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3443401
  • 上传时间:2018-0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死的觉悟 ”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 的感受、无“罪”的觉悟本文试就日本武士剖腹(切腹)自杀的动机、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生命观与罪恶认识展开解析 一、日本武士剖腹自杀的动机 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武士“视死如归”的自杀冲动及其选择剖腹的死法 “大约在十五世纪之末,允许一个武士切腹自尽,免得他受着正法的羞辱,这样的军界风俗,早已是风行一时了 ”也有人认为,自从1192 年镰仓幕府开创以来,剖腹就成为武士自杀的惟一方式, “日本武士的‘切腹 ’行为起源于治承元年(西元 1172 年)”日本《太平记》一书所统计的 2640 名自杀而死的武士中,以“ 剖腹 ”方式自杀的就有 2159 人 日本武士选择剖腹自杀的思想根源在于其另类的生死观――“ 死的觉悟 ”,其首要动机是对荣誉的追求在荣辱感强烈的武士看来,不同身份的人当有不同的死法,战死或剖腹才符合武士身份, “平常床箦死”是有损名誉的。

      选择剖腹这种特殊的自杀方式就是要证明其宁死不屈,就是要显示其忠诚、英勇因此,日本武士非常重视自杀和他杀的区别 “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果采取一般的,如自刎或其他方式,则很难判断是自杀还是他杀如果被误认为是他杀,或被对方假报为他杀,那么自己所崇尚的自杀就失去了价值,自己要显示的忠勇也得不到承认为此,要留下确凿的自杀证据,就必须采取非同一般的自杀方法,那就是剖腹因为在战斗中,敌人不会故意只割其腹部,使之不立即死亡 ” 为了显示“英雄气概 ”,日本武士甚至把剖腹当作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来做,致使剖腹逐渐被规范化、程式化和礼仪化比如按照“十字形剖腹法” 的要求自杀,然后在痛苦中等待死神的召唤、生命的终结;如果不能正确、镇定地完成剖腹,会被认为是可耻的剖腹还被分为许多种类:根据剖腹时采取的姿势而有“立腹” 、 “坐腹”和“ 跪腹”之分;根据剖腹的原因与目的,有“引咎剖腹” 、 “牺牲剖腹”和“ 谏死剖腹”、 “殉死剖腹 ”之别,等等 第二个动机是显示其身份和特权中国自春秋以来,皇亲和重臣因议亲、议贵被处死时,可以不上刑场而在家中选择自杀和自杀的方式,也有皇帝赐剑、绫的方式来暗示属臣自杀,这种“赐死” 的自杀可以维护死者的名誉和尊严。

      日本的“赐死 ”制度大概始于受中国唐朝影响较大的奈良时代,作为贵族的特权, “皇族和五品以上的人还具有享受‘赐死’的权利”,被赐死的未必要求剖腹, “但是武士们却十分羡慕这种可以保持名誉的体面死法” “到了江户时代,除非特殊状况,犯了罪的武士亦以切腹自杀作为刑罚的一种 ”而且,剖腹还逐渐成为日本武士的“特权” 明治维新以后, 《新律纲领》(1870 年) 曾规定可以对士族实行自裁的剖腹刑,后因《改定律例》(1873 年)的实施才被废止,但剖腹在日本旧军人中仍然被长期推崇 第三个动机可能是模仿中国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士的行为 《庄子・外物》载,西周王室大夫苌弘“遭僭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僭,遂割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载,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之后, “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东周列国志 》所载春秋卫国大夫弘演剖腹葬主残体之事,感人肺腑日本也有这样的一个武士,他为了拯救主人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雪村所作的达摩像),冲进烈焰熊熊的宫殿,当他找到这件作品时,所有的出路都被烈火切断了这时他想到的只有这幅画像,就毫不犹豫地抽出长剑剖开自己的身体,用撕开的衣袖包住画像塞人伤口。

      后来,人们在他那趴着的被烧得半焦的尸体中找到了那件免于火灾的宝物 第四个动机则是因穷困而“心中” 这里的“心中”不是指“ 殉情 ”,而是日本武士除剖腹之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行为――殉葬殉葬风俗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过,殉葬者一般都是被强迫的,但日本武士的殉葬大多是心甘情愿的,是以自杀来尽忠诚、尽职责、尽本分的行为, “这种对于主人的本分,正像对于祖先的本分一样,不以死亡而停止”对于薪酬不高的武士来说,殉葬而死可以得到荣誉和物质两方面的褒奖,但这不仅使新主人失去了很多有才能的武士,也增加了新主人的财政负担将军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弊之所在,德川家康临死前留下遗嘱:“此类事实,均须严禁,无论直接之侍臣,侍臣之侍臣,以及最低级诸侍臣,一应在内违者即非忠信之士财产人官,子孙听其贫乏,以为犯法者戒 ”殉死之风尽管在德川家康临死后一时被取消了,可是不久又复兴了到 1664 年,幕府将军只好下令严惩殉死者的家属即便如此,将军纵然有杀鸡之警,武士中仍然有不惧之猴,有一个叫右卫门兵卫的,就以剖腹为主人奥平忠政殉死最后将军也只好妥协,要求武士们以出家或归隐来代替剖腹到了近、现代,仍然有以武士自居的人走上这条死路,最为轰动的就是 1912 年 7 月乃木希典和他的妻子静子为明治天皇殉葬一事。

          二、武士道“死的觉悟” 与日本宗教、文化的影响 (一) 日本神道哲学是典型的“ 死的哲学” 据《古事记》 、 《日本书纪》等所载,宇宙是由高天原、苇原中国和根国(或黄泉国)组成的高天原是以天照大神为中心的众神的世界,苇原中国是人间世界,普通人死了就要离开它去根国,不能去高天原,只有天皇例外,因他是“现人神 ”普通人虽不是 “现入神”,但死后就“ 都已成神了,这是神道教的根本观念”, “日本人的思想上,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真实的”⑤日本人崇拜的神道之根国作为死者的世界,它虽然有些黑暗、污浊,甚至有些令人生厌,却没有佛教中的受报应者的地狱那样令人恐惧,在不能继续留在苇原中国的情况下,他们是比较乐意去根国的而且他们认为,人死后去根国还可以与故人相会,如同现世一样也就是说,武士们会通过“心中” 而追随主君去根国继续为他服务 (二) 武士道“死的觉悟”与禅宗传入日本也是分不开的 早在禅宗流传到日本之前,真言宗等各种佛教宗派就已经在日本广为传播,并分别拥有固定的信仰阶层新兴的武士阶层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禅宗以及“参禅” 风习连同宋学一起流传到日本,首先是在武士之间流行 “禅宗是一种意志的宗教,因此,和哲学相比,禅在道德方面也许更能激励武士的精神。

      禅在哲学上是反对理性而注重直觉的,认为直觉才是到达真理彼岸的捷径这一切,都使得禅对武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武士阶层的精神比较单纯,绝少沉迷于哲学上的苦想,这种根本上的禀性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去寻求禅的精神这或许就是禅同武士之间发生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 ” 修禅培养了日本武士的气质,让武士对于死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验:(1)“生死一如”的生死观佛教的核心是“无 ”,这种“无”的“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