变奏二(132—143小节)对原主题的节奏、调性、织 体等要素加以变化旋律改由短笛演奏,并做更多的节奏变 化前八小节调性改为bA五声自然音第一调式(bA宫五声 调式),后四小节调式改为f五声自然音第五调式(f羽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